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物馆
基本
陈列
时代
变迁
永不
褪色
经典
赵墨
129展 评博物馆基本陈列在时代变迁中的再突破“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续写永不褪色的经典The Breakthrough of Museum Basic Exhibition in the Changing Times:Changsha Mawangdui Han Dynasty Tombs Exhibition Continues to Write a Timeless Classic赵 墨Zhao Mo(中国美术报社,北京,100048)(Art News of China,Beijing,100048)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的帛书、帛画、简牍、丝织品、漆木器、乐器、动植物标本、竹器、陶器、兵器等,还有一具保存完好的“湿尸”类古人类遗骸最典型的代表1。其在展现西汉初年经济、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医学、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自发掘出土以来,就受到极大重视。2017年底,经过五年蛰伏的湖南省博物馆(今湖南博物院)以“鼎盛洞庭”为建筑理念的新馆全新亮相:在展厅面积、文物数量、陈列内容,以及展览的艺术表现、科技介入、观众互动等环节,均有显著变化。此番升级后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通过文字叙事、形象叙事、景观叙事将博物馆建筑、展品、观众有机组合在一起,以其前卫、个性、丰富的展览表现引领博物馆界,不仅能在当下带动整个行业审美风格的转变,也会让观众在长时段内不断观看和回味。一、建筑空间与展示空间的完美契合博物馆的展厅陈列,早期受制于已有的建筑空间,展览的形式设计往往需要迁就展厅原本的建筑空间。后来展厅建筑逐渐演变为一种标准化建设,缺少根据展览内容的个性化营造,博物馆为适应多元展览需求的展厅“共性化”设计,会在某些情况下限制陈列展示形式的发挥,这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展览同质化”成为博物馆界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针对基本陈列,博物馆有必要在场馆建设之初,就充分考虑让展馆建筑设计、展览内容设计和展厅形式设计同步进行,甚至在面对类似“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这样经过多次策划的常设陈列时,也可以让展览的内容、形式设计走在博物馆改扩建的前面,从而让展览形式设计中需要建筑空间允许和配合的陈列展示形式得以顺利实施2。作为湖南博物院基本陈列之一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此番升级改造伴随着场馆的改扩建工程,这就为建筑空间与陈列展示空间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新馆共设计了三层展厅,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中的四个单元分置于三层:序厅、第一至第三单元、第四单元中的T形帛画位于展馆三楼;第四单元中的四重套棺位于二楼;井椁和辛追夫人遗体位于一楼1。在5000余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展览始终以马王堆汉墓的主 2022年7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除特别需要外,本文统称为湖南博物院。130MUSEUM博物院双月刊 2022年第6期 总第36期人轪侯利苍一家的生活为主线。第一单元“惊世发掘”开宗明义地将马王堆汉墓考古发现作为整个展览的背景,通过考古资料和文献,为观众讲述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情况及深远影响;第二单元“生活与艺术”,通过“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三组文物的群体性组合与陈列,还原着轪侯一家衣食起居的物质生活;第三单元“简帛典藏”,通过涉及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历史哲学和阴阳五行的简帛内容,试图向观众展示轪侯一家的文化素养与精神生活;第四单元“永生之梦”,用T形帛画、墓坑还原、井椁、四重套棺和辛追遗体一道,引领观众理解轪侯家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汉代人的不死观念和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图1)。从考古发掘到生前生活,再到棺椁埋葬、肉身不朽,叙事内容与展示空间契合,从肉身的由生向死,到考古发掘的由死而生,在展览叙事性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马王堆汉墓所代表的汉初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以及在科技、思想、艺术等方面展现出的卓越成就,让观众得以了解汉代社会生死轮回间不灭的精神信仰。