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_刘志.pdf
下载文档

ID:196373

大小:3.19MB

页数:19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双碳 目标 中国 城镇 路径 前沿 思考 刘志
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刘志仇保兴郑思齐何深静陆铭导言刘志(专题主持人)中国的“双碳”目标自2020年9月被明确提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之路的热切讨论。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里,讨论的重点从宏观层面的“大战略”“大路径”,逐渐深入到微观层面的技术路径、操作实践等具体问题。这些广泛的讨论为节能减排的决策和行动计划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科学依据。近20多年来,中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些成绩的取得,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行业部门(即俗称的“条条”)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不懈努力。行业节能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节能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还带来减排的关联效益。在节能效益驱动下,各行各业积极减排并取得有效成果。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行业部门节能减排的效用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成本也越来越高。这意味着,要实现“双碳”目标,仅靠行业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靠全社会共同努力,其中包括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域体系(即俗称的“块块”)的贡献。在“块块”体系中,“双碳”目标的推动和实现需要靠政策支持。当前,“块块”层面既缺乏减碳抓手,也缺乏使短期城市发展目标与长期“双碳”目标相一致的足够激励。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有关低碳城市的基础性研究,尤其是对城市各种可行的减碳政策与行动的成本和减碳效益的研究。同时,还要完善城市碳排数据的监测手段,并制定地方达成“双碳”目标的激励机制。近年来,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致力于城市减碳领域的知识传播和学术讨论。2021年11月18日,中心在线上举办了“城市星球碳中和之路论坛”,演讲嘉宾包括国内4位院士专家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 斯宾塞(A.Michael Spence)教授。2022年12月3日,中心举办了以“双碳 目标35“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城市大家谈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为主题的线上论坛,与会演讲嘉宾的发言内容涵盖绿色建筑、房地产减碳、去碳化的公平问题以及城市集聚的减碳作用等方面。当然,这只是城市减碳战略和行动方方面面中的几个议题,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此次中心与城市观察 杂志合作,根据论坛部分专家的发言内容整理成文,希望与广大读者就“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的方向继续作深入交流。以这篇笔谈为契机,我们期待未来在 城市观察 这个平台上,能看到更多助力中国“双碳”目标实现的讨论。仇保兴:绿色建筑的演化与未来早在2006年,我国就颁布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至今已更新到第三版。根据该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实行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空气环境良好的建筑”。由此可知,“安全、宜居和生态可持续性”是绿色建筑的三个特征,也被称为绿色建筑的“铁三角”。时至今日,绿色建筑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开始于2005年3月,标志性事件是国家六部委联合召开首届“绿色建筑大会”,提出“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迈向国际通用的绿色建筑”。第二阶段开始于2006年3月,标志性事件是第二届绿色建筑大会颁布了我国首部绿色建筑方面的国家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第三阶段开始于2008年3月,标志性事件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China Green Building Council,简称 China GBC)成立。第四阶段开始于2013年,标志性事件是经国务院批复,绿色建筑行动方案 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筑比重要从2012年的2%提升到2020年的50%。第五阶段开始于2015年,标志性事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需要“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这五个阶段对应着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事业在不同阶段的不同成就。过去十几年,绿色建筑顺应时代需求,种类越来越丰富,从节地省能到低能耗建筑、被图1绿色建筑“铁三角”36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图2绿色建筑的多种模式动房、近零能耗建筑乃至零能耗建筑。从建造过程和模式角度,首先提出了装配式建筑、接着是模块化建筑、智能建筑以及全钢建筑,未来还可以是3D打印建筑。从建筑与人的关系角度,提出了适老建筑、健康建筑和立体园林建筑。从建筑的乡村化角度,提出了乡村绿色建筑、生土建筑,甚至是未来的地埋式建筑。从建筑与环境的适应性视角,尤其是从能源的角度,提出了主动房、正能房以及光伏与直流电柔性结合的产物光伏柔直正能房。随着绿色建筑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品种越来越丰富,从一般住宅、办公楼,到厂房、医院、酒店等,各个领域的建筑都形成了具体的国家建筑评价标准。然而在绿色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技术误区和经验教训,值得引起注意并做出反思:盲目认为装配率、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好。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大板结构住房(以下简称“大板房”)等建筑的装配率就曾达到100%,前苏联、南斯拉夫等国家和地区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大板房技术。但这种大板房的抗震、保温、防水等性能都较差,目前这图320112017年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37类建筑都已逐步被淘汰。