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艺术
乡村
振兴
郑菲
新书推介ISBN 978-7-5039-7205-8书名: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对话录之三作者:方李莉 主编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 年 6 月定价:68.00 元购书电话:010-84057696“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 有关乡村发展的现实语境中,乡村振兴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实践和行动。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一系列以“振兴”为行动号角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乡村展开。回顾以往,无论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文化转型为主题的乡村改造运动,还是本世纪初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都是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发展为主旨。在这种“伴生性”发展视野下,乡村被固化为城市帮扶的对象,这也导致以往的乡村建设难免陷入“乡村运动、村民不动”或“乡建速动、村民被动”的局面。基于以往乡村建设的困境和痛点,以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乡村建设运动跳脱出改造与治理的语境,转向一种更具能动性和参与性的共建共生视角。其中,以“艺术乡建”为主线的乡村建设运动,正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一股积极且不容忽视的建设性力量。不同于以往“推倒重来”的粗暴改造或是“自上而下”的单向治理,“艺术乡建”以乡村在地传统和村民诉求为基础,注重情感融入和主体参与,更具适应性和能动性,因此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潜力巨大。“艺术乡建”作为学术名词使用的时间尚短,但其现实实践却由来已久。细究其基本内涵,“艺术乡建”即借助艺术理念、艺术设计、艺术符号等手段,以艺术的力量串联古今、勾连城乡,重新建构乡村人、景、物之间的关系,培育文化生态,开辟诗意空间。“艺术乡建”是艺术由理论走向现实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乡村发展由“被动介入”走向“主动参与”的跨越之路,这条路上不乏艰难考验,但也留下了诸多理论智慧和发展哲思。在2019年第三届艺术介入美丽乡村论坛上,艺术家与专家学者们围绕“艺术与美丽乡村的联系”展开话题探讨,与会者针对“艺术的力量是如何熔铸传统与现代、再造生活新空间”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会上的发言和讲稿集合而成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一书。该书由方李莉主编,经文化艺术出版社于 2022 年 6 月正式出版,其以文字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学家与艺术家之间就“艺术乡建”话题展开的公平对话。其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对话录之三共分为三大部分,多维度地呈现了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果。第一部分“传统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围绕三组关系剖析“艺术乡建”,由这三组关系入手我们可对“艺术乡建”的内涵及外延有更清晰、更明确的认知。一是物质基础与精神培育。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因此物质基础和精神培育也是“艺术乡建”中最为基础的一组关系。“艺术乡建”是一个观念演化行动的现实实践,须最终落脚于“建”字上,而“建”不只是修建音乐厅、美术馆、文化广场等物质基础设施,还要着眼于村民观念、思想、精神、价值体系的建构。因此,在开展“艺术乡建”时要充分认识物质基础是精神培育的折射,在修建基础设施时也要注重挖掘其“精神文化力”,不能使其沦为没有思想的空壳、没有生命力的器物。二是传统文化与新兴思潮。“艺术乡建”是基于现实发展和未来需求而生的实践行动,应立足当下、广告 5着眼未来,“艺术乡建”能走多远,其初心很重要,这里的“初心”是指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坚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乡村,是无数历史、无数过往折叠而成的结果,要想看清乡村的全貌,必须顺着折印将乡村的过去一点一点舒展开来。因此,在进行“艺术乡建”时,要尊重乡村的传统文化,立足于乡村本土的、在地的文化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古通今,以史为鉴,才是其正道所在。三是乡村自建与城乡互动。“艺术乡建”是以“乡村”为主阵地开展的建设运动,是一条不同于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乡建”能够完全脱离城市、走“自建”之路。“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艺术家们借助艺术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而“艺术乡建”最早的实践是由城市艺术家发起的,是他们凭借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崇,走出城市、下沉乡村。