分享
2023年行政法对社会关系调整“度”的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2029852

大小:24.52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行政法 社会关系 调整 思考
关于行政法对社会关系调整“度〞的思考 一 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行政法的根本范畴之一,它决定着行政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别属性,因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有着不同的调整对象;同时.行政法调整对象确实定,能决定着行政法的范围,尤其重要的是,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也是研究行政法主体,主体间权利义务及其特点的根底,而权利义务那么是法律标准的根本内容。为此,笔者以为行政法的调整对象应该是探讨行政法理论根底的一个起点。 有关行政法的调整对象,行政法学界的各种理论观点并不相同,大体形成以下状况:绝大多数理论观点认为,行政法是调整某种特定社会关系的。以此为前提,又分化为几种: 第一,调整行政关系和基于行政关系而产生的监督行政的关系。① 第二,调整国家行政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关系,即行政管理关系。②或表述为调整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活动和由此种活动形成的行政关系。③ 第三,调整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④第四,调整以政府效劳为本质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⑤等等。也有少数主张控权论的学者认为行政法调整的对象仅仅是行政权。该观点认为,行政法的产生并存在就是为了行政权加以约束,“行政法〞始终或主要焦点是以行政权为调整的对象,不是以公民,法人的权利义务为其调整对象。⑥ 对上述见解,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说以特定的社会关系为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更科学的认识。因为它更本质、更全面地概括了行政法的对象问题。其理由是: 第一,法律是规定人们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它至少要以双方的关系即某种社会关系为前提。行政法也不例外。只是行政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较,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调整行政主体与其他方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应该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由此,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作为行政法的独特调整对象其实是行政法部门存在和开展的一个条件。 第二,以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为根底,能全面、集中地建构出行政法的全部标准。行政法从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关系这一根本纽结点入手发挥调整标准作用,由此必将层层逻辑性地推展出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无论是效劳、管理或是以哪种权利、利益为本位)、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和进一步引发的监督行政的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监督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而这些就形成了行政法的全部内容。 以行政权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见解应该说也触及了行政法现象的核心,但其片面性是明显的。有国家行政权就有行政法这一立论并不错误,但孤立的行政权在缺乏对应物时是没有存在意义的。认识和研究行政权必须将它置于与相对方的关系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它是否强大,是否侵害了相对方的权利。进而才谈得上行政法是控制行政权还是强化行政权。以行政权为行政法的调整对象也是认识论上的错误,即没有看到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以及他方权力的相互密切联系。那种认为行政法始终或主要焦点是以行政权为调整对象,而不是以公民、法人的权利义务为其调整对象的观点,就是将行政权与公民、法人的权利义务割裂开来的僵化认识。事实上在行政法领域,行政权与公民、法人的权利义务是相互依存的,缺乏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例如,行政法在控制行政处分权的同时也就在强化公民、法人等一方的权利。它具体可以表现为:行政法在限定行政处分机关、处分方法和罚款数额的同时,必然也就赋予了公民、法人的合法利益应受保护的权利。同时,行政法还要相应规定公民,法人对违法处分的拒缴权、要求听证权、申辩权、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以及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如果没有后一类的规定,控权只能是空话。对此,与其片面地说行政法只调整行政权,不如全面地说行政法是在调整行政主体与相对方权利义务的关系。 接下来需要讨论的是,上述见解中的哪一种更能全面揭示和概括行政法的调整对象。相比较而言,笔者认为以“行政关系,对行政的监督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表达无疑更为全面和概括。这是因为它符合各国行政法的根本实际情况,是对现实较准确的理论说明。当然,在这里我们需要把封建时代以前的行政法标准排除在外。奴隶制、封建制时代的行政法标准与现代意义的行政法完全是不同的概念,那一类行政法标准都是强化个人专制专制的工具,因而是以绝对的、支配与服从式的行政关系为调整对象的,它与宪政民主时代以宪法为根底而产生的部门行政法不能成为并列的讨论对象。近代以来的各国行政法从其规定的内容来看,根本上都包括了对管理关系的规定和对行政监督关系的规定,尽管它们的侧重点或行政法的观念可能不完全一样。有关这一点,即使从似有极端的所谓“管理法〞和“控权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前苏联行政法被他们的行政法学者概括为是管理法,但事实上其行政法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关于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规定,其中还有许多关于公民权利和行政管理机关义务的规定以及对行政管理机关实施权力机关监督、法院监督、检察机关监督等规定。⑦从这一点来讲,前苏联行政法学者将其行政法概括为“管理法〞只是他们的认识问题,而并不是他们行政法内容的准确反映。以“控权法〞著称的英美行政法虽然强调司法审查对行政的监督关系,但也不是不规定行政权力和公民的义务。如美国行政法学者柏纳德·施瓦茨一方面强调美国行政法“是管理政府行政活动的部门法〞,一方面也成认行政法规定“行政机关所具有的权力〞⑧。这里毫无疑问隐含着公民对这种法定权力应有服从的义务,只不过他们侧重研究行政权这一局部问题罢了。 