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谈
小学生
培养
浅谈小学生浅谈小学生“数感数感”培养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生活;培养策 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5)16010101 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数的感觉,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要“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这一要求的提出给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教师在教学中需针对这一要求设计教学,培养学生数感,提高教学成效。本文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方法作点探讨。一、以“生活”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数感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数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导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数的意义。二、以“运算”培养数感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此项标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为主,结合具体的问题,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从中选择最佳方案,以此增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我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设计了以下的练习题“有 21 位同学到公园去玩,每条船最多可以坐 4 位同学,最少需要租几条船,人员怎样分配最合理?”首先,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讨论小组,每 4 人为一组,经过约 3 分钟的讨论之后,请学生汇报:“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列式为:214=5 余 1,也就是说要让 21位同学都乘上船最少需要租 6 条船。其中 5 条船上各坐 4 位同学,一条船上只坐一位同学。”“老师,老师,我们组是这样想的:21 为同学都能乘上船,最少需要租 6 条船。但其中 4 条船上各坐 4 位同学,剩下的两条船,一条船上坐 3 位同学,一条船上坐 2 位同学。”“老师,我们组想的和他们两组的都不一样,其中 3 条船上每条船各坐 4 位同学,剩下的 3 条船,每条船可以各坐 3 位同学。”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每一组同学的解答都合情合理,都能解决以上问题。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多样性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学生对解决问题多样性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计算结果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根据实际问题寻找最佳方法的规律,使得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效果。三、以“操作”培养数感 数学知识包含的内容虽然很繁杂,但却具有共同的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更是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譬如,千克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1)称一称:学生利用“秤”动手称东西,如称一称水(200ml,5 瓶)、两袋盐(每袋 500 克)、洗衣粉(250 克,4 袋)等等。(2)数一数:学生数,1 千克盐有几袋?1 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 千克水有几瓶?(3)掂一掂:把学生分成 6 人一小组,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 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 1 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事物,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但要能通过用手掂找出重 1 千克的事物。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 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食盐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 1 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使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编辑:蔡扬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