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司法局
人民
调解
现状
定位
思考
2023年司法局人民调解现状及定位思考
人民调解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冲突解决机制具有悠久的历史,以“枫桥经验〞为代表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国际上享有“东方经验〞的美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进展,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工作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定位、怎样进展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亟待我们认真争辩。
一、市人民调解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市人民调解工作的历史沿革看,从七十三年月开头借鉴学习浙江“枫桥经验〞,在基层普遍建立人民调解组织,以此为依托乐观开展化解冲突纠纷工作。目前,全市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479个,其中,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调解委员会1792个,乡镇街道调解委员会142个,企事业单位调解委员会378个,其他调解委员会167个,全市有人民调解员42564人,形成了一支数量较大的调解工作队伍。人民调解组织在化解冲突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调处冲突纠纷19844件,调处成功19314件,调解成功率为97%。自2023年2月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联合?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建立冲突纠纷化解机制的试行方法?以来,市围绕三大调解相互协作乐观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究。泸县、龙马潭等区县推行人民调解室进驻法院、公安、劳动、卫生等部门,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连接。目前已在公安派出所建立人民调解室64个、交警大队建立人民调解室7个、劳动保障所建立人民调解室22个。特殊是龙马潭区于2023年3月聘请3名专职调解员入驻交警三大队人民调解室,至今年6月共受理交通事故赔偿案件615件,调解成功581件,成功率94%,无一起提起诉讼或申请强制执行。
从市人民调解的现状看,其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在某些方面虽有突破,但总体上讲,照旧是沿袭规划经济时代构建起来的,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已经显现出与现代社会的不相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民调解解决纠纷的作用有所弱化。人民调解作为我国民间调解的连续和进展,曾在纠纷化解机制方面起到了格外重要的作用,但相当一段时期,法治兴国的政策被简约为诉讼至上,在弘扬程序正义理念浪潮中,民间调解纠纷的力量急速下降。人民调解案件与诉讼案件的数量比例在上世纪80年月末为2.9:1,到2023年那么变为1.1:1。两相比拟,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案件在大幅上升的同时,人民调解处理的纠纷却呈萎缩态势。二是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亟待标准和加强。调委会及其成员的产生根本上没有通过群众选举或推举,其产生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专职人民调解员来源短缺,人民调解工作属公益性质,是群众自我管理的一种形式,一般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就业人员重要因素就是薪酬,因而人民调解工作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参加。从调查的状况看,除调委会成员外,根本上没有聘请特地的调解员就是例证。调解员整体素养不高。2023年以前,具有学校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3%,目前学校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但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8.05%。三是人民调解工作保障不力。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力量严峻缺乏,市每个乡镇街道司法所平均缺乏1名工作人员。按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规定:“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包括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三大局部,并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四川省人民调解条例?也作了同样规定。但由于有关政策法规对经费保障标准没有作出具体性规定,不具可操作性,经费的多少取决于政府和财政部门领导人对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的生疏程度和司法行政部门与之协调的力度。据统计,市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全市仅28万元,平均一个区县4万元,最高的10万元,最低的仅1万元。由于经费保障不到位,多数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没有工作经费。个案补贴标准过低,有的地方人民调解员办理一起案件,其补贴不到20元。四是传统的工作模式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展,冲突纠纷日益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特征,过去比拟简洁的婚姻、家庭、邻里等纠纷为主的传统冲突纠纷逐步转向以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劳动纠纷、医患纠纷、合同纠纷、赔偿纠纷等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的更为简洁的新型冲突。面对上述状况,由于人民调解工作并未完全准时转型,带来诸多不适应,主要表现在:〔1〕化解新型冲突纠纷的力量不强。大量专业性较强的冲突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靠现有调解人员的学问和力量是难以胜任的。比方医患纠纷,每年仅医学院附属医院就涉及50多件,涉及赔偿金额150多万元,由于涉及医学专业学问,一般的人民调解员无法胜任相应的调解工作。〔2〕应对新型冲突纠纷的调解组织建设未能准时跟上。尽管我们为应对新型民事纠纷进行了一些探究,在有的地方、有的行业、有的领域试建了调解组织,但与发生的新型冲突纠纷数量相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3〕新型调解组织的指导管理归宿不明。其业务工作由谁指导、工作评估由谁考核、个案补贴由谁发放等等问题需进一步标准统一。五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之间的连接思路不清。究其缘由:〔1〕组织机构繁多。在县区一级,负有调解工作管理职能的机构较多,如维稳办、综治办、群工局、法院等,目前又由综治部门出面搭建了“大调解〞协调中心,可谓机构繁多、职能重叠、职责不清。〔2〕乡镇〔街道〕一级不具法律意义上的人民调解。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冲突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是两块牌子一班人马,其人员主要由乡镇干部担当,人民调解组织的群众性、自治性难以体现,因此谈不上严格意义上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连接协作。〔3〕相关部门协作意识不强。尽管出台了不少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相连接的意见,但仍各自为阵,协作意识不强,落实不够好。如某县人民调解室进入该县人民法院后,半年时间内仅调解案件6件,法院忙、人民调解闲的局面并未得到真正转变。
