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再议我馆地方文献工作.docx
下载文档

ID:1993116

大小:20.37KB

页数: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再议 地方 文献 工作
再议我馆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的收藏,对于各级公共图书馆来说,是衡量其藏书有无地方特点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地方文献是以区域为主要特征的记载物,表现出最浓郁的藏书地域特色,在当代中国,以地方图书馆的分布情况看,地市级图书馆应成为收藏地方文献的中心馆。因为,做为地、市级行政区的建制,就其标准范围而言,最为适宜。省级图书馆搜集全省地方文献,面积过大,难以面面俱到。县级图书馆处地较小,地方文献种类不多,也很难建成价值较大的地方文献中心。而地市级图书馆恰恰弥补省XX县区的缺陷,所以,最有条件成为搜集、整理、研究、保存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中心。 XX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下辖四区六市二县,是一座历史名城,又以风筝都著称于世。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今后的远景开展目标是将潍坊建成工、农、商业兴旺的新兴开放城市。XX市图书馆做为地、市级图书馆,就其地理位置、馆舍、馆藏条件,以及肩负的责任,义不容辞地应成为全市地方文献的收藏中心。 一、充分认识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地方文献专藏,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状况的数据库,是检验其文化开展、文明程度的尺度;是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有无地方特色的标准,是评估定级的根本条件之一;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也是人们从事生产建设、科学研究以至文艺创作的必要参考资料。但是,地方文献流传面窄,发行量小,一般很少有再版的时机,有的还不是正式出版物,如不及时收集,那么无法弥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征集地方文献应尽其全力,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在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和出版发行特点的根底上,我馆对地方文献工作十分重视,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征集工作已走上正轨。经十年的努力,我馆已根本形成为我市收藏地方文献的中心馆。现已收藏地方文献资料320238种,3518册。其中图书3006种,3416册,期刊50种,20232册,报纸42种。以上成果的取得是与市政府的重视、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全馆同志的努力分不开的。1994年3月,市政府转发市文化局“关于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本市各单位和个人向图书馆呈缴其编著的正式或非正式出版物,丰富图书馆的藏书,更好效劳于两个文明建设。此文件的转发,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也大大激发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征集地方文献,我们的足迹普及XX市XX县区各部门,不辞辛苦,不厌其烦,辛勤艰苦地劳动终于换来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社会经济的开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XX市地方文献的出版速度增长很快。这些出版物是通过以下途径征集到的。 1.与XX市市直及各区直党政部门、机关单位以及各大专院校、厂矿企业建立长期关系,由他们主动寄送或我们登门征集,经实际工作,从各党史委征集到党史资料,从人大办公室征集到人大资料,从政协文史委征集到文史资料,从史志办征集到新编志书,从统计局征集到国民经济统计年鉴,从文联、文化馆、艺术馆征集到民间文学、小说及其他形式的文艺作品等等。这些出版物的征集,大大丰富充实了我馆的地方文献专藏。 2.充分发挥各基层图书馆的作用,由各县、市、区级图书馆征集其所在地地方文献,不定期向我馆缴送。去年各基层馆就上缴各类地方资料646种,72023册。 3.与外地潍坊籍作者建立联系,他们一旦有作品问世,就及时寄送我馆。如曾任潍坊特别市区委书记、后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的刘歧云同志所撰写的回忆录烽火春秋,昌邑籍诗人、辽宁文联作家路匆的诗作关东诗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田仲济的新作田仲济杂文集、田仲济序跋集等,均是由作者从北京、沈阳、济南、还有的是从遥远的新疆、福州等地邮寄来的,表示了他们对家乡图书馆事业的支持和拳拳赤子之心。 二、明确地方文献的特殊性,加强地方文献的管理。 如果说地方文献的搜求如百川汇海,汇入知识的海洋——图书馆,那么,整理加工地方文献就犹如在浩翰的知识海洋中,将其整序成一股清新的文献流,成为有序的组合体,使馆藏增加了特有的地方风味。 地方文献资料,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千姿百态的形式,反映了当代的文明。可粗分为四大局部: 一是党史,包括各地方党史资料,组织史资料,党史大事记等。 二是史志,包括各地地方志,各行业志、部门志、地名志、文史资料和地方人物传记等。 三是地方人士著述,包括本地及外地潍坊籍作者的各类著作。 四是地方出版物,XX市出版局出版的及各单位编辑出版的正式、非正式出版物,包括图书、画册、期刊、报纸等。 面对众多的地方文献,考虑到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及编辑出版的特殊性,我馆采取专门管理,分工合作的方法,从而减少了因多层次管理而造成的麻烦。