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高中语文《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苏教版.docx
下载文档

ID:1981677

大小:17.33KB

页数:7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离骚 2023 年高 语文 教学 设计 反思 苏教版
离骚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理解屈原和离骚、骚体诗的方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2、学会从语言入手,精确的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 3、理解人物在特定时代所表现的人格追求。 教学重点: 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对屈原之死的评价,理解“殉道者之歌〞。 教学方法: 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朗读,介绍屈原、离骚、楚辞 (一)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 出示对联:“天咨询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雪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从对联中的“天咨询、汨罗江、香草、三户地、九歌等词,可知凭吊的是屈原。 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非常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会到后人的哀叹和可惜之情。  (二)、介绍屈原、离骚 出示屈原图片。 讲解:屈原,就带着这种悲哀出如今中国文学史上。他生活的楚国原先也是个强国,但当屈原登上政治舞台时,楚国的综合国力已日趋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但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忧郁愤慨出诗人。因此,在他第一次被流放时,他写下了离骚。 明确:"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指忧虑,离骚确实是作者遭遇忧虑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三)介绍楚辞 过渡语:请大家各自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留意在方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出示材料:苗裔(yì)、孟陬(zōu)、庚寅( gēng yín )、降(jiàng )、揆(kuí)、肇锡(zhào cì)、重(chóng)、扈(hù)、辟芷(zhǐ)、汩(yù)、搴阰(qiān pí)、道(dǎo):通“导〞导游 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生自由朗读四分钟后,播放课文录音,提示学生留意节拍的划分。 明确: 屈原创作的这种诗体叫楚辞体或叫骚体,兮确实是一个标志。方式特点:1、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不整齐,每句字数可长可短,以六言、七言为主。2、每首诗的句数不受限制,可多可少。3句中或句末加语助词“兮〞,使全诗不断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展,具有非常强的节拍感,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原来楚词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后来,一般把有语助词“兮〞的诗歌称为楚词。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二、赏析课文内容,走近人物形象。 过渡语:看了项羽的垓下歌,我们再回过头看〈离骚〉。这里有一组图片,请大家从课文找出与图片相对应的诗句。 明确: 图片一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那么兮,字余曰灵均。 译文:炎帝啊,我是你的远代子孙,伯庸──是我先父的光芒大名。岁星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我从天上翩然降临。        尊敬的先父啊,细心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的大名叫正那么啊,给我取的别号叫灵均。 图片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上天既给予我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妙的才能。我披着喷吐清香的江离和白芷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本人的佩巾。 图片四:汨余假设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译文: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我好似赶不上啊,生怕年岁不等待我。清晨,我浴着晨曦去攀折坡上的木兰,晚上,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 光阴如逝水,岁月不待人。诗人深感努力向前,还怕追逐不上,因此就勤奋不懈:清晨去摘山坡上的木兰啊,黄昏去拔经冬不凋的草,即抓紧时间,修养本人。 图片五: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永无止境。只看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 从天时运转,春生秋杀,草木零落,年岁将尽,担忧君王如不能及时建立道德,举贤用能,那么将年华老大,无所成就。 图片六: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译文:为什么,为什么你不任用风华正茂的贤者,废弃污七八糟的小人?为什么,为什么你不改变已通过时的法度?驾着龙马,飞速地向前猛奔!来!我给你充当导游。沿着康庄大道走向幸福与光明。 考虑:屈原心目中本人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详细诗句加以阐释。 讨论明确: 1、出身高贵,降生时刻非凡,名字美妙。2、器宇非凡。3、勤勉修行,自强不息。4、忧国忧民,鄙视小人。5、是君王的带路人。 