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2000052

大小:22.53KB

页数:6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贫困地区 劳动力 转移 培训 就业 思考
天道酬勤 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思考   对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思考  【】开展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统筹城乡开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就业观念落后、培训经费缺乏、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贫困地区 劳动力 转移 培训就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统筹城乡开展解决“三农〞问题、贫困地区问题的根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特点  以跨省转移为主,东部地区是重点。近年来,农业比拟效益低下,对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吸引力非常微弱,而城市较高的收入水平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的主要诱因。据调查,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人数已达70%以上,30岁以下的年轻劳力,除非同时兼营副业,在家种粮的很少。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开展水平高,非公有制经济开展迅猛,就业时机多,吸引了大批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效劳业、交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   就业农村青年男性高于女性,但年轻女性受欢送。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较重,女孩在初中毕业后辍学的很多,相应地选择了外出打工。而年龄大了后,由于一无文化、二无技术、三有家庭子女,30岁以上的女性选择转移就业存在现实的困难。但在一些培训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方案中,对年轻的女工需求量大,因此年轻女性受欢送。   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程度较高。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性等原因,农村劳动力一方面积极向非农业转移就业,而另一方面又离不开农业经营,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农民工离土不离乡。他们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从事非农行业,但近两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开展,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程度有所下降。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展密切相关联。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有很大开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4%,其中2003~2022年年均增长17%。2023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比例到达了51.3%。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就业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就业能力受影响。调查显示,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是7.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70%以上,高中文化的大约占16.8%。留乡的劳动力当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8%左右;一年之内接受过一次科技培训的农民缺乏三分之一,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缺乏3%,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有的甚至不识字,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致使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另据调查,外出务工的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仅为8.3年,经过培训的只占外出就业劳动力的19.2%,大局部是没有经过培训就到城镇中从事二三产业。由于他们绝大多数未经正规职业技能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边缘化状态,很难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时机,就业渠道狭窄,从事的职业大多是简单、粗笨、危险的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报酬低,直接影响着就业的竞争力。   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就业观念相对落后。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有的认为“培训不培训无所谓,参加了培训也不一定管用〞;有的认为培训工程不适合自己,对培训不感兴趣;有的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明确,“让学什么就学什么〞,对培训内容不加选择;甚至有的把参加培训当成为完成村里布置的任务,在行动上存在“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去了又回乡〞等现象。“不愿出去〞是由于局部先富起来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作怪;“不敢出去〞是局部农民出去务工怕上当受骗,同时担忧自己没有一两门过硬的“本领〞,对外出打工缺乏信心;“不会出去〞是局部农民整天囿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视野狭窄,从未出过远门又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和岗位;“去了又回〞的原因是期望值过高,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苦、难、脏、累、险的工种,怕辛苦而不愿意干。   培训经费缺乏,贫困劳动力家庭负担过重。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非常重视,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各地用于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原那么上要到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10%以上。在培训经费投入问题上,各地的财力状况导致差距很大。特别是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培训任务重,财政投入少,培训经费补助有限,使得培训时间相对较短,培训内容只限于一般知识的掌握和简单的技能操作。同时,一些时间较长的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学习承当费用多,局部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收入低,无力解决培训期间的生活费,因而有的选择直接外出打工就业。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还不够到位,影响了农民工长期融入城市。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科学规划。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中城市的户口准入门槛依然很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合同签订、“三金〞问题、维权效劳、保障性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的政策还没有落实,人为地造成许多农民在城市或城镇已有固定的职业和住处,却难以真正安家落户、融入城市生活,无法取得与务工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待遇。当前的土地制度及其流转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的情况下,使得农民把土地当作唯一的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二是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效劳不到位。没有把农民工纳入全国的就业体系,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上,缺乏组织协调和利益保护机制,对用人单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威慑力量薄弱,导致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及时监管,转移就业有后顾之忧。  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引导,使各级党政部门把转移培训当作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纳入当地政府的扶贫开发体系。加强组织领导,精心谋划,做好部署,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以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就业、创业能力和增加收入为目的,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和贫困地区支柱产业开展为举措,做好政策指导、催促检查以及各项效劳工作,真正把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做实做好。   瞄准目标,提高转移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一是认真抓好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助学工程。扶持、引导和鼓励贫困家庭子女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从源头上提升贫困家庭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二是继续搞好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扶持和组织有转移就业愿望、职业技能较差、就业竞争力比拟弱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从业的资格证书,实现较稳定的就业,增加家庭收入。三是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提升工程。以专家入村授课培训、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农村农家课堂专业培训等方式,引导、组织留守农村的成年劳动力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升其掌握、运用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四是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就近就地培训就业工程。通过开展“千企帮千村〞、“村企共建扶贫工程〞和产业化扶贫等活动,引导各类企业开展就近就地培训,吸纳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就业。   加大投入,标准资金管理。要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培训投入。扶贫资金应从集中投资生产工程向增加投资人力资本方向转变,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要审核补贴对象的身份和培训时间,严格资金的拨付程序。二是瞄准对象,扶持到户。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资金直补到人的管理方式,确保资金足额发放和资金平安有效使用。三是标准培训工程管理。要进一步完善授课、毕业考试、工程检查验收制度,标准培训操作程序,努力实现培训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四是加强培训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系统管理。要充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认真做好对受训学员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确保每位学员信息资料的准确、完整和真实有效。   开展合作,加强培训基地能力建设。要严格执行培训基地、培训学校准入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按照评选程序和标准,优胜劣汰。对管理标准、成绩显著的培训基地给予重点扶持,积极支持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示范带头作用,对不达标的培训基地进行降格或取消其资格。培训基地要围绕大中型企业需求和产业聚集区的开展需要,积极探索“派遣制〞就业方式,根据产业开展和企业需求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冠名培训,实现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效劳平台,使广阔贫困农户“进得来,稳得住,输得出,富得快〞,努力提高其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作者为中共河南省直机关党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新型农民培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工程编号:2023B334〕  责编/许国荣〔实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