由专人负责分类编目工作,建立专门的登记簿,设立三套地方文献目录,并设专架进行组织排列。对于地方文献的分类,采取了必要的措施,主要是对地区性明显的图书,以地区名作为再区分的标准。这样,便于按地区进行检索,又增加了地区间的可比性。以志书为例,我馆现有志书462种,586册,以现代志书为主,占地方文献总数的17%。现代地方志是各地区史志办编纂的地方全史,称为地方志,即四方之志。而某一行业或机关、团体、工矿、学校等组织人员编纂的本行业、本部门全史那么称为行业志或部门志。地方志在中图法上有专门类号:k291/297,各省、市、区志,要求依中国地区表分。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将各地方志书集中在k295.2山东地方志类号下,利用书次号再做进一步区分,集中每一个地区的志书。具体做法是用四角号码取号法,取各县、市、区名的第一字左右上角,第二、三字左上角,取四位数字作为书次号。如XX市为3040,XX县区为3047,XX县区为5030,XX县区为520230。各乡镇志的书次号那么是先取所属市、县名的第一、二字左上角,再取乡镇名的第一、二字左上角。例如:XX县区的羊角沟镇志为5982,古城乡镇志为5944。这样就可将XX县区及所辖乡镇的志书排列在一起。行业志、部门志也采用这种方法做地区区分,所不同的是,这些志书分属于不同的类目。 按地区名作为再区分标准的方法,也用于其他地区性明显的图书,如党史资料、文史资料、人大资料及各地统计资料等。如党史资料集中在d235.552类号下,再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地区区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防止了分类号码的冗长,另一方面方便检索,无论是查目录,或直接在书架前浏览,都能按地区查找到所需要的地方资料。 三、宣传揭示地方文献,努力提高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文献藏书体系,其知识内涵特别丰富,地域色彩极其鲜明。如何使这股清新的文献流变为喷泉,将这特有的、珍贵的地方文化知识洒向人间,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这里就有个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课题。 首先要注重揭示馆藏地方文献。在加强管理的根底上,我馆重视了地方文献的揭示报道工作,编制三套目录,采编部设一套公务目录(分类),文献室设两套读者目录(分类、题名各一套),期刊、报纸分别设有题名目录。同时还编制了“馆藏地方文献志书书目〞、“馆藏潍坊籍作者文学作品书目〞,供读者检索刊用。其次是要注意宣传馆藏地方文献,通过各种媒介:播送、电视、报纸、展览等形式大力宣传。特别是举办地方文献展,能产生较大影响,几年来,我馆先后举办了两次地方文献展,一次是在1990年新馆落成之际,一次是在1994年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展出了馆藏地方文献精品。前来参观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电台、电视台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在新闻节目里播出,受到市里各级领导及有关各界的好评。实践证明,展览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宣传时机,是向全市广阔读者直观地宣传地方文献的好方法。两次展览活动,不但扩大了图书馆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吸引了读者和用户,提高了我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地方文献从事各种研究,特别是编书修志者,离不开对地方资料的查阅。我馆文献查阅室开展地方文献对外查阅四年来,共接待读者306人次,查阅文献460册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潍坊史志办为弘扬潍坊文化传统,将潍坊籍古今诗人的作品编辑成书,专收能够表达潍坊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我馆藏有潍藉古今诗人的著作20232种,176册,为潍坊诗词一书提供36名诗人的诗作76篇。又如:XX市公路局编写潍坊公路简史,经查阅潍县志、潍县志稿、XX市历史地图集等书,查找到有关潍坊古代道路、交通状况及古代交通图等资料,突破了寻找史实资料的难关。此外,还为潍坊古今人物、潍坊的地名与传说等书的编写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以上事例说明,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做为潍坊地区的地方文献收藏中心,文献的收藏还达不到完全级,文献的利用率还不是很高,今后还需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完善管理制度,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地方文献,争取取得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对于研究当地 政治、经济、人文和社会开展情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功在当今,利及后世的一件大事,也是图书馆藏书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因此,地方公共图书馆收集地方文献在自身的收藏职能中,尤为重要,应力尽其全,才能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为本地的两个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子孙后代保存下丰厚的地方文化遗产。 (出处)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1) 第8页 共8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