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公共管理专业
市鄂温克旗牧区合作社未来发展问题的研究
公共
管理
专业
鄂温克旗
牧区
合作社
未来
发展
问题
研究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牧区合作社未来发展问题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不但从组织形式上得到了较大的创新,而且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提高作用,表现在农村市场结构的完善、农民参与农产品市场的谈判能力的提升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区经济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整体战略布局,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的中介组织蓬勃发展,截止到2006年,已经有超过60%的农牧户融入到组织中张国志.乌兰夫发展牧区合作社思想及其启示[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主体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升了牧区农户和牧户的经济生活水平。在这一过程中,牧区合作经济的发展很显然起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继续发挥牧区合作社的经济带动作用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牧区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效率低、合作社的规模发展受到限制、政府或企业与合作社的关系不平等、合作社对牧区生态利益没有进行保护等。
因此,本文选择对牧区合作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帮助牧区实现农牧业的产业化。一是通过对牧区合作社的问题进行研究,深刻剖析农业产业化中农牧户、政府和企业、合作社自身的问题成因,可以有效的提升合作社发展产业化的作用;二是本文选择了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牧区合作社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代表大多数的内蒙古牧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结论对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2000)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农村合作经济的研究起源较早,以西方学术界对合作经济的研究为最早,起源于欧文和傅里叶的理论,在19世纪开始形成,20世界得到了较大发展,发展至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学派:第一,Cook et al(1993)等人将合作社当做一种独立企业形式的理论 Michael Cook, Fabio Chaddad, Constantine Hipoulos. Advances in Cooperative Theory since 1990: A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Literature, George W.J. Hendrikse: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2004.
;第二,Zusman et al(1994)应用契约理论,将合作社当做一种契约联盟的理论;第三,Hendrikse et al(2001)将合作社视为一组契约集合的理论。
Choi et al(1993)通过研究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服务定价的影响,以以色列为例进行了分析。作者简历了模型,以以色列莫沙夫存在的两种类型的农民,生产不同两种产品的农民,假设莫沙夫为社员提供水和道路交通两种要素,则根据公共物品理论,合作社通过使一部分的农民利润首先而一部分利益最大化来实现最佳定价,那么,异质性成员组成的合作社与异质性低的成员组成的合作社的定价机制不同。作者将这种不同异质性成员组成的合作社当做一种独立的企业组织,每一个社员都是为企业进行产品服务生产的劳动者,而后将产品服务集中到一起从合作社出售。Royer Bhuyan (1995)则发展了一个垂直的包括农民、产品分销、加工者在内的市场结构模型,认为合作社通过对成员进行管理,从而控制产品的供应,而被动合作社则接受任何成员提供的任何数量的产品。而主动的合作社激励使得合作社向垂直一体化发展,产生垄断利润,而被动的合作社则如同一般的竞争企业,不具有垂直一体化拓展的激励。
Zusman et al(1994)则应用契约理论,对合作社集体组织中的不同参与者之间的谈判博弈进行了分析,作者将一个集体行动组织看做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博弈,并根据此博弈经过,导出反映社会力量和不同利益集团影响的合作社决定。最终作者提出强势利益集团的加入会弱化合作社的组织效率,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集体行动计划获得的收益取决于成员面对谈判力量和中央决策者时候的计划水平。这样,通过谈判博弈,合作社由多个个体形成一种联盟,共同对外实行决策。
Eiler et al(1999)首先应用委托代理理论对农村合作社的契约结构进行了设计,区分合作社中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以明确各成员之间与合作社的契约关系,提出了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途径。Hendrikse et al(2001)则阐述了合作社的最优治理结构以赢得成员投资利益。应用非合作博弈模型,作者最终得出,生产者治理结构、新资本构成计划、生产者的激励机制如何。
从国外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合作社的研究根植于新古典经济学、组织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理论发展较为成熟。而我国的学者对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和现实相比西方学术界在该领域的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选择的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差异上,而对于中国农村合作社发展的问题,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合作社领域内的委托代理问题、成员利益的多样性问题、成员利益对组织绩效营销、投资激励等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以下将对国内学者的农村合作社研究进行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合作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合作经济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从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研究、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黄友海(2008)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进行了研究黄友海.浅谈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达州新论,2008(2):47-49.
