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衰落与重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docx
下载文档

ID:1962274

大小:30.28KB

页数:18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衰落 重建 关于 农村 社区 建设 若干 思考
衰落与重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假设干思考 欧洲人说,如果农村不能呼吸,城市也将窒息。 持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惴惴不安。邓小平曾就农村问题屡次讲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根底是不行的。〞[②]“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③]“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是不安定的。工业的开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贫困的根底上。〞[④]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必须在三农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就是要减少农民,要迅速城市化,要把农民转化为市民。但社会的开展是连续的、渐进的,那种突飞猛进的社会跳跃所带来的恐惧感早已嵌入我们民族的仍时时隐痛着的记忆里了。城市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被称为中国城市开展战略“白皮书〞的2022-2022中国城市开展报告认为,未来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要从现在的37提高到75,每年需要大约有一千万到一千两百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即便如此,届时仍有几亿人口生活在乡村。在如此长的时间段内如何缩小城乡差距,给那些远离城市的人们以不算匮乏的生活和平衡的心态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建国前,作为无产阶级最可靠同盟军的农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建国后我国长期推行二元经济结构模式,通过牺牲农村,限制农民流动来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推动了城市工业化,使城市成为一个人口集中,文教兴旺的社区,而广阔农村那么仍长期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状态。直到几年前为连绵不绝的通货紧缩寻找对策的时候,才觉察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收入太低,70%的农民消费只占到全社会消费总量的30%多一些;一个叫李昌平的乡党委书记终于向国家总理说了实话: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三农问题由此被抬到了一个从未到达过的认识高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现在,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从实际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开展的需要上都已经到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关心农村的时候了。我们认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可据以振兴农村的具体途径。 在这里,农村社区建设的含义是,在逐步改善外部宏观环境的同时,以输入一定的资源为契机,推动农民充分参与,自主,自为,以期最终建设起一个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可持续内源开展的农村社区。 以下就乡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内容与形式分述如下: 一、融入社会 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集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在我国主要包括:单村或联村社区,村镇和集镇社区,其他因历史等因素形成的特殊社区。 农村社区建设并不是要为农民构筑起一个个世外桃源,相反,它的实质是使一个个孤立的农村社区融入整个社会。 二元化社会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国家具有的特征,但是中国的二元化尤其典型。城乡隔离政策的施行导致了城市化远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滞后带来的损失是双重的,一是制约了城市自身的良性开展,另一方面,人口的自然增殖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地的矛盾,农业无法产生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所带来的社会伤害;农民首先不是一种职业,而成了一种社会或政治身份。打破户籍屏障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只要我们到农村去走一走,就会发现有许多新建的房子根本没有人住,那些在城市经商或务工的农民一方面不得不每月缴着房租,另一方面自己的房子常年闲置,这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当然制约农民移居城市的障碍不仅是户籍制和其他一些各具特色的歧视政策,还有一个因素是农村土地制度。由于人的禀赋和资源占有的不同,那些热爱城市生活并已经在城市中有着稳定收入的人是有能力成为一个地道的市民的。但是,模糊不清的土地所有权使他们仍然对土地保持着一种微妙的牵挂。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既有利于解决那些进城务工经商和以非农产业收入为主的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方便了城市工商企业投资于农村。如果说户籍制度改革为城乡一体化翻开了一扇单向流动的门,那么对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探索就有可能为城乡一体化翻开一扇双向流动的大门。市场经济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优化配置资源,而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恰好阻碍了对这种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体系,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是绕不过去的。无论是鼓励农民进入大中城市,还是就地开展小城镇,都和土地制度的变革有着紧密关联。政府应鼓励各地在具体的乡村建设中探索各具特色的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制度创新。 在许多人的调查中,对农民的善分不善衰落与重建---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假设干思考合有着诸多的描述和埋怨。可谓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分田承包之后,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微型的生产企业,每家每户都购置相同或类似的生产工具,采取相同或类似的生产方式,户与户之间根本上不发生生产联系,而提供生产资料和收购农产品的部门都是和农民无干的国家垄断企业。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精辟地论述了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上的社会组织的特征,“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⑤]现代的农民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只不过改善了生产工具,实现了地租和赋税的货币化而已。只要这种农业仍然是生计农业,仍然是建基于一块块土地被分割开来的农业,农村的这种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改观。 农民的这种不合作不止导致社区生活的死气沉沉,更要紧的是他们作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已经被深深地卷入了市场,而不是作为一种有机的联系以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前,他们每个人都被限制在一个木盆里,没有扩大活动的余地,现在他们还是在木盆里,但是这个木盆连同木盆里的人已经被抛进了市场经济的湍流。 分散的、同构的生产模式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财的闲置,在中部地区的农村调查中,特别是旱作区,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家庭都备有整套的农业机械,而这些机械能够发挥作用的时间在一年里也就是二十天左右。