无论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持有什么不同的见解,行政法要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和这种社会关系至少应包括行政关系以及对行政和监督关系,这是难以否认的。有些行政法学者虽在根本理论层面上不成认这一点,但在分析阐释行政法具体内容如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救济时,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是在运用行政法律关系和行政监督法律关系的理论,这说明此种行政法调整对象的概括是具有规律性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二 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关系经行政法调整形成相互的法定权利义务关系,或者也可以表现为行政权力与公民(包括法人或其他组织,下同)个体权利的关系。这种权力与权利是一对根本矛盾,断言这对矛盾推动着行政法的变化和开展并不为过,因为正是这对权力与权利关系的不断调整并不断改进调整方法使得行政法不断向前开展完善。 行政法对权力与权利关系的调整应当追求一种最正确的关系“度〞,当然这种“最正确〞只能是一个相对的范围而不是某一个极点。那么行政法将权力与权利关系调整到什么状态是最正确“度〞。这恐怕是行政法学者,行政法的立法者,执法者以及司法者都应当思索的问题。 要实施国家行政管理不能没有行政权,行政权疲弱缺乏并受太多的不应有的牵制,将不能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富有效率的国家管理,但只强化行政权并使之不能或较少受制约,那么将侵犯公民应有的个体利益和难以保证公正。这都不是最正确“度〞。如何把握这个最正确“度〞。对此,笔者认为行政法学界有学者提出的“平衡论〞观念⑨是有价值的,尽管“平衡〞这一名称以及“平衡论〞的理论体系和一些论证方式还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平衡观念的树立,对于行政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时追求最正确“度〞有着指导意义。笔者理解这一平衡,并不是指行政权力与公民个体权利的“平衡〞、“对等〞,因为国家行政权力与公民个体权利毕竟不是同一性质的权利。笔者理解,平衡首先是指一种指导思想,要考虑到各方应有的利益,“兼顾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这种兼顾也不是在实际操作上各作三分之一的比例分配,作为指导思想,它只要求有和谐兼顾的观念,并不确定各兼多少,各兼多少的具体问题将根据各种利益的实际情况来处理,但如果连兼顾的根本观念都没有,那么各兼多少就根本没有可能。其次,平衡也是一个价值目标,即行政法应当追求的、现实性的结果。在这一点上,平衡论确实比管理论和控权论具有更高的视野。对此我们可做以下分析: 现代民主国家,特别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应当是谋求全体人民利益的,这种全体人民利益不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人民中每一分子、每一特定范围集合体的具体利益,这反映在行政法领域中,就是要充分赋予和保障公民的个体权利;但是,公民之间个体权利的享有和行使应该是平等的,某一公民个体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不能阻碍和侵害其他公民个体权利的享有和行使,这就需要秩序,而建立和保障这种秩序靠公民个体自己是困难的,它不得不靠必要的公共权力。这反映在行政法领域中,就是又要赋予和保障必要强度的行政权力。充分赋予和保障公民的个体权利同时又要使其在国家行政权的统一组织下有序地享有和行使,赋予和保障必要强度的行政权力同时又要使其不侵害公民应有的个体权利,产生于宪政时代的近代以来的行政法事实上都是不同程度地追求这种最终调整效果。即使在理论上各向两端的“管理法〞和“控权法〞也不例外。 前苏联管理法模式的行政法其追求的目标是否仅仅是管理或管理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强化管理只能是一种方法性质的,它总是为一定目的效劳的。这个目的,根据苏维埃国家的本质,至少在本意上并不是象封建时代行政法那样是为了强化封建君主的专制专制,只强调管理者的权力和被管理者的义务。封建行政法型的管理法与原苏联行政法型的管理法完全不是同一类的管理法,平衡论对此不予区分而笼而统之称“管理〞是不恰当的。 笔者认为,苏维埃行政法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管理,按前苏联行政法学者的解释,苏维埃社会主义行政法调整着在组织与实现“旨在竭力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思想意识,旨在增强苏维埃的权利……的执行与指挥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⑩很明显,苏维埃国家的执行与指挥活动(行政管理)旨在竭力稳固和开展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经济、政治、思想意识,旨在增强苏维埃人民的幸福、维护公民的权利。其目的仍然是要“兼顾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姑且不管通过强化行政管理权能否到达兼顾的目的,至少其管理法的价值目标不只是为了管理,而也是想到达兼顾。就这一点看,“平衡〞确实是比“管理〞层次更高的思想,平衡与管理实际上是手段与目的关系。前苏联行政法学者可能并没有真正认识这一点,他们将苏维埃行政法概括为管理法看来只停留在了手段层面的认识上。那么,通过强化管理权他们如何又能实现兼顾利益的目标。这就是方案管理模式所形成的特有思路:它是想通过强化行政权的管理作用—先将各种利益通过行政权上收集中于国家,然后由行政权向各方作平均分配,即统收统支,平均主义,大家都来吃国家这口大锅饭。这种方式也是想能兼顾利益,只是实践证明难以真正实现。因而笔者认为,前苏联模式的行政管理法其实是手段上的管理法,目的上却实质也是要平衡利益关系。 同样,控权法最终的目标是否又只是在追求控制行政权呢。似乎控权法学者在潜意识中是这样的。有的控权法学者也认为:“行政法学不仅要研究行政机关应有何种权力,而且要研究行政权力应如何行使,更要研究对行政权力运用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如何进行补救。通过救济,以实现公民与行政机关在法律上的平衡。 由此看来,控权论也只是手段层面的认识,其目的仍然也是想到达平衡。因为控权论的存在实际上隐含着一种自己不得不成认的前提—即意识到行政权力过度强大,与公民个体权利不能协调,因而必须控权,那么通过控权,又想追求并实际上会到达一种什么目的和结果呢。其逻辑结论只能是到达权力与权利的某个平衡状态。许多控权论学者只是在注重中间的控权过程,忽略了控权的前提,特别是未从控权的目的和结果角度来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论概括。 从上分析可见,平衡是行政法价值目标层面的理论概括,而管理或控权都只是手段层面的理论概括。前者是后者的最终目的,更具有根底性和指导性。以此为指导,行政法在调整其特定社会关系的“度〞的掌握上,既不能一味追求强化行政权而无视公民个体权利,也不能一味追求突出公民个体权利而控制行政权,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平衡或称和谐地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作为指导思想,是行政法调整社会关系的根本观念和方向,它要求行政法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指司法审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