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文房四宝
简介
文房四宝简介【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亦即笔墨纸砚的创造与运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璀璨明珠。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古代先民不仅创造了难以计数的传统手工艺珍品,而且还创造了无数精美绝伦的文房用品,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厚重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常以笔、墨、纸、砚四种根本工具为世人所熟悉,并享有“文房四宝〞之美誉。传统的文房用品,不仅是古代文人表达中国书法、绘画特殊韵味和效果的实用器具,随着社会的变迁,其文化意义也更加深厚。尤其是当珍贵的材料及雕刻工艺与文房用品结合之后,这些器物便成为中国文人理想、情感的寄托和表达,同时也成为文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笔从目前出土的文物资料来看,中国的书写用具应当以笔和砚出现最早。虽然迄今尚未发现西周之前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发现的彩陶花纹以及商代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等方面,我们还是依稀寻觅到了一些用笔的迹象。也就是说,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遗址出土的彩绘陶器上,就应是用毛笔之类的器具进行绘画的。东周时期,古人在竹、木、缣、帛上用毛笔书写文字的现象,已经十分普遍了。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毛笔,长沙左家公山15号战国墓出土的以兔毫制成的毛笔,应该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笔。其后各地也相继发现了一定数量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毛笔。尽管这些早期的毛笔,在形制上与今日之笔稍有差异,如有的笔毛是被围置在笔杆的一端,再缠以丝线、并髹漆;有的那么是将笔杆底端劈成数瓣,将笔毛夹在其间,而后再以细丝线缠束,并髹以漆,但是它们却为日后的文房用笔的成熟、开展奠定了根底。
书写所用的纸在汉代时开始出现。随后,纸取代了早期的竹、木简等。至此,笔的使用更加普遍。同时,汉代毛笔的制作已开始考究,十分注重装饰,“极其华美矣〞,有的已经成为可供欣赏的艺术品了。据文献记载,天子所用毛笔的笔杆上不仅镶嵌有珠宝,而且在笔的匣子上亦饰有宝物,价值百金。
唐宋时期的制笔业已经相当兴旺,毛笔的制作越发精细,身价也日益高涨。除了笔头用的毛料要认真挑选外,笔杆的材质、工艺也要精心地进行设计、加工、装饰。不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而且也具有了欣赏价值。特别是当时还分别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和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形成了制笔业的中心。根据文献记载,宣州笔和湖州笔在选料和技艺上都到达了极高的水平,不仅使秉笔者运用自如,令文人名士垂青和推崇,而且还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明清时期,各式毛笔更加丰富多彩,华美精致,可谓中国传统毛笔制作使用的顶峰期。
墨墨作为一种供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早在史前就已被使用。如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甲骨文残留的墨迹、春秋战国的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另外,据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等也都曾经用墨。当然早期的墨,大多采用的是天然墨或半天然墨。
经过漫长的开展历程,到了汉代,人工制墨开始出现。其墨的原料取自松烟,最初是用手加水捏合而成,后来那么采用模制。特别是东汉以后,由于墨模的出现,使墨的形制趋于统一,主要有方、长方、圆、椭圆及不规那么形等。
唐宋以后,制墨业空前兴盛,不但制作精细,而且名家辈出。如唐代的歙州“李墨〞,至宋代更有“天下第一品〞、“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美誉。明代制墨业的中心仍在徽州,并以歙县、休宁、婺源三地最盛。清代更是出现了以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为代表的墨业“四大家〞,或称“四大墨王〞。当时,许多墨家还重金聘请名人高手为墨模进行绘画、雕刻,并进行装饰。从而使最初用作颜色的墨成为集绘画、书法、雕刻、墨法、镶嵌、装帧等多种技艺于一体,兼具装饰性、欣赏性的高雅艺术品。