加之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攀升以及苛捐杂税的沉重,狭小的土地已无法承负日渐增加的本钱,一些农民已经抛荒而逃,“耕者乐田〞的乡村图景渐行渐远。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一个开展方向。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合作社〞等。在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农企合作过程中,分散的农户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合作社能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改变弱势团体的谈判地位。合作社扎根于社区,实行“一人一票、民主管理〞,主要目的是为社员提供效劳而不是象企业那样仅以赢利为目的,所以不会轻易变更运营方向和地点,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就业和福利,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特殊经济组织。合作社是处于农户、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它的存在有利于市场的发育,有利于社区融入更为广阔的社会联系中去。但目前,合作社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很小,其他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也很少,这是由政府的治理方式以及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所决定的。 在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今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自己的效劳组织极为迫切。产前,产后乃至产中的效劳可以依据产品的不同组成不同的专业协会。基于农民自身利益之上的专业协会是城乡市场的中介,是经济上融入社会的桥梁。应该允许农民经营目前还有利可图的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使初级产品增值的利润回归到农村社区居民手中。也应该允许农民成立自己的金融互助组织。只有农民才最了解农民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运作在本钱上也是极具优势的。欧洲最大的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起初就是由农业信贷合作社开展起来的。把积极构建农业生产效劳体系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乡村建设的持续和深入开展。 有农民面而无农民社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非赢利组织的缺乏。应该鼓励农民成立一些社区内或跨社区的民间组织,诸如老年协会、公益协会、生产技术协会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农村生活,又和整个社会沟通了起来。马克思说,"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开展程度。"[⑥]乡村社区建设是一个培养农民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的过程。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开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要求,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实践。全国县级行政区划2861个,除去XX县区共计220233个,国土面积90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94,县域内人口数9.4多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3,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根底性地位。县域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加快县域经济开展,对于繁荣农村,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至为关键。和大多数其他开展中国家不同,中国是一个双二元社会,不仅存在着城乡差异,还存在着国有和非国有的差异。在方案经济时期,县域是薄弱环节,很少有国家投资的大中型企业,而民营经济却长期受到禁止和歧视,未能发挥应有的建设性作用,县域经济遭遇着双重困境。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县域经济就是开展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之后,那些政府转变了观念、职能和经济体制的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开展,比方浙江,2022年,全省县级国内生产总值到达432023亿元,占全省的71%;该省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十多年居全国第一,这正是他们大力开展县域民营经济的结果。和大城市里民营经济主要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不同,在县域范围内民营经济的投资工程大多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调动和保护民营经济的积极性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繁荣农村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农民经济实质上也是民营经济,只不过它比民营经济的待遇更为恶劣而已。能否在广阔的乡村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推动县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开展的最大变数。至于在县域范围内,是就地工业化还是开展小城镇或者开展县城等中心城镇,只要存在一个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的开放的市场,市场的主体自己会做出最经济的决定。如果说改革开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外部创业的宏观环境,那么乡村社区建设就是在为农民内部创业提供契机。让农民成为开展县域经济的主体和最大受益者。 国家对农村根底设施投资的缺乏,局部地造成了地方政府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施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而地方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却日趋窘迫,现在国家应调整宏观政策,真正把加快开展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以乡村社区建设为主要组织形式,大力投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包括通讯、电力、播送电视、文教以及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村沼气、水利灌溉等根底设施的完善,是农村融入社会的物质根底。国家对农村根底设施进行投资不仅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的根底工作,也是推动乡村社区变革的契机和初始力量。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开展5年方案,扶持重点产业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开展严重失调。为解决这一问题,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工程。政府为新村运动的顺利进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1980年4月的十年间,政府投资总额到达了27571亿韩元,兴建了大量的农村根底设施,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市场体系、能源设施等,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开展,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开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开展的模式。[⑦] 我们在借鉴韩国经验的同时,可赋予它更为丰富的内容。完善农村根底设施并不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全部,甚至远远不是,乡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永续的创新过程,它不断为本地居民提供重新评估和规划自己生活的时机,不断唤醒被惯常的生存伦理所催眠的创造力。但是首先由国家对农村根底设施进行投资仍然是一个可由之展开的具体的切入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