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温州民歌《叮叮当》的几点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965287

大小:23.29KB

页数:5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叮叮当 2023 温州 民歌 叮叮 思考
关于温州民歌叮叮当的几点思考 摘 要:叮叮当是温州民歌的佳作,在温州民间传唱甚广。这首只有短短三句歌词的歌曲却充分反映了温州古城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象事的来龙去脉。本文从歌曲溯源、歌曲的音乐特征和歌曲的保护与创新等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开展与生存的方向。 关键词:温州民歌;溯源;音乐特点,;保护;创新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3〕18-0137-02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的珍贵组成局部,它来自民间,又流传于民间,集中生动地反映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浙南的温州民歌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运用温州方言,赞美颂扬美好事物、嘲笑鞭挞丑恶现象,更直接反映温州民间社会的风土人情、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等。叮叮当便是温州人家喻户晓,老少皆吟的代表作。在上世纪50年代,这首只有四句形式三句歌词的温州民歌曾唱遍大江南北,并参加全国民歌汇演,获取殊荣。更为重要的是短短的三句歌词,却充分地反映了温州古城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象事的来龙去脉。 一、叮叮当溯源 叮叮当是温州民谣中的儿歌代表作之一,曲调形态属撞歌,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它最初是流传于温州市区西山、水心一带的牧童山歌,并没有音乐性,后来,在流传过程中渐渐形成了曲调。它是温州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真正意义上的温州音乐。可以说,温州人是吟唱着叮叮当长大的,它在温州世代相传,深深烙印在温州人的童年成长记忆里。整首歌曲只有短短四句,而真正的歌词只有三句,但歌词内容涉及温州市区的三脚门、松台山、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等地名景物,文字质朴,曲调活泼,节奏整齐,旋律流畅,用温州方言演唱起来令人倍感亲切。 “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三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呵咋〕。〞 1953年,温州民间音乐工作者鲁剑光在西山田野调查时记录下了当地农民歌手潘波姆、陈煜森演唱的这首民谣。他觉得,叮叮当歌唱的是松台山、妙果寺等名胜景点,有利于启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因此,回到学校以后,他就大胆地将叮叮当搬上了音乐课堂。在那个到处都是革命歌曲的年代,清新明快的叮叮当马上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在校园里传唱开了;1956年,原温州茶厂女工曹茼茼将叮叮当带到首都北京参加第一届音乐节汇演,极富温州乡土特色的叮叮当在北京演唱后,引起了极大反响;1987年,叮叮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洲文化中心亚太地区民歌集,当时中国入选的七首民歌中温州民歌占了两首,叮叮当是其中一首;上世纪90年代初,温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为了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奉献中国的民歌,邀请了著名音乐家黎英海为叮叮当编曲,姜嘉锵自己又将温州的一些民歌元素参加了这首歌曲中,就这样,叮叮当作为中国民歌精华,被姜嘉锵传唱到世界各地;2000年,在首届“中国新民歌大型演唱会〞上,温籍歌手吴涤清以通俗流行的崭新形式重新演绎了现代版温州民歌叮叮当,并收录在个人专辑烟花三月中;2022年叮叮当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周杰伦温州演唱会锁定叮叮当为“温州一支歌〞,准备在演唱会上进行改编献唱;目前,以它为素材创作、改编成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众多,如国家一级演员、温州歌舞团团长卢桂芳、温籍著名作曲家郑小兵、文艺工作者杨学荣相继以不同形式演绎这首经典作品,将之改变为童声合唱、小组唱、独唱等。 二、叮叮当的音乐特征 自古以来,温州民众就好歌善歌,唐代诗人顾况有诗云:“东瓯传旧俗,风日江边好,何处东神声,夷歌出烟岛。〞可见温州一带的唱歌历史极为悠久。在温州传统民歌中,山歌占了很大的比重。其音调优美,节奏平稳,旋律比拟舒畅、悠扬。撞歌,那么是山歌的一种形式,主要指温州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歌形式,大多是即兴而作,一来一往互相对撞。据明代姜淮的岐海琐谈记载:“每逢元宵节,儿童结伙踏歌,一唱百应。遇别伙歌者,与之较胜,谓之撞歌。〞因此“撞歌〞也是“斗歌〞和“对歌〞。 叮叮当曲调优美,节奏轻快,表达了对故土山水的热爱和自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所反映出的“山歌〞形式,完全可以代表温州当地劳动人民的审美观。歌曲朝气蓬勃,以极为简洁的形式结构传达了清澈明净的音乐美感,同时也表达了温州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1、从叮叮当的曲式结构来看,是最为简单的“单乐段〞。 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美的东西应具有对称性,因此单乐段的温州民歌根本上是以两句结构和四句结构最为常见。叮叮当便是遵循这种审美观念按歌词总共划分为四个乐句。第一句是“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是属于伴唱衬词的局部。撞歌离不开伴唱,多用“罗罗来〞、“里山咋〞、“呵咋〞等衬词做伴唱和声,以衬托人多势众、一唱众和、声势浩大的场面。第二句 “三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 正式的歌词才开始。第三句“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第四句“妙果寺里猪头钟〔呵咋〕〞。总体来讲,歌曲朴素、直白、干练,符合单乐段歌曲曲体单一,便于传唱的特点。 2、和大多数温州民歌一样,叮叮当的曲调也是建立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五声音阶的根底上的。全曲主要围绕“3〞“5〞“6〞三音作变化重复。歌曲以第一个乐句为种子音调进行开展变化。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分别为四个小节,第二乐句的旋律为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结尾均落在“3〞音上。第三乐句和第四乐句缩减为三个小节,分别为第一乐句的换头重复和第二乐句的换尾重复,曲中的音程关系多为纯四度、小三度、大二度,总体旋律变化起伏不大,朴素清新、欢快优美,具有童谣琅琅上口、易学易唱的特点。 