人民调解工作之所以消逝上述不适应性,根本缘由在于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生疏上消逝偏差,思想观念陈旧,突出地表现为“重打击,轻防范,重信访,轻调解〞的思维定式仍发挥着强大的贯性作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根本方针在一些地方未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二、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定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如何定位,是制约其创新进展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思考和把握。
〔一〕人民调解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调整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体制、观念和利益冲突引发了社会冲突纠纷的大量增加。因此,中心作出了我国社会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处于“人民内部冲突凸显期〞的推断。由此可以看出,化解冲突纠纷已成为社会及宽敞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民生内容。人民调解的意义就在于党政领导、群众自治、方法灵敏、简便快捷,符合中国的优良传统,符合宽敞群众的意愿,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特殊是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定期的冲突纠纷排查,把可能酿成纠纷的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党委、政府而言,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在政治上能够避开重大稳定风险,解决群众诉求的本钱也相对较小,简洁实现双赢。
〔二〕人民调解是本钱效益比拟下的价值选择。一是司法机关、行政机关调解资源有限。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的人员增长是有限的,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各类案件和大事增长的速度。仅从2023年与2023年作比拟,市法院法官数量还呈削减之势,而同期民商事案件增加13.7%〔2023年两级法院民事案件收案数17905件,2023年15746件,案件数增加13.7%〕。近四年来,市基层法院每名民商法官年均承办案件105件〔最高的已达167件〕,扣除节假日,平均每两天办理一起案件,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不堪重负。面对不断增多的人民内部冲突,凭现有国家机关的力量,是无法担当化解任务的。与此形成鲜亮比照的是民力无穷,只要善用民力,必将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必需树立借力思想,通过各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二是人民调解本钱最低,本钱效益比最高。相对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的本钱最低。据调查测算,法院办理一起民商案件平均本钱为2521元,所收取的诉讼费远远不能满足办案支出需要。以某区法院为例,2023年受理民商事案件1873件,收取诉讼费290.95万元,实际支出820.81万元,缺口达529.86万元。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院多受理一起案件将会增加财政支出2023多元。行政调解处理一起纠纷最低需支出200元,高的可能达数万元。经济上的本钱尚可计算,牵涉各级领导的精力和政治上的影响却难以估量。而人民调解对群众不收费,支出本钱最低,按三次调解测算仅达100元左右。
〔三〕人民调解是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具有根底性地位的调解手段。就化解冲突的社会组织系统而言,人民调解组织层级最低,预防和化解冲突纠纷最为准时,修复社会关系的本钱最为低廉,在其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共同构建的“大调解〞工作体系中发挥着根底性的作用,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短期内强化司法、行政调解卓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如不坚持进展壮大人民调解,将会导致党委、政府、司法机关直接面对、直接处理大量人民内部冲突,陷入直接把握社会模式的怪圈,到最终形成“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局面。必需接受间接把握社会的模式,进展壮大人民调解组织,通过充分发挥其作用来化解社会冲突,从而在党委、政府与社会冲突之间构筑起一道防火墙,起到缓冲作用。这是我们的必定选择。从市的人民调解状况看,2023年、2023年调解纠纷数量分别是全市法院系统同期审理民商事案件的1.26倍、1.11倍。由此可凸显人民调解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根底性地位。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进展,各种冲突纠纷还会不断增加,展望将来人民调解大有可为。
三、关于人民调解的重构
针对目前的人民调解工作模式是在规划经济时代形成和其不适应当前形势的状况,“大调解〞背景下的人民调解要创新进展,必需重新理清思路,在人民调解的理念、法律效力、调解员队伍、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重构。
〔一〕理念重构
1、关于人民调解的法理根底再生疏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成为影响人民调解工作权威性的重要因素。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法律规定,依据自愿原那么进行调解,当事人对调解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按一般群众的理解就是“调解不算数〞,因而人民调解的权威性不够,影响了群众走调解之路解决纠纷的乐观性,人民调解的非约束力成为阻碍其进展的障碍。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局部别颁行了?关于受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假设干规定?和?人民调解工作假设干规定?,这两个规定对调解协议的效力作了重新界定,即“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这种调整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开展有乐观意义,但人民调解过程却成了制造民事合同的过程。将人民调解制度改革的理论根底建立在民商事合同根底上值得商榷。所以,“民事合同性质〞仍没有解决人民调解当前所面临的有效性问题,其结果照旧导致大量民商事纠纷连续涌进法院。
基于此,我们认为首先应从人民调解协议的法理上去进行重建,厘清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人民调解制度是建立在私权自治和私法自治的根底上的,体现了对当事人权利的敬重,尤其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权的敬重。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意是其本质特征。正因如此,历来认为人民调解协议在本质上是一种契约,但不是一般的民事契约,而是一种兼具实体与程序处分的契约,是当事人通过人民调解程序之后达成的契约。当事人将纠纷提交调解组织解决就意味着当事人选择了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自愿达成调解协议,那么意味着当事人选择了以此协议来确定实体权利义务。所以,人民调解协议本身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