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漏刻》的杂谈.docx
下载文档

ID:2001231

大小:21.73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漏刻 2023 杂谈
天道酬勤 关于漏刻的杂谈 首先,我要对漏刻这部小说集的书名做一些说明:它的副题原本是“古典精神系列小说集〞,然而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副题被定成了丛书名。于是只有将错就错,副题被改成了更容易理解的“新历史小说集〞—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理解,一位研究历史小说的学者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所谓的新历史是指哪个年代之后的历史? 她将“新历史〞理解为新的历史时代,而一时忘却了“新历史主义〞这个概念。关于书名的小故事中,还有一点令人困惑:单本书是如何被视为丛书的?或许是原副题中的“系列〞一词令繁忙的工作人员产生了误会。这倒颇有一点博尔赫斯式的喜感,一本薄薄的书被误认为一套系列丛书,由此实现了它一种玄学上的自我增殖,这和博尔赫斯“沙之书〞的意味不无相似之处。我想,博尔赫斯一定会愿意这种事落在他自己的头上。 书名漏刻同样不太容易理解。当人们初步了解到这是一种原理和沙漏相同的计时工具时,通常都会问,用“沙漏〞这个词做书名不是更好吗?既一目了然,也更富有诗意。起初我也想用“沙漏〞来着,但古代中国并没有沙漏这种东西,我们用的计时工具是水漏,它的名称就叫作“漏刻〞。我还在网上搜到了一些关于漏刻的古版画图片,但封面设计人员并没有向我索要,而我也不太习惯干扰设计者的思路。它们并没有用上。 对于“时间〞的概念我一直都很着迷,我对历史学的热爱大概源出于此:一切故事都与时间的推移有关,而历史学的目的是尽量将时间的痕迹记录下来〔虽然实际上适得其反〕。我从小就对“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之类的话语有深切的感受,这倒并不是感慨人生易老,而是惊讶于时间的造化:仅仅是时间的流逝,就能衍化出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而这造物主虽无处不在,却无色无味、无影无形,即便你使用漏刻或日晷这样鬼斧神工的器具,仍然不能真实地捕捉到它。如此玄妙的事物,值得用一系列精心写作的小说去表示膜拜。 在记忆中,对历史小说的训练从我的初中时期就开始了。那个年代电视机尚未普及,值得一读的书籍也并不多,而语文老师规定每人每天必须交一篇日记,“有意义的一天〞“记某某同学二三事〞之类的题材只能对付几天,时间久了,老师便默许学生们以写小说代替日记。班上的男生都开始了长篇连载小说的写作,其粗糙和荒唐的程度颇似后世的网络文学。我在初中三年写了两部章回体历史小说,其中一部是仿照水浒传写的,书名叫庆历英雄传,写的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百名好汉聚义造反的故事。那个时候的我还不明白自己为何特别痴迷水浒传,现在就很清楚了:水浒传里的“时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于故事而言,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以至于某个人随便从中撷取一段,就能衍生出一部几乎同样伟大的小说金瓶梅;另一个人想逆转水浒人物的命运,便写出了一本杰出的荡寇志;它的续作水浒后传也可圈可点,在大量平庸的古典小说里算得上一部不错的作品了。这是所有其他的名著都不可能做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同样百读不厌,但它们的“时间〞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小说自身已经将各种可能性关进一个笼子里,几乎没有方法在它们限定的范围内进行伟大的再创作。红楼梦所有的续作都不能令人满意,而关于三国演义更是没有任何像样的衍生作品。 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对这现象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读到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中的一段话,顿时豁然开朗: 他认为时间有无数系列,背离的、集合的和平行的时间织成一张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者永远互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局部时间里,我们并不存在;在某些时间,有你而没有我;在另一些时间,有我而没有你;再有一些时间,你我都存在。 同样,博尔赫斯也是一个拥有着开放“时间〞体系的作家。他的某些作品,虽只短短几页,却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发作用。一篇译成汉语只有两千字的双梦记,到了墨西哥作家科埃略手里,便成了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他凭借这部小说一炮打响,成为世界名家;而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很可能给所有那些辞典小说提供了灵感,如纳博科夫的微暗的火、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等,至于韩少功的马桥辞典,那么只能算是博尔赫斯的重孙辈了;死亡与罗盘在推理小说史上应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开启了符号学推理小说的辉煌时代,我相信伟大的意大利作家埃科的玫瑰的名字,这部横空出世的杰作的灵感,一定是受到了死亡与罗盘的启发。此外,傅科摆的构思显然也是来自博尔赫斯的小说。对埃科的模仿又衍生出两条路径:纯文学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以及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的作者丹·布朗。在中国,博尔赫斯的徒子徒孙不乏其人,如格非、孙甘露等人。 仅仅因为对“时间〞概念的不同处理方式,写作上便有着天壤之别。当我在大学时期开始写作时,对“时间〞已经有了朦胧的意识,“古典精神〞系列小说的设想也就自然而然地冒出来了。为了编辑这部小说集,我重读了自己“古典精神〞系列中的所有中短篇小说。我惊讶地发现,在想象中宏大浩瀚的系列小说架构,真正完成的却只有寥寥的十几篇。这又是一件颇有博尔赫斯式意味的事情: “如同所有的作家一样,他拿别人已经完成的作品来评价别人的成就,但要求别人拿他构思或规划的作品来评价他自己。〞〔引自博尔赫斯秘密的奇迹〕 长期以来,我沉浸于对“古典精神〞系列小说的构思当中,满足于它在脑海中的丰富和增长,陶醉于它在想象中的不断变化,而并不急于将它写出来。一方面,叙事学上的完美主义倾向严重地限制了我的产量。在漏刻一书的自序中我写道:“我的作品数量并不多,这并不是因为我不能够快速地写作,而是因为我一直梦想着一种对我来说完美的写作方式:梦,历史,思想,语言的清澈透明,情调的古典庄严,以及笼罩整个作品的一种巨大的同情和悲悯,我渴望自己能将这一切熔于一炉。假设我一生中能够创作出哪怕一篇到达这個要求的作品,我也可以幸福地瞑目了。〞事实上,我有一两个短篇小说或许能够到达自己的要求,但我的终极梦想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部头作品,这个目标仍然十分遥远。 另一方面,随着岁月增长,我对“古典精神〞的理解产生了巨大的困惑。最初想到这个概念时,我只读过一些资治通鉴史纲评要之类的历史著作,那个时期的我天真地认为古代中国人和现代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先秦中国人是完全不同的。为了更加精准地理解“古典精神〞,我开启了系统读书的工程。但当初步研读了尚书易经三礼诗经等先秦著作后,我惊讶地发现,其实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样子,从来也没变过。当然,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先秦典籍,都经过了后儒的解释和篡改,以至于看起来和后世的观念差异不大,也就是顾颉刚等人的古史辨派所说的“层累的造成古史〞。无论如何,即使古人有什么不同,在史籍中也是看不到多少痕迹了。这样一来,我的写作的依据便产生了动摇,我必须重新思考这个系列小说的出发点。 也许,“古典精神〞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尽情想象古代中国的“新历史小说〞。未来的写作,我大抵只能尽量以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历史故事,而不再指望能找出什么不同的特质。 〔作者单位:江西省文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