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浅析
政府
推进
市容
环境
治理
中的
问题
及其
对策
浅析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时丹丹 门可欣
摘 要:城市形象是衡量一个城市开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开展的总体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推进市容环境治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基于此,在阐释市容环境治理概念及理论根底的前提下,通过实际情况分析,探究了政府引导下的市容环境治理中的问题,且站在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论述了其中的治理对策与具体路径。
关键词:政府;市容环境治理;经济秩序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29-0076-02
一、市容环境治理的概述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职能。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在其所撰写的政治学中提出,职司、以维系社会安定、确保人类健康生活的组织或机构为构成“城邦〞的两大要素,并论述了“城市监护〞一词的含义,即“监护城区公私财产、维持并修理损坏的建筑和街道、查察田畴、解决民间界务纠纷以及其他类似业务〞。对此,托马斯·贝瑞提出,基于城市环境问题,可选择以废弃物回收、降低能耗、减少车尾气的排放等方式进行治理,但结果显而易见,治理效果是暂时的,根源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而理查德·瑞吉斯特首先肯定了“城市环境问题可得以治理〞,但认为需要依据社会经济代谢的程序来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市容环境是一个特殊的“大的概念〞,其涉及了多项内容,牵连面甚广,但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可划分为法律法规与政策管理、技术管理、艺术审查等维度。不同的维度所包含的内容不同。通过分析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顺利地展开。
市容环境作为一种视觉上可感受到的外部形貌,其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們可将其视作是“自然+人工〞的复合系统,其涉及到了参与城市活动的多个群体,各个群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市民、管理者与构造者。本研究主要站在管理者的视角,也就是在政府的推进下研究市容环境治理的相关问题。
二、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些年,国内多地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针对市容环境治理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程。综合而言,整治工程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样,缺乏之处也表达在多个方面。
(一)环境差
局部城区,以小城区与内陆城市为主,其市容治理效果较差,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具体包括城区清扫保洁质量波动性较大,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小的区域,如小街小巷路面清扫不彻底,甚至直接忽略,“三废〞未得以及时清理;绿化带、花坛以及其他绿化地带处的隐藏垃圾没有清理干净。
(二)秩序乱
这主要表达在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不标准的管理行为,某些城区的商贩擅自占有街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有些洗车店甚至直接占用人行道来进行车辆的冲洗工作,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或车站附近等地,占道经营现象时常发生。
(三)景观差
城市直观上的美便是景观的美,使人舒畅的风景、协调的景观以及宜人的生活环境是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就现实情况来看,此方面的问题也是十分的突出。比方,广告牌随意摆设、广告图随意张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局部广告灯箱用料十分随意,加上“糊弄式〞的制作工艺,使得其整体丧失了美感,也影响了城市环境的治理。
把城市市容环境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分析,引发这些治理问题的原因也较为复杂,究其根本原因可由如下三方面进行探究。
其一,管理方面。现阶段“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国内主要的管理模式,但不管是从哪个视角来看,其中的缺乏之处也是较为明显的。比方决策机制。市容环境治理的初衷是为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而在规划以及策略的制定上应当适当的接受市民的建议。但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管理者起到了绝对的决策作用。又如,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发生问题时又相互推诿扯皮。
其二,经济方面。主要指的是政府用于城市环境整治的资金缺乏,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从而制约了推进进程。具体来看,以分税制作为基准,税收遵从层次上缴流程,而上下级政府常常由于比例分割问题而产生矛盾;此外,城市在扩大规模时形成了“城中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容环境治理的难度。
其三,社会方面。分析来看,国内的社会结构改革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革,二者矛盾日渐突出,从而产生了诸多的社会性问题。常见的包括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生活压力较大。此外,基于社会公共性而言,局部市民的道德素质较差,难以自觉主动地为城市市容环境奉献力量。