3、在节奏节拍方面,叮叮当的区域特色也十分鲜明。全曲作中速进行,运用沉着的2/4节拍,节奏既平稳规整,又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充分反映了温州民众豪爽大气、乐观开朗的地方性格。 4、歌词展示了温州古城的名胜古迹,反映了温州古城的风貌、人文景观和民俗事象,寥寥数笔却包含了“东瓯名镇〞丰富的风貌和故事,表达了不尽的深刻意蕴,词浅意深,回味无穷,勾起温州人对老温州的美好回忆。句尾衬词“啰来〞“呵咋〞的运用表达了撞歌的特点,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叮叮当是在温州方言的根底上创作出来的,歌曲的声调、押韵和风格表现只有用温州方言演唱才有意境。用温州方言演唱的叮叮当充分表现了温州民谣那种特别浓厚的浙南风味,且起到了开展外乡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对温州方言保护与传承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三、叮叮当的保护与创新 民歌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集中表达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气质、心理素质和风土人情,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但我们应该看到,未经改编的原生态民歌虽说淳朴自然、具浓郁的地方风情,同时也存在曲式单一、曲调简单、歌词太短等局限,与现代人多彩多姿的生活不相适应。如何使它们适应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开展的多元时代,使诸如叮叮当这样优秀的民歌活泼在我们不断开展变化的的文化生活中,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叮叮当作为温州民歌艺术文化资源的特有价值,建立良好的政府保护机制。叮叮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难保存;属于民间艺术,需要特定区域内人群的呵护与参与;属于地方特色文化,需要政府的倡导与弘扬。因此,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要做好保护和流传工作,如:建立专门的机构或专业协会,配备温州民歌文化资源保护专职人员;以政府牵头做好温州民歌的研究、开发、保护和宣传等工作;建立“温州民歌文化资源保护〞责任人制度;设立民歌文化节,展示温州民歌精华,发动群众传播民歌文化,尤其加大乡村基层群众对外乡音乐认识方面的普及和教育工作,经常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和民俗节庆活动;处理好民歌艺术改编创作权的问题,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手段加大温州民歌资料的收集和留存工作力度;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体积极传播温州民歌,引起社会各界对保护外乡文化的重视等等。 2、在继承原生态叮叮当的根底上开展创新,使之与飞速开展的时代、与快节奏的生活节拍、与现代人的审美欣赏需求相适应。长期以来,一种“民歌不可能创作、创作便不是民歌〞的传统观念禁锢了民歌创作者的思想,使他们在民歌创新方面顾虑重重。我们认为:创新是推动历史开展的动力,不创新,任何东西都不会进步,文化更是如此,因此传承民歌贵在创新。就拿叮叮当来说,温州几代文艺工作者一直不懈地对其进行艺术创新,使它至今仍保存在温州人的生活中百听不厌。如温州文艺工作者杨学荣在保存叮叮当的根底上,扩充了歌词,增加了一个辽阔的引子,创作了更为欢快和朝气蓬勃的新叮叮当;温籍著名作曲家郑小兵将原先只有14小节的叮叮当改编成300多小节的四部混声合唱曲,此曲荣获了全国群星奖银奖。其后,他还应温州市少艺校之约将混声合唱版叮叮当改编成童声合唱版。温籍歌手吴涤清重新演绎了时尚版本的叮叮当,在保存原曲悠扬明快的主旋律根底上,参加现代通俗音乐的许多流行元素,如电声、饶舌、动感强烈的背景节奏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雅俗共赏,被温州不同年龄层次观众所接受和喜爱。因此才说,只有在民族、历史、社会、文化转型中适应和实现转型的民族、地区的传统音乐,才有可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并在不断的转型中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 3、将民歌叮叮当的普及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下至幼儿园,上至高等院校均可以开展相关的温州民歌教育活动。学校开展类似的民歌教育活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外乡化和学生的全面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学校音乐课中组织学生演唱叮叮当,教师可以用纯粹的温州方言教授,在演唱的同时结合温州当地风土人情、文物古迹的普及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可以在学校组织叮叮当改编比赛,鼓励学生将叮叮当改编创作为独唱、重唱、小组唱、大合唱或是器乐作品、情景剧、舞蹈作品等等,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精神;可以在学校的各类文艺演出中,组织学生排演各种根据叮叮当改编创作的文艺节目,加深学生对家乡民间歌曲、民间文化的再认识;甚至可以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自己的特色课程中开设温州民歌课等等。 四、结语 叮叮当是温州民间古老的撞歌佳作,是温州表演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浓郁的温州地方区域特色,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同时,它也是很多温州人深刻在心底的温暖而悠远的记童年记忆。但如今这种靠着口传心授的撞歌艺术已濒临失传,除了叮叮当作为撞歌的代表佳作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创新和开展外,其余大多数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流失。当下传承和保护这种艺术,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撞歌作为优秀民歌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意识到它所面临的生存与开展的危机,从叮叮当出发,去探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在现代社会开展与生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卫素霞.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11.5. [2]陈恩清. 经济兴旺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展——温州民歌叮叮当个案研究.艺苑,2023.7. [3]桑德诺瓦.“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理念与实践方法.中国音乐,2023.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