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广州
小学生
最爱
四大名著
广州:小学生最爱啃四大名著等
广州:小学生最爱啃四大名著 6月7日,在由广州市文化局、市少儿图书馆联合主办的——“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阅读展示活动〞上,“2023年度广州少儿阅读调查报告〞正式公布。报告显示,广州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喜好,已呈现“轻童话动漫,重文学科普〞的趋势,他们最喜爱的读物竟是中国四大名著。 据悉,这份调查报告是“2023年全国少儿阅读年儿童阅读调查〞的一局部。以广州1万名2至6年级的小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发现,96.7%的小学生爱看课外书,其中把看课外书“当个人兴趣〞的占87.8%,“作为提高成绩手段〞的占42.1%,“当作作业完成〞的占13%。每学期看7本以上课外书,每周读书1~2小时的人数最多。平均每学期的读书数,女生高于男生。 记者从调查报告上看到,在阅读的课外书类型中,按照小学生们喜爱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娱乐类、益智类、文史类、知识类、教辅类。在一份小学生最喜爱书籍的排名榜中,国内局部稳居榜首的是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居首,其他依次为西游记红楼梦和水浒传);科普类书籍也排名前列,十万个为什么位居第六。国外局部那么以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领衔。此外,小学生最喜爱的作者排名,国内局部前三位分别是:杨红樱、老舍和鲁迅;国外“前三甲〞那么分别是:安徒生、高尔基和格林兄弟。 (新快报2023年6月8日) 武汉:11%中小学生反映老师有言语暴力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家周运清日前透露,一项针对武汉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老师针对中小学生的言语暴力现状令人担忧。 团省委6月22日举办的青少年权益工作培训班上,周运清教授介绍,在抽样调查武汉1000名中小学生后写成的武汉市未成年人权益需求与权益维护调查报告上显示,6.4%的受访孩子答复“老师经常体罚学生〞,11.0%的孩子答复“老师经常用言语侮辱学生〞。 周运清教授认为,相对体罚来说,言语暴力更易被“施加者〞忽略,一些家长张口就骂孩子还不以为然,殊不知言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并不亚于体罚。他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一现状。 (荆楚网2023年6月23日) 中国经济周刊:最新报告显示我国有1200万超重肥胖少年儿童 在今年的“5·20〞中国学生营养日,2023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已拥有1200万超重肥胖少年儿童,城市儿童膳食中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摄入的比例从24.4%增加到35.9%,超过了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30%的上限。其中,不吃早餐、经常吃西式快餐和身体活动减少被认为是我国儿童发生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 与此同时,中国儿童的营养不良率却同样居高不下。近日,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十城市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说明,6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0.6%,严重营养不良患病率为5.36%,儿童生长缓慢患病率为3.83%。其中,3~4岁儿童最容易发生营养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3岁儿童营养不良率超过20%。 一方面是营养过剩,另一方面是营养不良,中国儿童遭遇到了新的健康难题。 (中国网2023年7月6日)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武宜娟:真实——小学品德课堂的追求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真实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贴近儿童的真实生活。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儿童的真实生活是课程的根底,真实,是小学品德课堂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追求。真实的品德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实实在在让学生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能到能,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中获得生命感悟和生命成长的过程。小学品德课应以“真实〞为课堂追求,给学生一个真目标,让学生体验真过程,使学生流露真感情,让学生做出真选择,对学生做出真评价,课堂教学追求真实效。只有以“真〞作为抓手,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获得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小学品德课堂才有说服力和针对性,品德课程也才变得对儿童有意义。使课堂回归真实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它也应当是品德课堂追求的一种常态。失去了真实,品德课堂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开展的意义。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5期) 钱云祥:教育者移情:德育实效的根基 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的或间接的情绪反响能力,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在移情产生的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成分都是必要的,认知水平和情绪唤醒共同决定着移情的性质、强度、方式和内容。移情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表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移情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是人类智慧的表达。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移情对于教育者提高德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基。主要表现在:教育者的高移情能力有助于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有助于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加强对教育者的认同和接纳;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移情能力的获得。要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移情能力就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形成正确的“师生观〞,在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根底上,养成换位思考的意识,培养有利于移情产生的相关品质。 (中国教育学刊2023年第5期) 张自广:德育视景中的层次性及其意义 长期以来,人们在道德教育中习惯于强调社会道德标准的整体性灌输,却很少关注人,尤其是人的认知开展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这种“人本缺失〞的德育观,过于青睐德育在目标、内容、评估和对象要求等方面的整齐划一,却严重忽略了受教育主体在认知方面的多种可能性,也忽略了如何根据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来对目标、内容、评估等做相应调整的可能性。在这里,道德教育中的层次性让位于“千人一面〞式的整体性,结果,德育视景中对层次性探究的搁浅和缺失,使德育实效性的发挥大打折扣。心理学研究成果说明,道德教育是要以人的道德认知开展规律为前提和根底的,关注人的德育成长的富有“层次性〞的逐次阶段推进是道德教育不容无视的心理学视角。很显然,德育是分阶段、分层次的,任何带有整体主义倾向的“千篇一律〞式的做法都是缺乏取的。而层次性的要义主要是解决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上,如何使德育目标、内容、评估和对象要求等方面和人的认知与成长规律相互匹配的问题。如此看来,突出和强调层次性在德育视景中的地位和意义对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推动德育开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与管理2023年第10期)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