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docx
下载文档

ID:1983919

大小:40.17KB

页数:3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农村 建设 中的 生态农业 环保 农村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污染生态农业环保农村 引言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先人就开始进行农业种植。进入现代后,尤其是现代化农业种植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的环保问题,造成大量的农田受到土壤沙化、板结、化学污染等,对我国农村农业实现可持续种植开展带来了隐患,也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所以,必须在进行农业种植的同时,要重视农村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村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建设,是促进我国环保大局,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平安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的建设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已成“面源污染最广泛的行业〞 1、国外的现状 欧洲和美国等大多数兴旺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较高,在进行农业种植的时候都是仿着工业化的模式进行的农业现代化管理,结果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的化学物污染、水和土壤资源受到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因此,欧美等兴旺国家在上个世纪 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进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进行约束。 比方美国有半数以上对环境的非点源污染是由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变化以及食品的平安,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想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但是由于受到国内体制的限制以及垄断资本约束和工业利益集团影响,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彻底完成对农业污染的治理。 2、我国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也较少,而且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的农业种植不合理。因为土地少,很多农村地区过度追求农业的产量以及耕地的数量,造成现有土地被施入大量的肥料,造成土地化学污染及板结,有的地区还大肆进行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这些都导致我国农村土地无法实现可持续种植的良好效果,造成农业面源性污染。目前,从我国农村土地受到面源污染的角度来看,造成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农业种植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而且使用的这些产品多是在国际上不允许使用,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田平均农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化学肥料使用量是兴旺国家的三倍,在我国市场上流通的蔬菜里,九成以上都有农药残留,四成以上农药残留超标,在我国农村有一多半的自然水源被污染。国家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在近几年积极减轻农民的负担,取消了农业的各种税收,并对农民进行种植补贴,对蔬菜水果实施绿色通道,鼓励农民进行退耕还林,进行封山禁牧育林,并对产生污染的企业进行治理,逐步改善、恢复农村的生态环境。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想要从根本上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任重而道远。 二、农业污染的本质问题尤需关注 1、庸俗化的市场经济造成农业污染 不能简简单单的就认为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是由农民采取不当的农业生产引起的。造成这个问题的出现时多方面的原因,也是社会开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农村长期的生产过程中,人口在增长、消费在增长,但是耕地面积却没有得到增长,还因为种种原因面积减少了。而市场经济的庸俗化,一方面使得消费增长,一方面为加速城镇化建设进程而盲目进行土地资源投资,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进行地表灌溉,使得农业资源日益短缺,情况恶化,农业生产和环境污染成为恶性循环。 2、规模化的大型现代种植业造成农业污染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企业都在农村建厂生产。在农村的这些龙头企业一方面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不断追求规模经济,进行蔬菜种植、农田育种、畜牧养殖等现代化农业的生产;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农药、化肥、添加剂、保鲜剂等化学原料,造成农田以及农村周边环境出现空气污染、化学物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等问题。据数据显示,在近20年,我国农村小型企业数量翻了三番,虽然给地方财政提供了大量税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从中进行的反思 反思在过去二十年,我国农村在新的开展战略、新的农业政策政策中,一方面圆满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经济生产的目标,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造成粮食等产生不平安因素。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为建设的重心,以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为工作目标。最大限度的恢复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和环境的同步可持续开展。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开展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开展研究 针对经济欠兴旺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探讨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现阶段经济欠兴旺地区开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经济欠兴旺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主要问题;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欠兴旺地区与农业大省(区)之间具有很强的一致性[1]。当前经济欠兴旺地区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展阶段,面临着“生产开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各种挑战和任务需要去面对。20232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开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开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并贯穿始终。这为经济欠兴旺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在建设实践中探索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农业建设和运作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开展矛盾,还能为推进当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为现实的路径。 1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无废物生产和无污染生产,提供尽可能多的清洁产品,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推动乡镇企业开展,同时创造一个优美生态环境的农业建设模式。它是农、林、牧、副、渔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开展的现代农业[2]。 1.1生态农业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根底,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开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生态环境的根底仍很脆弱,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开展的根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开展的根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开展是农村经济开展的重大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是农业开展和农村生态系统运行的根底和条件。可持续开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开展的根本要求,开展生态农业那么是坚持科学的开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开展的主要途径。 1.2生态农业既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农业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是一个高效益和不造成破坏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可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到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绿色、生态、高产、高效的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成为解决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我国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等问题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也表达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开展、生活宽裕〞和“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所以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3生态农业既是建设和谐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在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展绿色农业,主动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优质、平安、生态的需求,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另外,开展绿色农业还可以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高效、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开展和循环型经济的重要内涵,也是人与自然协调开展的核心内容,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经济欠兴旺地区开展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理论根底有待完善,农学综合学科体系研究比较浅薄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学、学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往的研究通常是单一学科的,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些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较深入的了解,但对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根底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2.2农业资金投入缺乏,使用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经济欠兴旺地区农业投入缺乏的矛盾得到很大地缓解。但是,资金缺乏仍然是困扰经济欠兴旺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问题,而且从现代农业开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缺乏。这一方面表现在政府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缺乏,由于经济开展实力不强,市县两级财政较为困难,资金空缺约为1/2,有个别地区更为严重,资金空缺接近3/4。据专家估计,经济欠兴旺地区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全国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1700~4900元,如果按6亿农民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2023200亿~29400亿元;另一方面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需要贷款的人贷不到款。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说明:在农村只有不到1/3的农户能贷到款,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窄,农村金融效劳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展的需要[3]。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5~6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本钱,降低了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2.3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科技支撑力量薄弱据农业部统计,2023年农业科技对经济欠兴旺地区农业增长的奉献率已经上升到40%,但与经济兴旺地区50%~60%的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远不能适应生态农业开展的需要。另外,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藏缺乏,缺乏像薪柴、沼气、小水电以及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在内的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仅为30%左右,比经济兴旺地区低约2023个百分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存在着人员缺乏、管理体制不顺、业务素质不高、效劳手段落后等问题,新技术一般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消除百姓的惧怕心理,但也只能到达30%左右的推广率。由于科技推广经费缺乏,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以经营农资维持生计,科技推广工作处于“心有余而力缺乏〞的状态;乡镇畜牧、经管、水利、农机等站所也存在类似情况。由于乡镇干部“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条件艰苦〞,当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纷纷离乡别土,乡镇科技推广效劳后备力量严重短缺,致使村组科技推广效劳根底不牢,难以满足广阔农民群众对科技致富的迫切需求。 2.4农业根底设施薄弱,设备陈旧、老化根底设施陈旧、老化也是制约经济欠兴旺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因素。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根底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局部地区现有小 一、二型水库和大中型水库不少,但是其中的约95%是60、70年代修建的,因而病险水库达1/3以上。农业环境保护设施落后,使生态环境得不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