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研究
边界问题
问题
方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边界、问题与方法
——一个基于问题意识的历史反思和创新展望
谭好哲
原载于文史哲 2023年第5期
:学术研究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治学者领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新也必须首先着眼于其大者,这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弄清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边界究竟何在,是继承守正的前提,也是创新开展的根底。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根本精神、原那么和主要观念上来。在此前提下,还应将守护边界与拓展边界有机统一起来,在内聚性的守持与开放性的外拓之间建立起一种既守护住“主义〞又使“主义〞获得新的时代内蕴的创新机制;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中国问题〞。中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的历史无不说明,有没有问题意识,能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和找到属于自己的问题,从问题入手展开理论之思,是理论研究能否取得成就产生影响的关键。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要树立问题意识,与学界普遍强调的现实关心意识和中国化,实质上是一致的;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本来具有方法论上的巨大优势,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时期,研究方法甚至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基于此种状况,必须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两大根本原那么:其一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原那么,其二是逻辑与历史或者说是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相一致的原那么。在遵循这两大原那么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有一些更加切近文艺特性的研究方法,也应予以发扬光大,这主要有三个具体方法: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形成的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二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汲取了各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历史地开展起来的辩证思维方法;三是基于对象感性存在特殊性之艺术的或美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理论边界;中国问题;研究方法
最近几年,学界在回忆和总结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进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历史进程的同时,也对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趋向和愿景作了许多的思考和展望,其中不少论者的前瞻性分析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学理依据,给人以鼓舞和启示。但是,也有一些展望文章,学术站位较低,视野不够阔大,不能给人登高望远、豁然开朗之阅读感受。清代“性灵说〞诗歌理论家袁枚曾经说过:“学问之道,当识其大者。〞①任何学术研究都有大道理大问题与小道理小问题之分,大道理大问题管小道理小问题,治学者领先思考和解决大道理大问题。同样道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展前景的分析和思考也应该先识其大者。那么,什么才是新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大问题呢?对此,无论识见如何不同,以下几个问题是必须包含其中的,这就是:一,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守正创新有关的“理论边界〞问题;二,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关的“问题意识〞或“中国问题〞;以及三,推进思想创新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简言之,理论边界、中国问题、研究方法,是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加以认真对待的三个重要理论思考维度,也是有志于理论创新的研究者应该具有的三个自觉理论意识。
一
新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其理论边界问题。之所以首先提出这一问题,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开放性或曰未完成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开展中的科学,同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处于不断生长演进的过程之中,是一个未完成的开放开展着的思想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传统与当代开展的关系方面,学界根本上形成了“守正创新〞或“继承一开展〞的共识性看法,也就是要在守持或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传统的根底上开展理论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并创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形态,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应该说,这样一种认识思路和理论策略,符合学术开展的规律性。但是,在实际的理论开展过程中,这样一种符合规律的理论思路和策略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现。原因在于,无论是对于继承还是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说,一旦进入具体理论思考和运作之中,就会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这就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什么是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这个“是〞与“非〞的界线或曰边界究竟何在?弄清边界,是继承的前提,也是开展的根底。
历史地来看,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开展大致经历了先后两个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断传播、不断扩展影响直至占据主流地位并大致形成自己的理论边界的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不断稳固和强化主导地位、不断圈定和扩展理论边界的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并形成为主流文论话语,自然有其历史必然与理论成就,但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引起反思的历史过失和问题。这里暂且不管前一个历史时期,仅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开展情况略作指陈。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冷战这样一种特殊的国际政治格局之下,政治上一面倒的国策选择,致使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取得了绝对化的统治地位。同样,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唯一具有合法性的主导性或者说主宰性话语。久而久之,在现代新文艺发生之后包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批评在内的多元文论研究结构系统就被单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置换了,复数的现代文艺理论研究变成了单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这一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置换,一方面把文艺理论研究的形态和取向窄化了,窄化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单一或唯一的形态和取向;另一方面,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又被无限地泛化了,什么研究都带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帽子。时至今日,不少文艺论著,还习惯性地愿意给自己的研究加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标签。这是一个总的情况。