,认为构建农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农民合作社由于起步晚、规模小、资金有限,因而相比企业而言不具有规模优势,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形式。在到底如何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上,莫少颖(2006)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合作组织的结构形式应当保护农民的利益、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并且能够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完善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设计,可以有专业协会型的农民合作社、合同契约型的合作社和资源租赁辅助型组织。而不管是哪种组织设计形式,都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是:合作社的产权不明晰、利益联结机制脆弱、合作水平低,无法发挥合作社的经济功效莫少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研究[J].广东合作经济,2006(2):22-26.
。在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的分析方面,学者们对农村农业部门按照需求弹性的不同进行了划分并进行了分别的处理分析。
欧阳慧(2012)提出了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部门,一个是现代部门,一个是初级部门。初级部门容易产生贫困化发展现象,一是产品自身会由于技术制度等进步的限制而面临着贫困化增长,二是由于其他现代部门的经济增长率较快会使得与初级农产品部门的收入下降。当其他现代部门由于技术、制度等原因增长的时候,由于需求弹性较低,其增长有限,因而与其他部门呈现出较大的差距;三是产能过剩的低档农产品生产者的不等价交换造成贫困化。这样,在不同的两类部门上,经济合作组织的床板基础和形式也应当有所不同,对于现代部门,可采用公司+农户、能人带动的方式形成经济共同体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现代化水平欧阳慧.两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发展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5):131-133.
。
第二,对合作经济制度的研究。张华(2011)提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制度应当综合考虑组织的发展阶段进行路径的制定张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路径分析及其出路[J].江海纵横,2011(7):32-36.
。首先,合作社的创办人或组织的社会地位,对组织的成立发展效率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往往是由纯农民牵头形成的较少,而往往由当地具有一定资源优势和人脉关系的农村经营牵头组办。其次,作者肯定了在合作社成立初期政府的帮扶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由合作社的资金实力弱、规模小、资本缺乏等特定决定的。再次,合作社中的核心成员较高的股权及中毒对合作社的效率有促进作用,也就是核心成员越多,则促使他们对合作社事物投入的精力越多,则合作社的效率也越高。最后,合作社内部监督对合作社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傅晨(2006)提出了合作社经济变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性质的合作社的制度变迁进行了分别得分析傅晨.合作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对供销社改革的启示[J].广东合作经济,2006(2):41.
。
三、参考文献(1000)
[1]张国志.乌兰夫发展牧区合作社思想及其启示[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2]Michael Cook, Fabio Chaddad, Constantine Hipoulos. Advances in Cooperative Theory since 1990: A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Literature, George W.J. Hendrikse: Restructuring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2004.
[3]黄友海.浅谈当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达州新论,2008(2):47-49.
[4]莫少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利益机制研究[J].广东合作经济,2006(2):22-26.
[5]欧阳慧.两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发展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2(5):131-133.
[6]张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路径分析及其出路[J].江海纵横,2011(7):32-36.
[7]傅晨.合作经济制度的变迁及对供销社改革的启示[J].广东合作经济,2006(2):41.
[8]Hansman,H.B.,(1998) ,Ownership of the Finn,Journal of Law,Economics,and
Organization:4,267-304
[9]Furubot E G,Pejovich S.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 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J].J E L,10,1972:37-62.
[10] Richard J. Sexton. Imperfect Competition in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Cooperatives: A Spatial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72, No. 3 (Aug., 1990), pp. 709-720
[11] Ippolito, R. A., and R. T. Masson. The Social Cost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of Milk. J. Law and Econ.21(1978):33-65.
[12] 李佳,郑晔.乡村精英、社会资本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走向[J].社会科学研究, 2008(2):42.
[13]王朝杰.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14]张翠芹. 浅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解决策略——以临沂市河东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J]. 经营管理者. 2012(05)
[15]曾频.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法律分析[J]. 现代化农业. 2012(03)
[16]王慧,祝苏东. 精英利益均衡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17]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