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心理健康
角度
教师职业
道德
天道酬勤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摘 要:已有研究发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师德问题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教师的心理问题将对师德建设以及教师行为方式产生消极的影响。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并从建立公正合理的规章制度,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创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等三方面入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一、引言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目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开展,行业间竞争剧烈,教师行业也不例外,再加上教师职业本身的特殊性,使教师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这些压力下,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压力过大等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行为,使其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事实上,我们经常会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中见到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情况,如:学术腐败、体罚学生、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现象,除了社会因素外,更多的是因为教师心理的不平衡造成的。
二、概念界定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很关注的话题,以前,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无身体的缺陷和疾病。但是,随着社会的开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健康从最传统的生物模式转变到了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即由单纯的医学模式转向了更为科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健康概念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内涵,也就是说只要一方面出现了不适状态,个体就是不健康的。对于个体健康来说,这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心理健康的含义
许多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论述,迄今为止,对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
2.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由教师、职业和道德三个子因素整合而成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那么和道德标准,并保持高尚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其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和终身学习是师德的核心内容。
3.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本研究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一般是指教师职业标准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教师群体和个体偏离或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的行为。也有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是教师的职业伦理和道德偏离了学生学习典范和模范标准。具体主要有:不够热爱尊重学生,甚至谩骂、侮辱学生;不能依法执教,上课不够认真、对学生乱罚款、收费;教育学术腐败,学术造假抄袭现象等。
三、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以上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仅是由于社会等客观环境因素引起的,更多的也是教师个人的心理不平衡造成的,这些行为也违反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要求。笔者认为的心理健康标准就是具备身心健康的人、完整的人格、良好的自控能力、持续稳定的情绪以及随时保持良好心态的人。这充分表达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也是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一种外在表现。
2.教师的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形式
体罚学生、与学生存在不正当关系等现象在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这些现象是明显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这些教师难道不知道会对学生一生的开展产生负面影响,不知道这是一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么?显然不是。我们认为,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关系。教师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学校的考核、职称评定、对学生成绩的要求、生活的压力等,一旦这些压力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和缓解,不能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时间一长,必然会开展成心理问题,出现心理的不平衡状态,进而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3.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关系
两者之间关系具体表现在:①两者之间处于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一般来说,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他应该具有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心理;同样,一位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其工作和学习中,也必然是爱岗敬业、疼爱学生、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会将个人的情绪问题带到工作中来。②两者密不可分,师德是人类社会赋予教师的职业要求,他必须要通过教师自己的理解消化才可能完成。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生发出良好师德的重要条件;存在心理问题的教师,是不可能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的价值感失落、自信心丧失、焦虑急躁、虚荣猜忌、冷漠无情、适应不良等消极不良心理有时也会直接表现为职业道德的缺失。
四、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因素分析
1.人际关系不良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都与缺乏良好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联系。如果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缺乏良好合作的环境气氛之中,人们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是灰色的,会经常感到压抑,情绪低落。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间、教师与学生家长间、教师与教师间、教师与学校领导间的关系。在与这些人的交往过程中,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虚荣心强、攀比心理、嫉妒等方面。这些负性心理会使教师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对人、对事容易做出极端的判断,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沟通,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也将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2.教师职业压力过大以及由此引起的职业倦怠
职业压力是教师最主要的压力之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是个体处于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感受。这种压力本身就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开展,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当教师职业压力过大或长期得不到合理释放的时候,教师极其容易出现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情况。
而教师职业压力的直接后果便是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意味着职业生活的失败、耗尽和筋疲力尽,表现在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无法顺利应对工作压力,以及在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这种状态使教师情绪低落,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兴趣和动力,对目前的职业生活产生厌烦和力不从心之感,从而导致对工作的意义、价值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都显著下降。进而使教师对工作产生一种消极的态度,这种对工作的消极态度,通常会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等工作中表现出来,也将会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产生。
3.心身不健康
心身疾病是随着健康模式的建立而定义的疾病群,由单纯的医学模式转向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模式。它主要是指以躯体病症为主要表现在个人的身心焦虑因素和情绪状况。比方心理压力、恐惧、抑郁等一系列疾病。从教师这个群体中可以看出,经常会出现心身疾病,如头疼、肠胃病、神经性衰弱、严重失眠等现象。据有关调查发现,超过二分之一的教师认为自己有心身疾病,而这些疾病通常会使教师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是引起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
五、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对策与建议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不仅约束着我国教育体系的快速开展,而且对社会的开展也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因此,师德失范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焦点问题,必须予以解决。根据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特点、原因,提出以下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策略。
1.建立公正、公开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教师评价是否适当、公平、公正,不但影响教师教育教学的动机、效果,还影响教师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及教师未来的成长与开展。
学校和社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注重公平,注重教师的个人开展,尽可能地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工作上。
2.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师心理问题
促使教师努力工作的因素中,首先是心理因素,不但要保证教师心理健康,而且还要从心理、精神层面来鼓励教师,单靠物质刺激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是不够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的价值最终表达在教师职业的开展上。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平衡加上适当的心理鼓励,从而防止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心理援助机构,更好地为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全方位为教师的心理提供有效支持,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融洽、和谐的校园气氛
文化所代表的独特价值就是长期雇佣、信任和亲密的个人关系,这种良好文化气氛可以使教师具有稳定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保障,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视为学校整体的组成局部,从而使教师努力与学校和工作团队保持相关的联系,并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要让工作在学校的教师有平安感,可以自由地与管理者以及同事进行交流,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与组织的前途是连在一起的。这种文化气氛在给教师带来平安感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更加热爱学生、热爱工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谷 成,周 鹏.浅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师德完善[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2〔3〕.
[2]汪 茹.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作者简介:崔财艳〔1988—〕,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童心理开展理论;
赵 静〔1988—〕,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根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