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之间的资源是流动的、互补的,艺术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媒介和载体,“艺术乡建”也是城市和乡村共生、共建、共融、共赢的耦合路径。第二部分“艺术乡建的经验与启示”,其中列举了日本“社区营造”、当代乡村庙会、石节子美术馆等乡村建设经验。经由这些“艺术乡建”的现实案例,我们能看到“艺术乡建”在赋能乡村振兴中所展现出来的建设性力量。一是打造乡村美居空间。在“艺术乡建”的进程中,艺术是乡村建设的观察者、设计者和参与者,摸需求、抓趋势、定愿景、找对策,通过对一村一落、一院一角、一砖一瓦的精心设计,打造出了一个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全新乡村空间。或是就地取材,溪涧的石头、山上的毛竹、废弃的瓦罐都能成为“艺术乡建”的点睛之笔;或是别具匠心,农村烧柴,圈养家禽,堆放整齐的柴垛、修缮精美的鸡舍亦可成为靓丽的景观。在艺术家的设计和村民的参与下,乡村的房、农、林、水、田、路、桥均是可以调用的设计元素。经过审慎的空间规划和精心的版面设计,如今的乡村五步一景、十步一画,实现了从“颓败破旧”向“赏心悦目”的巨大转变,“艺术乡建”也达成了“将美丽绘于乡村,让艺术留住乡愁”的旨归。二是重构乡村文化认同。在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乡村人口流动加快,结构也更为松散,乡村由传统的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过渡。乡村不止受困于经济落后的发展问题,还面临着文化认同缺失的问题。“艺术乡建”的开展,有助于重构乡村文化情感认同,凝聚乡村振兴内生力量,重新找回乡村的中心。这里的中心不是地理性的概念,而是指乡村村民的精神内核,是价值与意义的重构与聚集。在“艺术乡建”的指导下,通过对每个乡村文化符码进行解构、重组、融合、再构,原本种植稻谷的农田成为农耕文明宣导的劳动教育基地,春分、小满等节气被赋予赓续传承的重大意义,榫卯结构搭建的木屋被改造成充满艺术感的展览馆,原本朴素的一日三餐也承载了当地乡村的美食文化特性乡村的一物一景不再是静止的物品和画面,而是成为乡村活态传承的“代言人”和“发声者”。三是激活乡村产业动能。“艺术乡建”作为乡村建设实践,最终要落脚于对产业的带动、对经济的拉动上来。通过优化乡村生活空间、重构乡村文化认同,“艺术乡建”重塑了乡村生活、生态、生产之间的场景关系,盘活了乡村发展的资源要素,成为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创新范式。依托于艺术设计,“艺术乡建”开发新的乡村文化 IP,并发展与之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强渗透力的艺术特色乡村,例如深圳大芬油画村。依托于创新设计,借助产业化模式和商业化手段,乡村的纺染织绣、金属锻造等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光彩,新的材料、新的造型、新的功能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非遗走出乡村,不仅疏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激发了传统工艺的产业潜力。第三部分“艺术乡建的争议与反思”,三大问题颇具深刻。一是个体性与主体性。这是对“艺术乡建”建设主体的叩问,即“艺术乡建”究竟是艺术家、知识分子以个体身份自发参与的建设,还是作为乡村建设主体能动、自觉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这个过程中是否“人人都是艺术家”。二是理想性与现实性。“艺术乡建”以艺术为主线,而艺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在建设过程中是将乡村作为纯粹的艺术设计对象、“为艺术而艺术”,还是去拥抱现实主义的热土,嵌入和参与到乡村复杂的社会结构与生态运行之中,将艺术作为唤醒乡土、塑造价值的手段和方式。三是介入性与参与性。“艺术乡建”是否只是乡村迎合城市审美的艺术表演?“艺术乡建”是本土文化的重建,还是外来文化的照搬?“艺术乡建”是“由外向内”的打破,还是“由内至外”的突破,在于如何界定艺术在乡村建设中的角色。对于这些问题的反思,也将把对“艺术乡建”的课题研究引向更深刻的维度。不可否认,“艺术乡建”具备实体建设和文化塑造的双重价值。“艺术乡建”是一个系统、长期、复杂的工程,其借助艺术化的手段来实现对乡村空间的重建、文化的重构以及产业的重组,最终达到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有多个主体的依存和较量,也有多元利益的耦合与争锋。通过对“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这一课题进行探讨,也是希望能发现“艺术乡建”的更多可能。对于乡村振兴而言,“艺术乡建”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何让艺术与乡村深度融合、共生共荣,更好地赋能于乡村振兴,仍需深入探究。对此,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人类学家与艺术家对话录之三一书聚焦于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学者们对“艺术乡建”的深入观察和深度思考,其具备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文/郑菲(西安工业大学,讲师);基金项目:陕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SY2021023)广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