如果再细加区分,1950年代至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泛化又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阶段,表现为两种不同情况。从1950年代至197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固化边界的阶段,固化的初衷和目的是确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范式、新观念、新理想、新标准,并以此指导新中国的文艺实践。应该说相对于此前时期的状况而言,当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范式,即以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为根本理论架构的文艺反映论,而且这一新的理论范式在指导当时的文艺创作实践和批评方面也确实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边界固化最终的结果却是走向了僵化和教条化。在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封〔封建主义〕、资〔资本主义〕、修〔修正主义〕〞统统反掉,一切古代和外来的文化都不敢入研究者法眼的历史语境下,从国家层面大的治国方略和意识形态选择到具体一些的文化运作和文艺理论研究,外表上看起来什么研究都带上了“马克思主义〞的帽子,但在这顶大帽子下的思想蕴涵和理论内容却是极其狭窄薄弱的,所包含着的实际思想内容极其有限,而且那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确实认和解释常常是经过了政治斗争需要的过滤,是经过了人为选择的,教条化、片面化屡见不鲜,有时甚至走向极度的扭曲和悖离。从学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那整个三十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除少数几个理论人物和理论文本之外,在总体上很难给予较高评价。从 1980年代至今,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扩展边界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之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展现出了开放性的时代特征,大胆地借鉴、汲取西方现当代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成果以及中外古今一切优秀的文艺理论遗产,以开放的姿态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术境域和话语空间,以应对急剧变化了的文艺开展现实,从而在观念的创新和体系建构方面展现出了新的气象和格局,与此同时也逐渐地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以往在人们印象中形成的教条化、极端政治化的僵化生硬形象,逐渐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
然而,毋须讳言的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历史地产生了一种新的倾向,就是转向了泛化。在相当多的学者那里,似乎西方现当代文艺理论的各种理论观点,诸如形式主义文论、现象学文论、存在主义文论、解释学文论、结构主义文论、以及各种形式的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什么都可以拿来补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可以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相嫁接。如此一来,文艺理论研究的思维空间、思想格局和学术形象确实有了新的变化,但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区别何在,却弄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清楚了,不少人甚至不屑于思考和谈论这种区分。这种泛化所带来的模糊认知,致使当前的学术界对于究竟哪些人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者,哪些学术观点算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都已经难于达成共识了。如果连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说不清楚了,那还怎么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呢?继承什么?又在什么根底上创新?
基于上述历史反思,面向未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确实有必要重新确立“边界〞意识。像任何一种理论系统一样,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地形图或理论边界是由其根本的精神、原那么和主要观念以及与这些精神、原那么和观念相适应的理论关系、理论命题和概念范畴构筑起来的。所以确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边界〞意识,首先要强调文论研究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根本精神、原那么和主要观念上来。就此而言,“边界〞意识也就是“主义〞意识。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一书的导言中曾经针对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一个共同特征的错误观念,强调指出合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是有一个可以得到“公认的共同点〞的,这个共同点来源于一套能规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前提,但凡包含有这类前提的分析都可以正当地将其分类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具体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特征包含了四个前提:第一是对待认识本身的辩证态度;第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三是依据马克思的社会分析而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的总看法;第四是以某种形式规定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奉。海尔布隆纳认为,他从四个前提所总结出的共同点,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勾画出了一种能够发挥有益作用的框架结构,“它使我们能够相当准确地把理应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与那些不应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区分开来……此外,这种前提的框架还提供了另一种线索,使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何以能恢复并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出马克思主义能够集人类理智之大成,这就是从一种根本的哲学观出发,继而运用这种观点去解释历史,然后又分析现在,找出现存社会制度中的历史力量,最后那么继续按照分析的方针,沿着固定的行动轨迹,在走向未来的方向中臻于完成〞②。海尔布隆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个分析思路同样也适合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分析。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在其精神和原那么上也以海尔布隆纳所分析的上述四个前提为根底,同时在体现这一共同特征的根底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共同性的文艺观念,如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重视文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作用,关注文艺在社会革命与人类自由和解放中的启蒙潜能和功能等等。如果一种文艺理论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海尔布隆纳所分析的上述共同特征,并且认同这里所提到的这些主要文论观念,那么它自然就属于马克思主义,而如果一种文艺理论观念与上述特征和观念全然不搭界,甚至反对这些思想原那么和观念,那么它就绝对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拿新时期以来关于文艺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关系的争论来说,许多参与争论的学者都是成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的,只是对文艺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比方有人不同意文艺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看法,甚至不同意文艺是意识形态的表述,而认为文艺是社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