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编者
曾成钢
编者语本期聚焦公共雕塑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探讨。长久以来,讨论公共雕塑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专业层面的美学思辨;另一个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国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艺术的公共地位到公共的艺术,可以说中国雕塑史就是社会变革史,雕塑与国家形象互为表征,互相塑造,每个时期都展示出独特的价值。艺术实践处于广泛的结构网络之中,来自艺术界和社会的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它的发展,国家作为社会、经济、文化的集合,从结构上决定着艺术的生产、分配与接受,国家语境不仅仅决定了艺术的形态与样式,更塑造了艺术家的个体际遇。专题开篇的中国雕塑与国家形象一文,我试图以中国的现代化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阐述中国雕塑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以期勾勒认知中国雕塑尤其是公共雕塑的基本方位与框架。中国雕塑的发展表征了美术创作与国家形象塑造在建构与凝视、理想与实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参与其中的艺术家无论是出于客观上的创作要求,还是主观的文化自觉,应当对暗含其中的国家主义特征及其路径方法有着清晰的认知与理解。多年前,我曾与殷小烽教授一同考察了塞尔维亚的公共艺术建设,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做了许多研究工作。围绕本期专题话题,我们特邀殷教授分享他的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窥见塞尔维亚两大重要城市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的公共艺术全貌。蒋进军从现实主义美学的演变、古代经典与当代创新、时空观念的美学诠释三个方面阐述了当代俄罗斯纪念性雕塑在观念和艺术审美中的变化,探讨了俄罗斯公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方向与路径。希望专题的两篇对国外公共雕塑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的主题性、纪念性的公共雕塑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期访谈我们特邀本刊编委、知名理论家殷双喜教授,就公共艺术的社会价值、纪念性公共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公共艺术的机制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他对于“公共性”的理解以及在公共艺术的研究方法、公共艺术的评价、公共艺术的机制建设等方面的观点与建议,对当下的公共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