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构建
学习
团组织
促进
大学生
就业
能力
培养
构建学习型团组织构建学习型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能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力培养 尹 航,林 杉,李 丹【摘 要】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是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中最具价值和活力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崭新的、前沿的组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管理的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对于现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变革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从学习型团组织建設视角,提出了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改变心智模式,构建系统化培养体系三个方面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09-01 1 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题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大学生就业从过去的“统招统分”发展到如今的“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大学生在择业中职业目标不明确导致就业压力增大。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和老龄化社会的影响,国有部门特别是服务业部门招工骤然减少,从事高智力工作的劳动者又延迟退休,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题。另一方面,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也促使部分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吸纳力降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题。2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要了解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内涵,应先对能力结构做简单的理解。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的群因素理论将就业能力结构界定为由多种一般就业要素的集群和特定就业要素构成的。其中特定就业要素主要是指知识扩展能力,即为了胜任特定某项工作而具备的具有广博度和深度的特定知识能力,而一般要素集群是从事所用工作都必须涉及的一些能力。3 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优势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共青团组织作为联系青年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服务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共青团具备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它覆盖范围广泛、组织结构严密;直接负责指导学生会、学生团体联合会等学生组织的工作,能紧密联系大学生;具备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能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在拓展大学生全面素质的第二课堂工作中占主导地位。4 建立学习型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4.1 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 首先,充分沟通是建立共同愿景的基础。各基层团组织,团支部应当积极的和组织和支部成员积极沟通,使得组织成员明确在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共同愿景。其次,在基层团组织应该有更多的培训,通过组织成员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组织的文化,以及系统的能力培养体系,并在日常活动的开展中,将组织和核心价值观和愿景进一步向组织成员所灌输,使组织成员在自身参加各项就业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组织的价值观,产生内心共鸣,把个人愿景与组织愿景结合起来,明确共同愿景。只有明确了共同愿景,才能使得组织成员在组织中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我超越。4.2 改善管理主体与大学生的心智模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心智模式是真正融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共同愿景引导下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有合理的自我认识与自我定位。大学生应当从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中,认清就业形势,把握就业动态,尽早的合理规划自身职业生涯,同时将一种持续学习的氛围融入内心,针对性的不断提升自我就业能力,以满足企业需求和个人发展成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有合理的就业期望和理性的择业观。大学生应该通过不断的团队学习与系统思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理性的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实现自身理性、合理的就业。4.3 建立系统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系统思维和系统管理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精髓,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不单单是获得工作时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素质,应该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化的工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首先,应完善现有知识培养模式,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第二课堂的就业能力知识培养上,应该在现有以赛带学,赛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基础上,更加将“学”放在该模式的核心位置,突出培训在各类竞赛活动中的重要性。其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科学的就业观。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持续性的过程,基层团组织应该尽早的引导大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得大学生尽早认识构建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积极着手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最后,应建立高校企业联合的有偿社会兼职服务岗位。如果说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话,参加社会服务能够更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需求,认清自身差距。使大学生尽快的完成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真正的融入社会 慰嘉南:1 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105-107.2 李文星,陈薇.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97-100.3 袁油迪.学习型组织理论在大学生社团建设中的现实意义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5):164-165 4 杨德胜,袁野.共青团组织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创业途径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12):122-125 5 李学鸣,彭杰.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