因此,不能完全以“装配率的高低”来评价建筑的质量和能效。盲目应用非常昂贵的高新技术。有的建筑体量不大,却耗费大量资金建造,这类建筑不宜作为绿色建筑的样板。例如有报道称,美国头部企业亚马逊公司的伦敦办公大楼耗资上百亿美元,尽管它采用了许多新奇的技术,但却不具备普适性和可推广性,不值得推崇。盲目追求中心化控制与过大的规模。不少地方建设三联供、四联供的能源中心,意图通过各类中心化控制对片区进行运营管理,把规模大、供应范围广、控制度高作为绿色建筑的衡量标准。实际上,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更应该采用分布式的空调和能源系统,以精准控制实现减碳降耗。盲目认为运行能耗越低越好。当前许多零碳建筑、零碳社区乃至零碳工厂,它们所体现的节能减排往往是运行过程中的零碳,但减碳跟绿色建筑一样,应该是强调全生命周期内的节能减碳,而不仅仅是在运行环节上实现节水、节地、节电等。忽视当地气候适应性与原材料的可获得性。农村地区建房应鼓励就地利用本地建材,生土建筑的概念由此而来。实验证明,夯土建筑每立方米比热容量约为混凝土建筑的一倍,而改良后的抗震夯土建筑不仅成本低廉,同时也是最节能的,它凝聚着老百姓的历史生活经验与古老的中华智慧。重设计、重施工,轻运行、轻维护。绿色建筑是一门精细活,必须通过维护来实现真正的节能。虽然近年来绿色建筑的面积大大增加,但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增加速度却跟不上。绿色建筑应包括以下基本特征:当地气候适应性。绿色建筑是一种环境适应性建筑,是与周边环境、气候融合生成的绿色细胞。例如,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使建筑的能源系统和围护结构能够像鸟儿一样自动更换羽毛,并随着气候变化自行调节,使建筑的用能模式发生适应性变化。多样性。绿色建筑的形式、品种多样化是其生命力的本质特征。只要符合“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建筑模式,就蕴含“绿色”,不宜用行政手段或命令强制约束绿色建筑的类型。多样化、群设计应成为绿色建筑质量提升的新突破口,要防止单体优秀的建筑集合起来成为单调丑陋的建筑垃圾群。要通过双向创作,使更多建筑物转变成为绿色建筑,并进一步成为绿色社区、绿色城区。全生命周期减碳。应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来衡量绿色建筑的可 持 续 性 特 征。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多层建筑中钢图4符合“城市矿山”理念的耐候钢建筑“双碳”目标下中国城镇化路径:前沿思考城市大家谈38城市观察 2023年第1期Urban Insight,No.1,2023结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已超过 40%,但在我国,这一数字还不到 5%。钢结构或木结构的建筑在回收利用和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比较低,而我国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建筑物碳排放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要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应更多地关注建材的生产、品种,关注其他环节的碳排放效应。无废循环性。城市的建筑应该成为城市的矿山。经过工业革命,全球80%以上的可利用矿产资源已经从地下转换成地上的、城市的矿产储备。如果这些建筑用耐候钢或不锈钢来建造,那么100年甚至200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可以百分百地对其进行回收利用。这不仅能降低建筑能耗,更重要的是降低未来钢铁生产等环节的能耗,从而使绿色建筑的优势延伸到其他行业的减碳脱碳。可负担性。绿色建筑应该是人人都能住得起、用得起的好建筑。在偏僻、贫困的乡村地区,建筑师更应该就地取材,把建材的能耗降低,并借助优良的绿色设计,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升抗震及其他方面的地方适应性。集群脱碳性。绿色建筑不仅单体能够减碳,相互之间结合起来时还能发挥更理想的绿色效果。不同能源系统之间通过网络、信号等形式协调联动,将每个单元的能耗可视化,能有力地调动建筑物使用者的节能行为和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各地的人们创造出许多的立体绿化模式,从最初较为简单的绿植墙,演化成现在各种园林阳台、搭积木模式、立体农业等。这些模式之间相互交融,不断演变,将来还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宜居美观的新模式。意大利建筑师斯坦法诺 博埃里(Stefano Boeri)在米兰设计建造了“垂直森林”(图5)。两座摩天“树塔”分别高 80 米和112 米,其上种植大中型树木400多棵,小型树木300多棵、多年生植物1.5万株、灌木丛5000株,相当于把等量于2万平方米的林地或灌木丛植被集中在了一个 3000 平方米的城市建筑立面上。与普通玻璃或石头等“矿物”材质的建筑物立面不同,这种基于植物的防护罩并不反射或放大阳光,而是对其进行自然过滤,从而图5米兰“垂直森林”投入使用后的室内外景观图5米兰“垂直森林”投入使用后的室内外景观图6梯田结构的空中花园ACROS福冈39创造出一种舒适的室内微气候。与此同时,这个“绿色窗帘”还可以调节湿度、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微粒。对使用者而言,这座建筑物带来的是“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新奇体验2。再如日本空中花园 ACROS福冈(图6),它是福冈市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所在。ACROS 福冈英语写作“AsianCrossroadsOvertheSea-Fukuoka”,意为“越过海洋,连接亚洲”。设计师把地上14层设计成台阶状的屋顶花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城市中心的绿色空间。建筑本身被当成“一座山体”处理,通过种植不同植被表现“春之山、夏之荫、秋之林、冬之森”各种植物的季节变化。竣工时,屋顶花园上共有76种植物,草木、灌木和乔木全部计算在内约有3.7万株;后来通过鸟类运来新的物种以及人工追加,现在植物种类已高达120多种,总量也增加到约5万株。时至今日,这座城市中央的绿色“人工山林”,已成为福冈市民娱乐休闲的理想空间3。位于曼谷的泰国国立法政大学也采用了类似的梯田模式建造屋顶农场(ThammasatUniversity Rooftop Farm,简称 TURF)(图 7),使整座大学成为该国节能节水建筑的典范。所有的雨水都被收集用于梯田植物的栽培,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试验田。师生们常在这些试验田里面劳作和收获。在漫长的夏季,立体园林能使空调能耗降低50%,那是因为整座建筑处于被梯田“水冷却”的状态。这座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城市绿色屋顶农场,通过将现代景观建筑与传统农业形态融为一体,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包容性的循环经济空间,包括可持续食品生产、可再生能源、有机废物、水资源管理和公共空间。新加坡首个为老年人设计的综合住宅区“海军部村庄”(Kampung Admiralty),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领衔打造,其出发点是在老龄化社会为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