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基层
社会
治理
创新
探索
实践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从社会治理的含义和特点出发,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分析,并以福建省邵武市“民生110〞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为例,探索通过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完善基層治理体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路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23〕011-0092-03
一、社会治理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治理,即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根本需要。[1]〔P. 97-101〕社会治理是从社会管理逐步开展而来的,它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的少数几个国家中兴起,后来演变成世界各国政府的国家变革治理之道。近年来社会治理也引起我们国家层面的关注,党中央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社会治理〞这个全新的概念,表达了我们党已经从传统的社会管理体系向现代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执政理念转变。社会治理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涉及到广阔人民的各种利益诉求,它包涵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多元化的主体
现代社会治理的最大特点就是治理的主体逐步向多元化的方向开展。以往的社会管理模式下,政府和政府授权的公共部门是唯一能够行使公共管理的权力中心,政府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对社会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它属于典型的政府办社会的大政府模式,但政府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大政府模式经常面临“失灵〞状况。新的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个人、公共组织或私人机构等多元主体行使的权力如果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就能成为各方在共同层面上的一个权力中心。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组织、企业组织甚至公民个人就从社会被管理的对象转变成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甚至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许多公共产品或公共效劳。
〔二〕复合化的结构
社会治理的复合化结构,是指社会治理的结构覆盖全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个自主互动的治理网络。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社会治理正在将以前由国家承当的一局部责任,转移给了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这样政府与社会、机构与个人之间不再像以往那样清晰清楚,有利于形成协商与合作、自治与管理等多层次的治理体系,并逐渐开始全网络地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治理的结构趋于日渐复合化,和社会治理多元化主体形成共振和互动,它使社会治理的各方参与者能够形成一个完整自主的网络,在这个特定的网络中,各方参与者和政府进行合作治理,并分担政府的一局部行政责任,使社会治理的效果进一步优化。
〔三〕人本化的目标
人本化的目标是指基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注重倾听人民群众和相关行业专家的意见建议,重视社会各界的利益诉求,增加社会治理的公开性和协商性,坚持以人为本来满足公众对社会的公共需求,促进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社会治理人本化,表达在对政府、公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关系中,公民和组织是政府行使行政行为的相对方,但它们与政府的关系,也不再局限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简单关系,它们也开始拥有参与、发言和社会治理的权利,所有的人共同组成了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都参加到社会治理当中,以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开展。
二、基层社会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社会治理的实质是明确治理的主体和客体,标准治理的行为规那么,完善治理的方式,推进治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以来,我国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政府职能划分不清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相比,目前基层政府的职能转型却仍然不够到位,具体表现为政府的职能划分不清,凡事习惯大包大揽,政府不宜做、不该做的也抢着做,严重挤占社会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空间,导致应该交由社会和市场调节的没有放权,最终结果往往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群众不满意,社会治理效果也不理想。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政府虽然也采取了许多的方法来简政放权,但仍存在着明显缺乏:一是社会治理的自上而下放权,属于条状放权,客观上切割了属地之间的紧密联系,造成资源跨地区配置和横向流动的阻碍。二是在简政放权中,公共产品被人为地切割成了各种地方性的产品,导致区域性产品的空白与缺失,造成社区治理的空间受限。
〔二〕社会治理体系不够完善
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为了管理上的方便,治理的方法相对简单,大多以管控为主,通常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整个社会的运转,政府决定公共效劳的内容,甚至政府运用强制性的方式来控制并实施社会治理。政府经常用单一的行政手段来处理日益多元性、繁杂化的民生诉求现状,缺少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效劳内容和效劳体系,群众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满足。在社会治理转型中无视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不重视程序的合法化,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不健全,缺失社会和市场方面的自治章程、信用合约,无法很好地标准社会多元主体的公共效劳行为。
〔三〕社会组织活力尚未激活
社会治理假设要富有成效,除了政府的主导,还需要社会的自我完善、市场的自发调节。所以政府要限定自己的治理权限,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治理作用,以进一步激活社会组织的活力。近几年基层治理的简政放权使社会组织得到了不断开展,但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体系仍然不太成熟,还处在一种初级阶段,与社会的快速开展还不相适应。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仍然存在政府主导过多、应用市场化与社会化的治理措施偏少的现象,使社会组织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处在一种被动依赖的“等、靠、要〞状态。
