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五代
国家制度
演变
五代国家制度演变
宋朝,赵匡胤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设禁军枢密院,文臣做知州,宋朝的民族关系与唐朝的民族关系的比拟与分析〔与辽夏金的关系〕宋朝对科举制的开展,宋词的流派。元朝:行省制,成吉思汗,元朝的疆域,行省制的意义,对边疆的管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元朝将全国分为四个等级的目的和实质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明政府大兴文字狱,明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封建制度阻止了它的开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
清朝的疆域和民族关系,清朝封建专制开展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立,当时设军机处的背景
总理衙门的设置及作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八旗制度
近代:1840——1919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
四次赔款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赔款及危害三次高潮:自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中国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两次运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一次变法即戊戌变法,这些措施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不可能救中国的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企业,文化在夹缝中生存,举步维艰,决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1919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中共二大召开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三大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
同盟会的成立纲领性质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孙中山对民主主义革命的执着追求,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这些活动中看出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北伐战争的时间目的经过结果
蒋介石发动412政变,统一战线局部破裂,汪精卫发动715政变,统一战线全部破裂,大革命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党的右倾时机主义危害,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特别是对军队的领导权,于是就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又称十年内战,十年对峙,1927——1937,中国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三湾改编,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国民党对根据地的五次反革命围剿,王明左倾时机主义的危害,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时机主义的指挥,使红军损失过半,参加长征的一,二,四方面军,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时机主义对党和红军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四渡赤水,调虎离山,打乱了敌人的围剿方案,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走过草地,翻过雪山,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的创举,走上了北上抗日的道路。
一二、九运动兴起了对抗日救亡的新高潮,西安事变,威逼蒋介石抗日,七七事变,抗日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建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几次会战〕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皖南事变,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敌后抗日根
据地的建立,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是抗战的中坚力量。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苏联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毛泽东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发动,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在走投无路的条件下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战胜利后,中国向何处去。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共主动放弃一些大城市,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当时国民党军队430万,中共军队130万,但在10个月的战争中,消灭了国民党大量有生力量,国民党采取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XX县区,经过羊马河和沙家店等战役,党中央撤离延安,消灭了敌人3万多人,在山东XX县区孟良崮战役,消灭了国民党最精锐部队,整编74师,重点进攻又被粉碎,1947年7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陈、谢、陈粟也挺进中原,1948年底开始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平津,淮海,国民党的灭亡指日可待,1949年4月23日,华东野战军占领南京,宣布了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
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内容,为新中国成立的准备,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清扫干净屋子在请客,一边倒,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外交,到70年代,美国感到对中国的孤立失败了,决定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解决台湾问题和减轻来自苏联的压力,决定和美国缓和关系,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关系正常化。
党的主要会议。一大,1921年7月确立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二大,1922年7月制定了民族革命纲领,即打倒列强除军阀。三大,1923年决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七大,1945年春在延安召开,在抗战胜利前夕,为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八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时机主义对党和红军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的提出解决中国革命由农村转为城市,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党的极左错误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另外,错误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发动文化大革命。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进行篡党夺权活动,迫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深重的灾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2023-08-1720:56:09|X2楼回目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集团的不断强化。此间虽偶有反腐,然其总体趋势不变。
1、奴隶社会
〔1〕奴隶制度的根底: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统治根底是奴隶主,而非奴隶〕
〔2〕开展过程:夏建立,商开展,西周强盛,春秋瓦解
〔3〕主要表达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禹建夏,死后传位于启,私有制开展→权力上“天下为家〔私〕〞分封制
目的:稳固统治〔各种政策的共性,只需记住针对性“性质〞、“朝代〞即可〕
内容:分封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册封“井田〞〕主要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
受封诸侯服从、纳贡、作战〔严守封地地域,烽火救主〕
根底:井田制
影响:固统拓疆统治阶级内部等级秩序
〔4〕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根本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
〔生产力开展〕→〔生产关系变革〕
争霸战争〔生产力开展引起实力变化〕→分封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途径:变法运动实现〔非革命〕,但是渐变——商鞅变法,商鞅亡,法立
2、封建社会
〔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确立封建制度
背景:生产力开展→新兴地主壮大〔奴隶主贵族+军功+商人〕→保住利益
结果:百余年各国变法,最终确立封建制度
突出表现:秦商鞅变法
内容——第一次——民为什伍,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军功受爵,贵族同样;“燔诗书明法令〞。
第二次——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开阡陌,废井田,土地私有。
影响——废奴隶主贵族特权;促封建经济开展;加强新兴地主阶级中央集权;
商鞅死后,法家思想在秦国仍占统治地位;秦国强盛,统一六国奠基;
〔2〕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实立
目的:稳固统一局面,强化统治
主要内容:皇帝〔总揽政经军大权,任免百官〕;
中央三公——丞相〔辅帝〕、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废分封,行郡县,县下设乡、里
法律制度——参照六国律令制订公布秦律,通行全国,影响后世,表达地主
阶级意志
核心特征: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所有权力集中皇帝一人
影响。两千年沿袭;利封建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开展;利祖国疆域奠定和稳固统一,促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加强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开展
①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目的:进一步强化集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内容:〔汉武帝后期〕分13州为监察区,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监察权进一步加强,逐步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改“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影响:利皇帝控制地方官僚,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地方建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郡国并行〞危害:王国如割据,势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
汉武帝解决措施:
“推恩令〞
内容——嫡长子继承诸侯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局部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附益之法〞
内容——限制诸侯王活动,不许招结宾客;只能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
结果——诸侯王问题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③选官制度——察举制
目的: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
内容:察举〔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征召〔自上而下选拔人才为官〕
作用:稳固汉朝政权,推动社会开展
开展:东汉时重孝廉一科,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乡举里选;随地方豪强势力开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开展
〔4〕三国两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特点:初注重人品人才→后注重门第
〔5〕隋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书省〔草拟和颁发〕;门下省〔审核,不可行那么驳回〕;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其长官皆为宰相〔设政事堂为办公地点,采取集体议事制度〕
特点: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相权削弱,利皇权加强
影响:中国官制史上重大变革,为历朝沿用;具体内容有变,目的实质相同;
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选官制度——科举制
内容: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贞观时,增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那么天时,大增取士;
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时,高官主考,提高地位,成定制;
特点:打破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使庶族地主通过科举考试有时机参政;扩大选官范围,提高官吏文化素质;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利政局稳定;促进教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