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城乡
统筹
发展
思考
城乡统筹开展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开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作为区位劣势、根底薄弱、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开展缺乏、开展缓慢、开展滞后等根本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弱,城市支持农村少,农民收入保障低,推进城乡统筹难度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构筑新型城乡关系,必须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眼于“三农〞,继续解放思想,着力改造农业、缩小农村、减少农民,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开展。
一、改造农业,构建和谐根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稳固,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贫困地区,多以农牧业为主。特别是贫困山区,农业根底仍然脆弱,最需要加强;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最需要改造;农业的根底地位不牢,最需要稳固。因此,要把走地方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开展的根本方向,积极改造传统农业,开展现代农业,稳固农业根底地位,是统筹城乡开展的根底。
(一)创新理念引领农业。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的对接。一是创新生态农业理念。生态资源丰富是贫困地区最大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开展特色农业最大的优势。既要注重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注重可持续开展,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绿色就是名片、生态就是财富的科学开展观,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确保粮食稳基、畜牧增收和劳务富民。二是创新特色农业理念。农业区域经济的比拼,拼在规模上,赢在特色上。依托当地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优势,开展地方特色产业,培育、改造、引进一批特色明显、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产业,打造一批地方出产、地方制造、地方专有的特色产品,培植新的特色经济增长点。三是创新规模农业理念。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品牌多、规模小、市场份额低、农民收益少是不少贫困地区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推进土地流转为载体,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建好特色农业基地,开展新型地主,推进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开展。
(二)聚合资源壮大农业。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土地撂荒现象加剧、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增多、农村根底条件改善、农民收入渠道的多样化,开展适度集中规模经营的时代已经来临。一是适度集中土地。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实体。二是做强优势产业。聚合地方资源、品牌、人才、投入,集中开展一批主业做强、优势明显、产业集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建好粮油、茶叶、畜牧、药材等主体功能区,减小本钱,集中经营,抱团开展。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就是财富。实行一个或几个品牌打天下,争取政策支持、做大规模、延伸(衍生)链条、形成基地。通过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农业品牌,实现品牌做精、市场做大、产业做强、收入做多的目标。
(三)健全体系提升农业。农业产业开展必须立足于市场,一旦市场链条脱节,就会影响产业的培育壮大。一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和完善农村根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支持保护农业制度、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等,探索完善金融保障、农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四方共保〞机制,加快基地建设、品种改良、科研选育、品牌创立、人才培养等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支持农业开展的政策体系。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三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建立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大力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市场、专业场园、专业大户等“五专〞组织,加强农业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二、缩小农村,统筹城乡开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实践证明,城乡关系的开展轨迹是“城乡隔离-城乡联系-城乡融合-城乡一体〞。所以,贫困地区要面对穷在山区、落后在农村的现实,统筹城乡开展,必须努力改造农村,缩小农村,推进城镇化。这不仅是解决贫困“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
(一)改善人居环境。认真实施“构建大交通〞的战略,进一步优化农村根底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一是夯实开展根底。抓好全市“畅通、命脉、动力、信息、生态、安居〞等六大根底工程,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以构建大交通为契机,积极融入国省大通道、构建县域主干道、建好乡村公路网。二是建设生态新农村。以“三通三改三建〞为载体,实施农村示范治理工程和生活污水净化治理工程,推进“厕所革命〞,建好小庭园;注重建筑风格及质量,有序实施村民集中建房。加大农村古碑、古墓、古树、古建筑及古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打造民俗文化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三是建成特色基地。按“一村一品、一线一特〞思路,依托资源优势,抓好特色产业点、圈、带、线的开展;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业园区,扶持开展新型农场主,做大农业基地规模。