纸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资料可知,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在距今2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如后汉书・蔡伦传曾载:“用树肤、麻头及敞布、鱼网以为纸。〞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开掘的西汉墓葬中也有多处发现了纸的实物。
隋唐时期是我国造纸业的全盛时期,在中国书画界堪称“纸中之王〞的宣纸,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兴盛起来的。宋代造纸业迅速开展,产地众多。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 剡溪以藤为纸, 海人以苔为纸,浙江以麦麸稻秆为纸。〞由于当时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而导致了造纸业产量大增,同时还出现了很多名品纸,宣纸便是其中之一。
宣纸因其产地在安徽宣州泾县一带故名。其以当地山区所产优质青檀树皮和砂田稻杆为主要原料,经选料、浸泡、发酵、蒸煮、漂洗、光照、舂捣、制浆、抄纸、挤压、烘干、包装等数十道世代相传、严格而又极具特色的手工工艺,经时一年,方可造成。千余年来,宣纸以其质地薄软,百搓不折,纹现紧密,纸色清润,光洁如玉、不腐不蛀、便于长期保存等优点,享有“寿纸千年〞之美誉,成为中国书画艺术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明清两期,宣纸的制作技艺和品种,都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尤其是采用了刷胶、加矾、拖浆、染色、涂腊、研光、印花、饰金银彩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各式宣纸,在外表处理和装饰纹样方面,更加精良细致,色彩缤纷,令人陶醉和神往。故历尽千百年至今不衰,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砚砚也称研,汉代刘熙释名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从功能上讲,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它与毛笔一样,均为古代先民创造使用的书写器具,并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姜寨(仰韶文化,至今5000年)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社会先民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面微凹,凹处放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存有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古代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器具,这种研磨器也可以说是早期的石砚,在商周时期也时有发现。如商代墓中出土的研磨器臼和杵以及调色用的盘等,都属于砚的早期形制。其中调色盘尤其精美,上端的造型是背向而立的两只凤鸟,钩喙大眼、短翅长尾,长11.8厘米,宽6.5厘米。盘为方形,一端平,另外三侧有高起的边框,盘的后面雕饰的两只凤鸟,挺胸昂首生机勃勃,既实用又富有艺术性。出土时盘底满染朱砂,故推测此盘当作调色之用。
汉初时期的砚,形态依然比较原始,只是一个圆形扁石,一面磨平,另附一块小研石。因为当时的墨尚不成形,所以需要用研石在磨光的砚面上加水,压墨磨成墨汁。东汉以后,由于创造了人工制墨,这种早期带有磨杵或研石形制的器具,才逐渐消失。同时,汉代砚的造型也逐渐向多样化开展,并采用多种材料制作,如陶砚、漆砚、铜砚等。目前考古开掘的汉砚中,虽说已出现了圆形、方形等,但仍以三足圆形砚最具代表性。有的砚边或侧面还阴刻鸟兽等花纹,有的还配以扁圆形盖,盖顶有浮雕兼镂空的龙纹、螭纹等。线条粗纩、风格古朴。从而使砚的地位逐渐提升并具有了欣赏的价值。
唐宋砚的造型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突破了汉代以圆、方为主的简单形态,并由汉代的圆形三足砚向圆形多足砚开展,时称“辟雍砚〞。同时还出现了箕形砚(唐)、抄手砚(宋)、随形砚等。关于“辟雍〞一词,那么是取自汉太学的一种建筑形式,四面环水砚而居中。
值得关注的是,唐宋以后制砚的工艺更加考究,备受推崇。尤其是在砚的选材上,精心甄别,并发现了一批比汉代以前更为优良的砚材新品种。如端石、歙石、洮石、澄泥等。实践证明,由这些材质制成的砚,具有质地坚实,细密滋润,发墨不损毫等特点,所以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人们的称颂和赏识,并取代了其他砚石的地位,从此独霸砚坛千余年,价值昂贵,至今不衰。
一般来讲,古代文房四宝,唐宋以前重于实用,造型大多简单,质朴形拙。宋代以后讲究欣赏,质精形美,造型生动别致,雕琢精美华美。至明清,文房四宝更是有了长足的开展。不仅具有早期的实用功能,而且种类繁多奇巧秀丽,增加了极强的赏玩性,故又称文玩,艺术价值极高。
编辑/赵智敏任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