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运用
专业
社团
促进
高职
技能
竞赛
研究
运用专业社团促进高职技能竞赛的研究运用专业社团促进高职技能竞赛的研究 杨亚飞 陶德清 陈引生 丁季丹 摘 要: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逐渐科学化,很多高职院校都以实际的院校发展需求为准,对职业教育机制进行了改变,将形式更为多样化的职校教育活动提供给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可以激发职校生的技能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切实提升其技能水平。在开展这类竞赛活动时,专业社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对专业社团在技能竞赛中的作用加以解析。关键词:专业社团;高职教育;技能竞赛;作用 很多职业院校的教育者发现,仅仅凭借固化的职业技能教学活动无法切实提升职校生的技能水平,学生对于单一化的职业教学活动比较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在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时,不少院校都将目光投向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各种方法举办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在这种竞赛活动中,专业社团可以提升竞赛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一、专业社团对职业技能竞赛所起到的主要促进作用 1.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专业社团参与到高职院校开设的技能竞赛活动之后,可以将多种物质支持提供给技能竞赛。职校举办的技能竞赛规模一般比较大,很多竞赛是由不同的职业院校联合举办的,如果学生以个体的形式参与这种大型竞赛活动,很难做好全面的准备,而在获得了专业社团的支持后,专业社团可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提供物质支持,使参与者能够针对参赛需求更好地进行准备。专业社团在进行常规的社团活动时,就可以针对竞赛内容进行具体的培训活动,在这种社团的支持下,参赛者能获得更优质的练习条件,获得胜利的概率也能有所增大。2.提升技能竞赛的专业化水平。开展技能型竞赛公共活动,不能缺少专业社团的支持。与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类社团不同,专业社团中一般会配备专业教师,成员的职业技能水平也比较高。从专业社团的基本工作任务来看,其本身也是为职业教育活动而存在的,在进行社团交流学习活动时,社团成员可以根据技能竞赛的主体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充分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如果能够将专业社团融入技能竞赛,参赛者的职业技能水平能够提升,竞赛活动本身也能够更具专业性。3.增强技能竞赛的实际号召力。在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初期,很多职校生可能存在信心不足、了解不够等问题,不能以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社团具有的号召作用就可以体现出来,社团可以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帮助技能竞赛进行宣传,进而使职校生对技能竞赛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提升参与度。针对职校生存在的信息不足的问题,专业社团可以主动承担咨询工作,为职校生答疑解惑。二、将专业社团与技能竞赛融合 对技能竞赛活动中的专业社团具备的多种促进作用有所了解之后,可以将技能竞赛活动与专业社团进行充分融合,调整竞赛的开设形式,提升技能竞赛活动的公平性,将更高的技能训练平台提供给职校生。融入专业社团后,高职院校可以充分节省开设技能竞赛活动的成本,参赛者既可以感受竞赛活动独有的紧张气氛,也能够在竞赛准备阶段获得更为专业的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社团指导教师在配合学生组织社团活动时,也可以针对竞赛参与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有效的技能锻炼机会。参赛选手通过日常社团活动早已熟悉和适应了竞赛的氛围和流程,不论是在竞赛中的发挥,还是今后的整体职业素养,往往会较临时选拔的“填鸭式”训练选手要好。无论是技能竞赛参赛选手,还是专业学习型社团成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的最终目的都不是为了参加竞赛或参与社团活动,而是要将自己所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只有尽快让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和专业学习型社团建设有机融合的工作实现规范化和秩序化,才能使职业学校专业学习型社团建设与职业技能竞赛人才培养二者更好地融合。三、结束语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开设技能竞赛活动与组建专业社团两项职业教育活动,并对其关系进行了探究。从技能竞赛活动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大部分竞赛活动最终都取得了成功。将被动化的职业教育活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活动,专业社团在活动中功不可没,切实提升了技能竞赛的专业化水平。參考文献:1冯晟,李春兰.校企互动下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的实践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5(9):4-5.2陆益,叶菲.高职院校专业技能型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J.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2-15.注:本文系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YQN20170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