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科学
话语权
环境
问题
科学话语权与环境问题
:科学技术日趋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掌控着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话语权。我们既不能说科技的无度开展导致了环境问题,也不能简单地说科技能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中国人对科学、科技缺乏质疑精神和能力。科学、科技的客观性值得质疑,其领域同样存在着话语权之争。面对未来中国的环境与开展,要警惕科学话语权中的恶的角色,多点人文与伦理。 近代哲学与科学之父笛卡儿曾在一份未发表的秘密手记中写下:科学就像个女人,当她忠诚地留在丈夫身旁时,她是受人尊敬的;但当她变得人尽可夫时,她就降低了自己的风格。笛卡儿的这段话包含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假设借此观点来审视环境问题,就会得出科技并非如想像的那样忠贞不渝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相反,她却日趋成为了一种人人可言的话语角色。 一、科学研究能够做到完全客观吗 客观性被认为是一种好的性质,“科学有力量〞,因为它拥有客观性。一般而言,科学努力追求真理,成果具有客观性。虽然此时还没有细究“真理〞、“客观性〞的含义,但我们仍然可以认可这样一种有利于科学形象的陈述。科学理论为何具有普遍性或者叫普适性有人说因为科学是客观的,反映了大自然的本来面目。这是朴素科学实在论的理解,在此理解中,自然系统与人类的科学系统之间存在一种映射关系,人这种动物或者科学家这些特殊群体,能够神奇地找到这种映射关系,使得主观与客观符合得很好。 那么科学的“客观性〞是指什么呢它是二分法中相对于“主观性〞的一个词语,在辩论中通常用于压制对方的一种修辞。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发生在认识系统当中,此系统必须包含主体与客体(如果要二分的话)。但认识的成果不可能完全复原为二分法中的某一个,即不可能完全归结为主观性,也不可能完全归结为客观性。某项认识,哪怕是很简单很一般的认识(比方观察一面墙的颜色),得到的结果也不能说只是客体的性质,必然是主体与客体性质的某种混合。从这种角度看,科学的客观性无非是强调科学认识的结果更多地反映了客体的本来面目。这种看法也有两个方面:(1)有助于增强结果的可信性;(2)也有可能贬低主体的能力。不过,第二个方面几乎从不被提起。在理解科学认识中,通常人们把“人〞消灭了!仿佛人只是个工具,借用一下,用完还可从认识结果中删除。删除得越干净,似乎愈加说明认识结果的高明、客观。朴素的反映论、实在论确实有这种认识倾向。实际上,科学研究的结果既有客体的方面也有主体的方面,它表现为一种“主体间性〞一一科学共同体的一种暂时共识,指同行科学家之间相互理解、认可。 如果要保存“客观性〞一词,那么它也是在社会学层面操作的,即当科学共同体(未必很大,有时几个人就可算作科学共同体,而有时需要数百、数万人)认为某东西是客观的,它就是客观的。这种认识似乎不讲理、不够理性,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细想一下,这种认识是可操作的,而我们以前的理解反而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科学技术对于环境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如何评估这种价值,有一些根本性的争论。有人说科学技术有利于环境保护(这无疑是主流声音);有人说科学技术导致了环境问题(少数人的看法);有人说科学技术与环境问题根本无关(少数人的看法)。把上述逻辑关系运用到环境问题上来可以看到,每种说法都不是很严格。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科学技术有利于环境保护,也不能进一步得出结论:只有靠科学技术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当今的许多环境问题确实是科学技术与某些要素的合取导致的,至于这算不算在科学技术的头上,那要看人们如何进一步解释了。当然,我们也无法认可科学技术自身一定可以导致环境问题的说法,因为不存在独立的“科学技术自身〞。现在任何一项科学技术在立项的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意向性,其价值导向确实是多样性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一旦开发出来,想消灭它们、想让它们不为人知、不为人所利用是极为困难的。通常,恶的利用比善的利用具有更大的诱惑性。笛卡尔希望科学像个好女人,忠诚地留在丈夫身旁,受人尊敬,不希望她变得人尽可夫,从而降低了自己的风格。这只是古老的一厢情愿罢了。 二、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话语权之争 科学研究领域存在着话语权之争么当然存在。科学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想想看吧,哪种职业当中不存在话语权呢,难道科学会例外不过,要完全讲清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许多背景并结合大量科学史案例才有说服力,这里只简要提及一下。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建制,官大学问大虽然未必有道理,但官大权力大却是常识。在这种建制中,“科学共同体〞关于某项研究的含义、价值掌握着重要的话语权。一般而言,被科学共同体认可研究成果才能正式发表,同行评议就是具体的一种操作方法。对于同行评议,虽然也存在诸多弊端,但它仍然是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科研成果的评奖,更是如此。有名额的限制,有照顾、有人情的影响,等等。社会上其他领域有什么,科学领域也不大可能例外。社会其他领域有腐败,唯独科技领域没有腐败冷静地看,中国科技界的学术不端行为是与整个社会的法治、道德水准相匹配的,没有理由说它更好,也没有理由说它更坏。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科学共同体是由一些特殊的人组成的,科学共同体有自身的利益诉求。科学共同体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群体的利益未必总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国家的利益与一些集团的利益有时候是有出入的甚至是冲突的,国家的利益与地区的利益、地方的利益、百姓个人的利益,也不会总是一致的。近期的利益与中期的利益、长远的利益,也可能有矛盾。既然科学共同体之外的不同利益之间有时不一致,科学共同体如何能与所有的利益代表者都同时保持一致科学界的科学共同体也并非铁板一块,实际上还存在许多小的科学共同体,它们之间的看法也未必一样。比方某个“环评〞,让不同的小组去研究,结果可能不一样。环评小组的组成很关键,他们的学科背景、民族、性别、利益关系等都会影响结果,虽然写出的报告中通常会隐藏这些因素。 在科教兴国、科学开展观的旗帜下,许多东西都要讲科学依据,其深层是话语权问题。环境保护政策也要讲科学依据,这是由“现代性〞决定的,科学与现代性之间相互定义、相互推动。已有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现代性〞本身是有问题的,许多环境问题是现代性蕴涵的。如果不认同现代性的价值观,那么就可能对现代性与科学之间的“捆绑关系〞提出质疑。凡事讲“科学依据〞,是件体面的事情。不过,也有人反思这一点,比方田松博士曾写文章“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当今流行的科学也只是科学开展进程的一环节,科学也处于演化之中。我把近代科学称为第一种科学,在此根底上还将有“第二种科学〞。作为一种有启发性的思维训练,在环境保护问题上,也应当提出类似田松的疑问。 显然,这种提问并非要去除科学在环境问题上的所有发言权,而是要通过细致的讨论明确科学应当担当何种恰当的角色。即确定科学应当在何时发言、发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