(二)优化创业环境。缩小农村,就是促使有限的资源更多的集聚,让更少的农民运作更多农村资本并发挥最大的效益。如果没有城乡互动的创业平台,势必影响农村快速开展。一是优化政策平台。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六大制度,积极探索合村并组迁户、农村生产资料流转、城市支持农村等政策,大幅度迁移自然村、小山村,改变分散状况,形成布局合理的乡村格局;加农村撂荒地、自留山、闲置房等流转,盘活农村生产资本,促使农村开展速度变快、总是变大、效益变好;放宽城里人才到乡下创业政策,促进城乡互动共赢。二是优化效劳平台。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变“强势政府〞为“强势效劳〞,提供“一站式〞效劳、“保姆式〞办公;强化诚信意识、效劳意识,营造政通人和的为政环境、近悦远来的投资环境、安居乐业的治安环境,凝聚人才、工程、资金、政策等内外开展要素,推进地方开展。三是优化创业平台。坚持农村人口内聚外迁、产业内聚外来、资金内聚外引的思路,建立鼓励机制,鼓励有识之士建立创业园区,实行扶上马、送一程,在税费征收、土地使用、根底设施建设、用水用电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城市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让业主无障碍进入、无顾虑开展。
(三)创立社区环境。推进城乡效劳均等化,让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在建设规划、产业布局、根底设施、公共效劳、劳动就业等方面,实行城乡规划同步、政策同等、措施同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开展融合。二是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避让搬迁、易地搬迁等工程,引导农民向公路沿线、产业长廊、居民集中点等地方集中建房居住,整合国家投入,配套完善路、水、电、沼气、学校、卫生、超市和绿化等公益工程,促进农村面貌大转变。三是健全农民保障体系。稳固和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贴水平;建好市、县、乡、村四级卫生网络,搞好农村卫生防疫,扩大农村免费公益卫生效劳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快广履盖、保根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开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三、减少农民,推进一农三变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化〞农民为非农民的过程。在现阶段,就是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主动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减少农民,关键是要解放农民,减少传统意识的农民,增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减少绝对农民数量,增加留守农民的开展要素,促进农民生活市民化;降低就业门槛,广开就业门路,变“离乡不离土〞的农民工为“离乡又离土〞的现代工人,使“进厂不进城〞的民工为“进厂又进城〞的现代市民。
(一)推进农民变股民。市场经济条件下,集聚才能生力,合作才能共赢。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和零敲碎打的产业不能富民。优化资源配置,借力借势开展,是农民增收的成功之道。一是开展合作经济实体。按照“稳制活田、标准生产、规模开展、产业经营〞的思路,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组建合作社,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鼓励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经营农民承包土地,扩大“实验田〞,推进“新土改〞,培育“新产业〞,促进集约经营和农民身份转变。二是标准合作经济组织。以县为单位,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中心、土地流转交易效劳中心和土地流转争议仲裁中心。积极引导和帮助专合经济组织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合作章程,标准内部经营管理,拓展内外融资渠道,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合作组织收益。三是保障合作农民利益。土地是农民最后的保障,合作经营必须首先保障群众利益。按照效劳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根本原那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开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使农民在合作经营中,能够真正分得红利、取得务工报酬,实现增收目标。
(二)推进农民变民工。劳务产业是贫困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培训模式,改良输出方式,推进农民变民工,壮大劳务经济,是现实之举。一是外建基地促输出。坚持“稳固、拓展、扩大〞的思路,拓展劳务基地,组建农民工商会,实现民工由“游击队〞向“集团军〞转变。加强同省内外重点企业,以及当地籍企业家与包工头的联系,实施定向有序输出。二是内搭平台抓转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强联营,培育一批公司、合作社、园区、大户,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时机,促进农民向民工的转变。加快特色小集镇建设,促进农民向居民的转变。回引人才,鼓励和引导能人回乡创业,从土地上“转身〞,开展民营经济。三是打造品牌抢市场。按照“用工企业下订单、培训机构下菜单、政府投入来买单〞的“三单〞模式,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着力打造劳务品牌,打造优秀的民工团队,用良好的品牌信誉赢得市场,实现由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
(三)推进农民变市民。农民收入“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的“度〞,必然会引起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质〞变。富裕起来的农民,一方面,积极改造农村环境,实现生活“市民化〞;另一方面,离土进城开展二、三产业,成了市民。一是加快推进农民生活“市民化〞。抓住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和灾后重建等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大力改造农村根底条件,加快骨干产业培植,优化农村创业环境,回引务工人才,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努力提高生活水平。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的原那么,以县城、中心集镇、特色小镇为重点,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建设档次,创新管理体制,打造魅力之城、活力之乡,把小城镇做成大市场,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三是落实共建共享政策。按照“以城带乡〞战略,认真落实城乡统筹各项政策,推进农民自由而的全面开展;彻底去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放宽中小城市入户条件,认真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突出问题,促进有资金、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便离土离乡,持股进城与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领域结合,落户于城镇,成为新型市民。这样,不仅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推进了城乡统筹开展,因而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开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