其中,对辛追墓墓坑11的等比例复原贯穿了三层展厅空间,直观呈现墓坑情况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墓坑底部、位于一楼的井椁则正好处在整个新馆建筑的中心位置,这种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的设计,不仅凸显出马王堆汉墓在湖南博物院的代表性地位,而且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看到井椁的四个边厢和中间棺室的机会,帮助观众建立起对马王堆汉墓墓葬结构的直观认知(图2)1。从“墓坑顶部”转入二层四重套棺展厅的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借助墓坑一旁的扶梯观察墓坑与椁室的侧面结构,而且深灰色的静谧空间也能让观众在墓坑区域的激动心情得以平复,进而安静下来仔细品味套棺的彩绘之美,并为接下来观瞻辛追遗体做铺垫(图3)。辛追遗体的俯视陈列方式,无疑也是建筑空间设计伊始就已经考虑在内的展厅陈列方案。图3 位于博物馆二层的四重套棺展厅图1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观展路线图采自湖南博物院官网图2 贯穿三层展厅空间的1 1复原辛追墓墓坑131展 评只要稍加注意,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湖南博物院新馆建设中非常巧妙地保有了1999年馆舍中的外墙立柱与场馆西侧建筑立面3。这些新馆建筑中的“旧装饰”,让人强烈感受到,博物馆建筑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承载与投射了博物馆、博物馆人与观众的记忆及观念。在博物馆改扩建的过程中,如何科学、美观、可持续地“保有”旧有建筑的空间构架,让建筑能在超越时空,持久地存在于个人和博物馆的记忆中,也是当下博物馆场馆改扩建过程中需要考量的问题。这样一种将建筑、内容、形式设计,甚至博物馆历史、记忆,有机结合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尝试。好的博物馆建筑,不仅是外观的艺术化,更要求建筑空间能够满足陈列展示的个性化需求,甚至能够引领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的创新。当然,借助对展览史的回顾不难发现,这些对惯常博物馆建筑空间极具挑战性的设计,虽颇为出挑但并不突兀,其实并非设计理念上的革命性创新,而是在经费、技术等条件日渐充裕、成熟的今天,博物馆在继承此前两版“马王堆基本陈列”基础上的再突破,是珍视既往展览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创新。二、文字、形象、景观叙事的递进与对“博物馆物”的运用博物馆的首要目的是教育,所以展览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展品信息和展览目的能否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观众。这不仅代表着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水平,还体现着博物馆解读、诠释研究成果的能力。历史文物类展览通常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且大多停留在“以物释文”4的单一文字叙事阶段,展品之间常常缺少应有的组合与搭配。这种陈列模式在我国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体例与框架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不仅文字叙事框架是单一的,而且服务于这一叙事模式的藏品,所展现出的展品秩序也呈现出同质性4。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展品的故事性与艺术性,也使展厅空间缺少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于展览信息的接收,更遑论在展览中实现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式交流。近代博物馆诞生在欧洲大陆理性主义思潮的时代,因此在近代博物馆中科学的、理性的特征受到特别的尊重。而当代博物馆受新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对人的关注。苏东海先生认为:“人的发现是对传统博物馆的一种反思的结果,并不牵涉到博物馆本体。实际上博物馆改革运动中对博物馆的一切反思都不是针对博物馆物本身,而是针对物的运用。”5马王堆汉墓保存完整的墓葬结构及丰富的随葬品,无疑为展览的搭建提供了丰富的“博物馆物”的资源。随时代发展更迭的几版马王堆汉墓基本陈列,在展览叙事上,不仅非常清晰地呈现出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物”的认知与运用,也或多或少揭示出对博物馆中“人与物”关系的考量。随着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包括辛追女尸在内的大量不同类型文物的出土,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迫切要求新建一座以保护出土文物安全为主要功能兼具对外展示功能的文物库房。1973年5月,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库房(陈列馆)动工,得到国务院的高度关怀,被列为1973年第1号工程,因而这一工程又称为“7301工程”。