三、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省邵武市“民生110〞为例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效劳〞的根本宗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维护最广阔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强社会开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平安,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2]〞的总目标。怎样才能探索出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确保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能够安定有序,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时代新课题。
邵武市是福建省北部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总人口30多万人,其中城区人口近18万人,现辖有12镇3乡4街道。在现实生活中,邵武市的民生诉求内容往往涵盖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比方:噪音扰民、下水道堵塞、修家电、修锁、找家政、找工作……,在各种各样的求助和问题面前,到底有没有可能用“110〞这个家喻户晓的一个号码,来聚集群众的各种民生诉求,把“为人民效劳〞有求必应的承诺落实到实处呢?怎样才能够实现一拨打民生“110〞就灵应,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民生“110〞良好的作用?新的治理方式往往在实践探索中产生,邵武市在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的进程中整合原有的市长信箱、12345热线、城管、环保、工商等投诉,打造出全新功能的“民生110〞综合效劳平台,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实现用110这个号码统一对外受理群众的各种民生需求。自2023年开通民生“110〞以来,群众对“民生110〞的满意度达 98%,探索出了一条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治理〞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据福建省统计局测评,邵武市的社会治安满意率和平安感率近年来均居福建省前列。
〔一〕转变基层政府职能,进一步厘清政府部门的角色边界
邵武市顺应社会的转型变化和开展,改革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托原行政效劳中心,开通了综合性、一站式的“民生110〞政务效劳平台,用群众熟悉的110号码来聚集群众的问题。只要属于邵武市城乡范围内的民生需求,均可以拨打110这个号码寻求帮助,110接警台的接线员在接到非治安案件的时,会将进行一键转接,转到“民生110〞政务效劳平台进行接听处理。“民生110〞 24小时受理人民群众的各类投诉、效劳需求,包括政务相关事项,如登记、审批、许可等。人民群众的热线被受理之后,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 授权“民生 110〞指挥调度相关部门进行便民效劳,做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属于社会组织等可以解决的事,引导基层社区、效劳队伍、志愿者等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协调解决,为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直接效劳;属于市场效劳的事,交给市场自己调节,由32 支和政府签订协议的修锁开锁、修理家电、疏通管道等专业化公司提供优质效劳,收费参考市场价并按低于市场价10%标准进行收费,对于其中“三留守〞、低保户、残疾人、失独家庭、计生困难等困难家庭,统一纳入免费效劳范围,由政府出钱为他们购置效劳。
邵武市“民生 110〞 政务效劳平台在保持原有公共效劳的根底上,扩大社会治理的空间,整合社会效劳和市场化效劳的队伍。它以解决人民群众诉求为出发点,在保持现有部门、组织结构不变的根底上,通过“民生 110〞来决策领导、流程筛选,形成一体化资源的部门协作机制,并对人民群众的问题进行分门别类逐一分解下放,突出“民生 110〞的“转办、督办、落实、反响〞环节,跟踪落实结果,以多元化的供应主体和多样化的供应方式向群众提供公共效劳,有效防范政府、社会、市场职能划分不清的问题,形成治理的社会合力。
〔二〕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新的效劳型政府
首先,完善专业效劳队伍。一是搭建“民生 110〞统一效劳平台。把“民生 110〞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把“民生 110〞运营经费列入邵武市财政预算,从物质上予以保障。二是加强社会效劳队伍的建设。建立治安巡逻队〔桔祥三宝〕、交通勤务队〔小背心〕、社区专职巡查员〔小红帽〕等多支社会效劳队伍,加强对社会效劳层面的管控力度,提升对社会效劳队伍的管控水平。三是加强市场化效劳队伍的建设。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入32支专业队伍进驻“民生110〞政务效劳平台提供效劳,以帮助解决各种不同的民生诉求问题。四是强化社区工作力量。加强对城市社区的资金投入,加大社区工作人员的招聘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工作,从市直机关分批次选派优秀干部下派到社区挂职,支持社区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升社区治理效劳水平。五是引进“民生 110〞专家对接效劳。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的职业专长,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共同参与“民生 110〞效劳的机制,搭建“两代表一委员〞对接人民群众的专家效劳平台。六是引入民间志愿者对接效劳。组织市里的法学会会员、心理咨询师等志愿效劳者进驻“民生110〞法律效劳区,法律效劳区分设心理健康和法律援助两个功能室,免费向社会公众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法律援助效劳,以填补社会治理方面的效劳空白。七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层面的“民生 110〞效劳机制。依托19个乡镇、街道的干部组建农村效劳联动队伍,与便民效劳全程代理、农村1+3机制、党员干部双联双挂双访等工作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一体运作的工作格局。
其次,完善各种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建立 “信访接待日〞制度。党委、政府在每个月的 15 日安排市里的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信访接待日〞,现场协调和解决民生诉求当中的疑难问题,让每一位人民群众的民生诉求最终都能找到对应的专人来效劳,对于现场无法解决的重大、复杂问题,向上级机关报送“民生110〞专报件争取支持。二是制定部门管理考核方法。将“民生110〞纳入邵武市部门绩效考评的综治年度考评范围,对办理情况、效劳质量、群众满意率等进行量化考评,考评重点放在党政正职领导干部身上,考评结果与选拔任用、绩效奖金、评优评先结合起来,对其中涉及面广、公众反映强烈、虽经屡次转办却不能办结的,启动责任追究机制,严肃追究其经办人的效能责任。三是对专业效劳队伍进行综合性的考评。市政府对群众满意度高、评价结果优质的公司,每一年按其效劳费15%的比例给予奖励,对其中被群众投诉3次不满意的公司,取消两者之间的合作协议。四是制定社会组织考核制度。对治安巡逻队、交通勤务队、社区专职巡查员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通过物质奖励、表扬表彰、推荐报考公务员和转干等一系列手段,奖优罚劣,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效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