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后
金融危机
时代
XX
经济结构
调整
高职
教育
发展
问题
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XX省经济结构调整与高职教育开展问题研究
马书燮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开展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基于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展的关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亟需调整下,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也必须加以改革和调整。因此,探究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职教育开展问题,寻求和建立二者互动开展的有效机制,对于XX省经济结构优化和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XX省;经济结构调整;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开展关系密切。区域经济开展水平决定了地方高职教育开展的规模、层次,高职教育必须依托于区域经济开展,以其为经济根底。而高职教育那么为经济开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开展,区域经济的开展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而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经济特色化,所以区域经济在开展和形成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系统。只有实现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的成功对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到达高职教育和地方经济二者的良性互动开展。
一、XX省的高职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
XX省作为中部大省,经济开展水平与周边省份及兴旺省份相比,还是由较大差距,在国内教育大的环境下,政府对高职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在高职教育开展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仍有些偏颇。具体表现为:第一,对高职院校的结构布局政府缺乏合理规划。第二,缺乏完善健全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第三,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缺乏。第四,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
(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晰
就河南高职教育开展现状来看,无特色的办学模式是大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这就削弱了对地方经济的效劳功能和降低了对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首先,办学方向不明确。其次,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开展需求不匹配。最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三)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不适应
调查得知,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XX省的大多高职院校的开展过程中。后危机时代,XX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重点在于:战略支撑产业和支柱产业要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必要加快开展。但目前XX省大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缺乏与产业开展需求一致的专业及相关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数量虽多,但特色性较少,灵活性和针对性缺乏,以致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开展需要。
(四)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
近年来,XX省高职院校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逐步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努力使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多样性。(教学论文)目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被高职教育广泛认同并作为其主要开展途径。但在具体实践和落实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社会行业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有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XX省高职教育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性宏观调控功能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为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结构调整二者的互动开展,政府应以本省高职教育开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为基点,做全盘考虑,针对其规划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证二者的协调良性开展。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应兼顾三方面要求。第一,目的明确。第二,实际运作具有可行性。第三,政策法规条文必须细化。
2.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以调节高职教育开展。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可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引导社会总需求,从而关联到人力资本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对整个高职教育开展产生影响。政府可运用财税政策杠杠调节高职教育适时开展。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劳动就业政策、人事工资政策及教育方面的政策来调节高职教育的开展。政府可利用其信息优势发挥公共效劳职能。
(二)增强高职教育开展的适应性
1.高职院校办学定位要明确化,办学方向要区域化。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必须明确,办学方向必须清晰,以效劳区域经济开展为宗旨。
2.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1)高职院专业专业设置遵循的原那么与要求。专业设置遵循的原那么包括:针对性、立足资源实际、科学合理实效性、优化资源配置等原那么。(2)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布局。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开展,进行合理科学的专业设置。首先,高职院校不能脱离本校实际盲目追求大而全,而必须立足于自身教育资源,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与创新,灵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次,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应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时应联系市场、行业、产业的具体情况,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开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河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与同步开展。(3)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由于XX省的高职院校多属地方政府主管的、由地方财政支持的地方性高职院校。地方经济的开展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具有效劳功能,所以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当地人力资本的供求信息来开设特色专业,只有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才能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加强学校的品牌效应。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具备的条件。第一,具有长远的的市场需求和相对充足的生源保障;第二,创新观念,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第三,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设计独特的教学内容,选用或自己编制适用的教材,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第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五,建设完备的专业实验室和成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时,需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动态灵活性。专业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特色专业既要有一定稳定性又要适时灵活微调,基于经济开展和产业调整现状考虑,立足本校自身条件,采取灵活办学形式设置一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短线专业,以缓解经济开展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人才紧缺状况。二是实用性。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是当前或未来经济开展需求的紧缺人才,这就要求专业设置应围绕总体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来进行。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才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的实用性的具体表达。三是示范性。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性就是专业建设思想和理念意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具有新颖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手段和培养路径,尤其凸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教育内涵——注重其实践性、主体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课程体系,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培养,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独创性的校企合作模式,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以获取珍贵的职场经验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1.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近年来,XX省不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这种开展模式在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使得高职院校效劳于地方经济开展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人才紧缺从而成为制约XX省经济开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对于目前急需的三类人才,除技术研发人才之外,后两类人才都能依靠高职院校培养,因此为给企业提供实用型人才,必须以企业或社会所需为目标,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区域经济开展相适应,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职业经验技能,同时通过举办供需见面会,鼓励顶岗实习学生与企业签汀就业协议,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相对接。
2.引进企业专家能手,培育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紧密结合,培育企业所需的紧缺性技能型人才。
(四)创新思想,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转变思想,以利益机制驱动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双赢工程,在进行合作培养时,企业和高职院校都应明确各自的责权关系。面对人才紧缺,企业可通过向高职院校提供适宜的实习基地、相应的经费等支持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企业内部员工和中层干部的再教育、再培训,也可利用高职院校完备的教育资源,由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对员丁实施职业技能轮训及鉴定,这样可大大缓解企业用人紧缺的状况,同时也可降低企业的再培训本钱。高职院校也要创新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案,鉴于现代企业生产流程所需,可灵活实行学制。在双方自愿根底-卜,实习好的学生也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企业和高职院校均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
2.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鼓励机制推进校企合作。鼓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可以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出人组建一个校企合作机构,由机构内部人员协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学校派人给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或职业能力的鉴定,企业可委派专家能手到学校进行实训实习指导;三是制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奖惩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
3.建立约束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基于双方利益驱使,建立鼓励机制可以推动校企合作,但假设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那么不能保证校企合作健康、标准、长效地开展。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限制约束。法律约束表现为:在校企合作前或合作过程中双方要签订合作协议,且该协议具有一定的法律标准和法律效力,在此协议中对双方责权关系加以明确界定以及违约时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
4.建立情感机制。在校企合作中,不能只站在利益共赢的角度来衡量双方合作,更应看重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时的情感沟通。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要着重加强和企业的信息交流及沟通;要重视和强化校企合作双方之间的人际交往;在校企合作工作推进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相关人员劳动,对其工作生活加以关心照顾。这样校企合作就会拥有牢固的情感根底保障,以保证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长效持续开展。
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