1974年7月,由国家出资建造的当时亚洲一流的恒温、恒湿、防震的现代化文物仓库,即最早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陈列”展厅对外开放。地下二层的库房陈列辛追遗体,观众可在地下一层通过透明顶罩俯瞰地下二层。地上一层按质地、种类陈列各式文物及相关考古发掘图片,地上二层为库房。展览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叙事为主,侧重于展现单件展品的物理信息6。这种“库展结合”的展览陈列模式,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要求,体现了中国博物馆早期从业人员对博物馆陈列及博物馆藏品库房概念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于早期博物学式的开放标本陈列室的状态。但不可否认,在特殊年代里,马王堆文物陈列专馆为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发挥了近30年的关键作用,其参观人数打破了当时省级博物馆的纪录,为全国博物馆事业的恢复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132MUSEUM博物院双月刊 2022年第6期 总第36期随着博物馆藏品数量的增加,建筑规模的扩大,以及博物馆陈列教育功能的日渐发展,“库展结合”的陈列模式逐渐从中国博物馆界淡出。2003年“马王堆汉墓陈列”作为湖南博物院新陈列大楼建成后的第一个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的展览,在1974年原有展览的基础上,开始用形象叙事取代单一的文字叙事。毕竟文字叙事主要以器物的类型序列或线性的时间序列为线索,展品之间缺少直观的联系,知识生产仍然是一种单向传输而非博物馆与观众间的双向传播7。随着博物馆对人的发现,单纯靠文字叙事组织展览的局限性已经非常明显。因此,2003年“马王堆汉墓陈列”在传统考古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展览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将展览分为“考古大发现”“走进轪侯家”“彩棺巨椁”“千古遗容”四部分。展览中选用的众多藏品不再仅仅作为独立的展品,而是作为轪侯一家生活与文化的物证被组合起来,以一种更加生活化、人性化的方式,展现出主题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陈列设计着重将汉代文化的整体美学特征与马王堆汉墓文物中的具体纹样结合起来,使陈列在造型艺术语言上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并散发出与马王堆汉墓的文化特质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2。最新改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首先借由文字叙事,对展品的基本信息,诸如文物名称尺寸、用途、特点,进行了简洁清晰而又客观的表述。其次,利用形象叙事而非单纯依托文字来传达信息,如在展示出土乐器时,利用辛追墓套棺中众多神兽弹奏乐器的形象,生动、清晰而又不失准确地传递展品信息(图4)。此外,为适应观众深入探析文物的需求,并方便专业人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展览借助视频、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手段,展开了更深层次的展品解读。如展览中漆盘狸猫图案的动画展示(图5)、帛书五星占与天文气象杂占的虚拟球幕演示、马王堆简帛阅览区的触摸屏互动装置、T形帛画的局部分解视频,都利用形象叙事实现了展品信息的深层传递。这些延展性的形象叙事项目,短小精悍,没有安排在主要参观流线上,而是独辟区域或者是移动式参观,有效避免了参观主线上的观众拥堵,使得展览的整体流畅度并没有受到影响。文字的简洁明了、图示的清晰准确、多媒体信息手段的介入,“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有意识地通过组织形象与引导视觉体验来推动其叙事,层层递进地解读展品。从提供基本信息到发散性解读,扩展的不仅仅是展品的内涵和外延,还有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性与影响力。这些展品解读的“图示化”“形象化”倾向,不仅适应当下读图时代的需求,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而且体现了博物馆的释展能力,显示出博物馆更加重视与观众的沟通交流。不仅如此,“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还进一步引入了空间图5 展览中关于漆盘狸猫图案的动画短片图4 乐器展示中借用辛追墓套棺中的神兽弹琴形象133展 评叙事、景观叙事,通过对同类文物的阵列式展示与相关文物的组合、搭配,以及按照叙事意图摆放的展柜,在“生活与艺术”单元中,营造出利苍一家生活的三个独立景观叙事空间:“千金之家”“君幸食”“衣被锦绣”。“千金之家”中,展柜构成回字形场域空间,外围墙面展柜中阵列式陈设着代表财富的文物与大量陪葬人俑及乐器博具。中间区域展柜陈设着歌舞奏乐俑文物组、辛追墓和利豨墓中出土的熏香文物,以及一组室内陈设文物和四个着衣女侍俑,它们共同为观众构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