三、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统筹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
由市容环境治理的本质上来看,其本身属于行政行为,执行者为政府。对于市民而言,往往会通过观察市容环境治理的好坏来衡量政府的可信赖程度。对此,政府为促使自身效力的充分发挥,应当在任务的落实过程中宣传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此外,市容环境也属于一种社会经济产物,不管是以政府为引导的,还是市场化运作,均要求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与社会经济开展相协调的市容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二)统筹治理市容环境治理中的宏观、中观、微观问题
首先,宏观指的是“市—区—街〞,还包括街道办事处等级之下的相关居委会管理组织。其次,中观指的是基于同一范围的不同城区、职能单位的管理结构规整。最后,微观指的是恰当化协调职能内部的管理结构。针对所提及的三个不同维度,应当本着统一的设计理念,以“精简效能、完整统一、权责相当、管理幅度适当、适应开展、依法设置〞作为基准,做好职责的划分,依据同一目标展开工作。
(三)统筹规划治理中的决策、执行以及考核体系
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需要注重决策流程,政府在做出某一决策前应当深入了解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与多个部门构建完整的决策机制,以专家评估意见作为参考,然后通过集体讨论而进行决策。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并不断优化决策纠错机制,善于总结在实践中的问题与缺乏。提升市容环境治理执行力,可选择以落实责任制的方式进行,切实强化参与者的责任感,构建好相应的权责机制。
四、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的具体路径
(一)优化管理结构
首先,应优化管理结构。具体可通过如下几方面展开:(1)规划层级职权。对于各级的城區环境管理机构,需要以纵向结构所对应的层级作为依据,恰当化地规划、差异化管理职能。对于市政府而言,应当主要承担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一切与经济活动存在联系的相关职能;对于区政府而言,应当承担与市容环境管理以及文体教育等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对于街道办事处,那么可以与市民直接联系,其主要职责在于推动一系列公共效劳的有序开展,引导区域内的居民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管理。(2)标准部门设置。基于各个城区的具体情况设置与之对应的职能部门,由整体上进行分析,对于市政府,可选择将市容委、环卫、园林以及综合执法等归属到统一部门;对于区政府,可选择把市容、园林部门结合为一个部门,然后将其余部门各自分设,统一由市园林部门进行日常的管辖。(3)协调好同级管理部门关系。市容环境治理涉及面较广,为确保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理成效,构建长久的治理体系,首先便是突破各自为政的局势。对此,可参考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大都市区管理〞模式,增设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各类议事协调,弄清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确定各自的职责所在。
(二)完善与优化市容环境治理工作体系
首先需要基于现有的市容治理体系之中的层级、职责定位将其进行完善,使工作目标一致化。依托于责任制以实现城区市容环境的横向与纵向管理的融合,以求将整体任务分解成为假设干个小任务加以执行,通过一个个小任务的达成推动整体任务的实现,做好压力的传递,切实地强化政策执行力。
对于城区市民那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重点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责任品质以及文明修养,引导并鼓励市民参与到市容环境治理过程之中,让市民发挥自身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作用,推动文明城市的建设。
(三)加强技术化网络建设以及法制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开展,智能化与自动化表达在多个行业的开展之中,就城市市容治理而言也是如此,基于数字化网络管理模式,市容治理的质量与效益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因而,需要构建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以承担在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内容,促使监督与指挥、处置与评价分别能够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降低各自的干扰。与此同时,应对充分的运用数字化监控平台,借助于智能的数字化管理,从而促使制度的有效落实,逐渐的朝向综合治理开展,实现由“人治〞到“技防〞的变革;由法治方面进行分析,城市市容长效治理机制的构建需要以法律条文作为支持,对此,应当出台与行政行为职权责任相关的规定,并综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文件,使政府推进下的城市市容治理机制实现长效化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剑峰.关于提升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22,(11):253.
[2] 叶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J].城市地理,2022,(14):25-27.
[3] 龙俊帆,张焱秋.立法,让城市更美好——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出台侧记[J].民主法制建设,2022,(3):46-47.
[4] 罗枫.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市容环境管理机制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22:46-47.
[5] 赵娟娟.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2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