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构成与特征.docx
下载文档

ID:1986439

大小:22.19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五四 时期 文学家 构成 特征
天道酬勤 “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构成与特征 翻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本文利用社会学的集体传记研究法,对219位“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生平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以期厘清早期新文学群体的构成与特征,并从代际视角出发,考察不同出生代的主体特征与表现。1880年代〔含之前〕出生代,多出身于浙江的士绅阶层,经历科举与留学后栖身于新式学校与报业,是倡导新文学的先驱;1890、1900两个出生代,人数递增,多出身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湖南等省的士绅与商人阶层,经历了国内或国外的系统新式教育,作为学生辈,分别成为前一代的合作者、挑战者或模仿者,是创造新文学的主体。 关键词:五四;新文学家;构成;代际 自晚清以来,现代知识分子脱颖而出,因历史环境、应对经验与思想模式的差异,不同代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文学界亦如此。“五四〞时期〔1917-1927〕,也是新文学发生期,新文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崛起。他们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共通的文学经验与思想模式,并选择以白话新文学作为进入历史的契机甚至一生的职业。但问题是,这一群体具备或经历了什么才有了共同的文学倾向与历史选择?又是如何形成其历史地位与独特面貌的?厘清该时期新文学家的根本构成与特征是解答上述问题的根底工作。 代际视角常被用于群体研究。李泽厚曾将现代知识分子〔或文人〕划分为六代,即辛亥一代、五四一代、大革命一代、“三八式〞一代、解放一代、红卫兵一代;{1}陈思和将新文学家也分成六代,包括“五四〞初期、三四十年代、抗战后期解放区、五六十年代、五十年代学生一代、七八十年代。{2}此类将某一代固定于某一特定时代的划分,固然简洁明了,却忽略了同一代人的非同时代性,也模糊了同一时代中多代人的共存性。③“五四〞时期并存着不同代际的新文学家,构成非常复杂。对此,前人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刘纳归纳出新青年为首的“发难者〞与年轻的“创作者〞;{4}与此相似,舒衡哲区分了新青年代表的“先生一代〞与新潮社代表的“学生一代〞;{5}姜涛进一步划分了三代,第三代即更年轻的“文学青年〞一代。⑥以上研究均揭示了“五四〞时期新文学家构成的复杂性,但限于个别举例或抽样调查,缺乏实证性的定量统计,影响了结论的准确性。 1936年,阿英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提供了一份1917至1927年间出现的142位作家的名单〔出生年在1868-1907年间,杂有少数几位新文学反对者〕,可视为对“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群体的公开确认。本文在阿英所提供名单的根底上,查检各类文学史、文学辞典中1917至1927年间活泼的新文学作家〔出生年在1868-1907年间〕,共得219位〔实际数应更大,这是经过历史筛选和经典化后的统计〕。本文采用社会学的集体传记研究法,依据相关作家的史料〔包括日记、自传、回忆录、传记、研究资料等〕,对219位“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生平资料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以考察“五四〞新文学家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及社会职业等的构成,并進一步探究不同代际的特征、位置与表现。 一、年龄结构 “五四〞时期新文学家的年龄结构,经统计可知,年龄最大者为蔡元培〔1868〕,年龄最小者为朱大枬等〔1907〕,但出生于1860年代与1870年代的仅有蔡元培、吴虞、蒲殿俊、沈玄庐、朱希祖、陈独秀〔6人〕,绝大多数分别出生于1880年代〔18人〕、1890年代〔80人〕、1900年代〔115人〕。因此,就年龄结构言,“五四〞时期新文学家主要由三代人构成,即1880年代出生代、1890年代出生代与1900年代出生代。当1919年时,三代人的年龄区间分别处于30-39岁、20-29岁、12-19岁,总体区间位于12-39岁。这里的三代人只是生物学意义的划分〔却相当有效〕,从社会学的场域而言,有位置之别,如核心的倡导者、外围的追随者和边缘的响应者;也有活泼期之别,如“五四〞时期和“后五四〞时期。 以10年为单位进行统计,1880年代出生代、1890年代出生代、1900年代出生代年平均人数分别为1.8人、8人与14.4人,呈递增的态势。进一步细化可知,从1878年至1892年的年平均人数为1.9人,与1880年代出生代接近。可知,各出生代成为新文学家的几率有很大差异,1880年代出生代是偶然的,之后两代才进入常态,并成为新文学的主体。 以1880年代出生代为主的新青年群体是“发难者〞或“先生一代〞,承当了新文学先驱的角色。从年龄上看,陈独秀〔1879〕、朱希祖〔1879〕、鲁迅〔1881〕、沈尹默〔1883〕、周作人〔1885〕、高一涵〔1885〕、钱玄同〔1887〕、李大钊〔1889〕、刘半农〔1891〕、胡适〔1892〕等人,恰好处于1878至1892年间,且以1880年代为主。在文坛上,某一时期常常是某一代文人占据主导,不久便让位于新一代文人,可以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且“经常发生的是新一代的态度的核心却由年长的人们来提出和实践,这些人们对于他们自己那一代来说是异端〔先驱〕〞{1}。从年龄上言,新文学先驱者是年长的一代,本应属于“五四〞前的一代。在辛亥革命至“五四〞之间,文人群体以南社〔1909-1923〕为代表。南社成员最多时到达1182人,但根据邱睿南社诗人群体研究附录二“书中出现南社诗人生平简介〞{2}进行统计,可知,南社主要成员集中于1870年代〔34人〕、1880年代〔56人〕、1890年代〔22人〕。由此判断,在南社雄踞文坛的时期,从年龄上本属于南社一代的“五四〞新文学先驱者却相对边缘或疏离,反而因其崭新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而成为之后新文学的先驱。 之后两代是新文学稳固和深化的主力军,但1890年代出生代年平均人数大大低于1900年代出生代,从新文学与其他文学〔以南社、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等代表〕的博弈角度可获得一种解释。“五四〞初期,极少数的新文学先驱吸纳了1890年代出生代的局部学生,但面对其他文学群体的竞争,相对弱势。但是“五四〞中后期,新文学不断争取到原属其他文学倾向或文学群体的成员,如1880年代出生的汪优悠,1890年代出生的王新命〔王无为〕、吴芳吉、张静庐等人,1900年代出生的陈铨、戴望舒、楼适夷、施蛰存、张天翼等人。文人倾向或派系的转换,恰证明新文学逐渐占据文学场的优势,甚至在“五四〞后期处于支配性的位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