考虑:诗人有着美妙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理解和信任,但现状确实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截了当说,就能够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么样表达本人的理想的呢? 明确:运用比喻句,即“移情法〞,不直截了当说出本人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确实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如: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妙的政治理想。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以佩带香草来意味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妙品德。如此,用漂亮的想像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组讨论: 对屈原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又应有怎么样的外貌和气质?请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并结合课文简单说下理由。(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打扮华美的屈原,第二张是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形象,第三张是遭流放后愤慨忧郁的屈原) 学生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三、讨论:如何对待屈原的沉江之举? 出示图片“屈原被贬离开国都〞。文字材料: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离骚〉结尾: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小组讨论:如何对待屈原的沉江之举?结合〈离骚〉来理解。 小结: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用悲壮的方式辞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深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屈原的一生是一首殉道者之歌。 四、积累名句。 出示材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布置作业 背诵离骚,要背出情感和意韵,要背出本人的理解。 教学反思: 依然先来回忆一下我的备课经历。抽签抽中离骚一课,我立即叫了起来:“如何会是古代诗歌呢?能让我换吗?〞我喜爱唐诗宋词,关于诗经、离骚这一类年代早些的诗歌却有点“敬而远之〞,“只可远观〞难以“心照不宣〞,算得上是“离骚离骚奈如何〞。 坐在家中,连看了三遍课文,屈原和我们现代人的语言适应真是差得太远了!假设没有注释,我是不能看明白,也会和学生一样乱读一气。那么,我要立足于课文字词句的讲解吗? 去网上查看材料。教案真不少,课件有幸也找到三个,至于其他的课文材料洋洋洒洒,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认认真确实看了近一个小时。零零总总聚集了一些材料,有了一些突发的灵感,最终备成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印象中,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我也“随波逐流〞,在导入局部集中介绍屈原、离骚、楚辞。略微变了点把戏,通过三副挽联引出“屈原〞,品味其“悲壮、哀叹〞,为后面的课堂基调做了铺垫。结合朗读来介绍“楚词〞,而不是在课前单独介绍,依托文本来理解楚词的方式特点。 离骚的阅读障碍较多,假设穷究字词意思,把留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其他。课文的注释十分丰富,学生借助注释,对文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存在多大困难。因此,我不从古文知识点的角度讲解,以理解课文为主,穿插字词讲解,在对图片的直观感受中感悟文字的内涵。 为理解屈原形象,设计了逐层递进的三个环节。一是考虑“屈原心目中本人是个什么形象?请用详细诗句加以阐释。〞此咨询题简单,对全诗进展梳理,学生容易概括,对屈原的形象有了初步认识。在此根底上,结合不同风格的三副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屈原的个性特点。最后,抛出颇有争议的咨询题“如何对待屈原的沉江之举〞,在论辩中,去充分感受屈原的自我认识,对真理的执着,对正义、理想的坚守。顺理成章点出,这是一首悲壮的“殉道者之歌〞。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未在课堂上实践之前,我的设想是近似于“空中楼阁〞。依照以往的经历,有时,看似不错的教学设计,在与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却会“频频触礁〞,完全不是料想的结局。 实战之后,觉察以下咨询题: 1、时间紧张,学生对文本不够熟悉。老师僵硬地讲解,学生未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与文本对话被架空。老师的分析只代表我们执教者的思维方式、情感,越俎代庖只能泯灭学生个性。 2、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力不从心。古诗因语句整齐,诗句节拍相对简单,学生比拟容易掌握。但要读出感情,无老师的精到点拨,只能是读得一般,也就难以到达以读带悟,体会情感的目的。 3、关于学生浅薄的理解,竟有语塞之感,当下之反响是提示他将其往原定的解释上靠拢。大概,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完成预定的环节。事实上,也就能够顺着学生思路,改变教学思路。 4、画面的过多呈现反而使文本成了点缀,本末倒置。本来应是用图片来张扬文字的魅力,却变成是简单的为图片找文字讲解。如何将图片的直观与诗歌的“弦外之音〞结合? 5、在授课的思路方面还算比拟明晰,但是在阶段与阶段的连接出就显得不够流畅。不断对板书有点吝啬,课堂上只写了悲伤的四个字,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不能因本人字的欠缺,总懒得写板书吧。 学记中有如此一句话:“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正是有了“困〞,才有了我们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学后有所思,教后有所感,相信下次会更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