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论语新解
2023
学习
论语
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
下面是的小编为各位收集的学习论语新解心得体会六篇,请您参阅。如您需要符合您实际要求的,那么您可以点击网页两侧的qq:4000121855和在线客服,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效劳哦。
【篇一】
近日读完钱穆先生所著的论语新解,对于儒家的道德学说有了一点新的感悟。众所周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是一个动乱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人自危,求取自己的利益,道德准那么那么被弃置一旁,属于一个新旧交替、方生方死的时代。为了使社会从动乱不堪解脱出来,孔子选择了复周礼的道路。孔子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完善,以周礼为行事的根本标准能使社会井然有序,天下安定、百姓安乐。但是有礼还是不够的,孔子创造性地改造了古代仁的概念,将其赋予新的内容,把仁作为行礼的内在根底,从而有了儒家完整的道德学说。
一、礼——理想化的社会
礼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但最初的仪式活动并不是礼。在仪式活动开展成为礼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出现了一批专门掌管仪式活动的人员,仪式活动变为少数人垄断,成为表达少数人意志的一种活动。显然,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起源又促进了这种分化与文明的形成。由于特定的亲属制度和兴旺的祖先崇拜,礼一经产生便具有重视现实和人伦的特质。同时,礼的关注重心是人而非神。与殷人尊神尚鬼的作法不同,周人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把注意力集中到现世人间,通过礼的实践以行人事。
春秋时代是一个动乱不堪,方生方死的时代。盛极一时,成功运作数百年的周代礼乐制度,这时已经行不通了。孔子称这种情况为“天下无道〞。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孔子提出了“复周礼〞的主张。他看到了最初的“礼〞的等级分化和重视人伦的特点,看到了构建安定的社会秩序的希望。
在孔子眼中,礼与政的定义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政是“正〞、而礼那么是“事之治也〞。从狭义看,礼只是典礼、礼节的意思;从广义看,其含义是礼貌(好的行为);从哲学意义看,又具备了理想的社会秩序之义。
在我看来,对于孔子的“礼〞的解释,最适宜的是第三者,即礼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合理中节的封建社会。孔子追求礼,毋宁说是追求一种理想社会。这种社会人人相爱,尊敬当权者,等级分化明确,在社会上公众的拜祭喜庆符合礼乐之制。这种礼不仅包括了宗教的法规,也包括了生活的标准。周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依靠这种礼,整个社会可以得到合理的安排。
二、仁——诸德之家
孔子从来不没有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仁可以是“为人也孝悌〞、可以是“爱人〞、可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表现实在是太丰富了,其中每一个表现都是仁的一个子项,要想用其中任何一个子项,哪怕大一点的子项,去统一其他子项,都是不可能的。孔子从来没有用仁来具体指代某个人某件事,相反,他赋予了仁很多的变数。我看来,只要行为是符合道德的,符合人之为人的标准的,就能够被称为仁。可以说,仁应当是一种人的纯乎自然的状态,是符合人情的思考,是儒家确立人之为人的道德标准。从这点来说,仁是诸德之名,但凡符合道德的都能被称为仁。
仁的另一个说法是诸德之源。仁可以说是道德的根据和源头,是道德的根据,是道德的本体。没有了仁也就没有了一切道德。维护好了内心的仁,也就有了“德〞。仁是内在的。因为是内在的,所以仁往往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而非知识。因为是内在的,所以仁成为了道德的起源和根据。
关于仁,孔子有着极高极精的涵义,他绝不肯以仁这个字轻予许可任何人,也从不把仁的涵义具体化。仁对于孔子更是一种心境,描写做人所追寻、所获得的状态、心情宁静时的感受、心情中失去仁以后的情况、心中依于仁的感受。孟子所说“居于仁〞可以说很好的说明了孔子仁的思想的内涵。
三、礼与仁的关系——外在目的与内在根底
那么,礼与仁之间又存在什么联系呢。孔子复周礼的进程并不顺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这个困难并不在于周礼当时已经湮落,散落在民间,而在于很多人明明知道了礼却不按照礼的要求去做。有了礼乐制度,还需要有仁,来保证礼乐制度得以实现,仁是更本质、更内在的东西。行礼必须有内在的根底,只有有了内在的根底,行礼才能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内在的根底就是仁。
可以说,礼是行仁的外在目的,仁是行礼的内在根底。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为人而不仁,再好的礼乐也没有用。人如果做不到仁,就不会自觉实行礼乐制度;反之,人如果做到了仁,就会将实行礼乐制度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四、礼与仁的现实启示——道德的重要
毋庸置疑,行礼必先以仁为根底,而要做到仁,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仁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不是靠学习就能会的东西,而礼是外在的、记录于典籍之上的。孔子使“仁〞成为了最重要的根底,维护好内心的“仁〞,也就成就了“德〞,才能做到“礼〞。然而仁是易于流失的,这也就给人们提出了处事行为的要求,提出了如何保持“仁〞的一大挑战,自然就引到了“德〞上。因此,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孔子有关为人处世的评价,指出了很多人应该怎么做的道德准那么。孝、悌、忠、恕等等,都是各种值得提倡的德,能够做好这些,并且一直保持警惕、坚持不懈,也就能不违仁了,这样,礼也自然能实现。
孔子礼和仁的思想尽管是针对他那个时代而发的,但这一思想有极大的普遍性,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仍然有其适应性。
在我们当今社会,虽然说不上礼崩乐坏,但是可以说,很多人的内心是没有信仰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道德的缺失。我们应该做的是给正确的“礼〞找到一个内心的仁的根底,而不是将所有的礼教全盘否认,甚至也扔掉了仁。
首先要明确的是。礼非常重要。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假设想稳定安泰,一定的“礼〞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父母与子女、师长与学生、上级与下级之间必要的尊重和保护,这些都是应该有的,不仅如此,这些更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骄傲。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味地否认礼教,盲目追求所谓的自由,只能引起社会的混乱。再比方,我们讲人人平等,可是这难道能作为对父母长辈大呼小叫、放肆无礼的借口吗。在去除了对长辈行礼问安之类的繁文缛节之后,我们又岂能连“孝〞也一并舍弃。放眼现代社会,多少人以奇异的装束、中性的打扮为美;一些女孩子自认为任性刁蛮就是可爱、更惹人喜欢,以之为学习的典范、努力的目标,这难道正常吗。而当这个社会在过度解放之后所产生的急躁、轻薄,已经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造成了这个社会的物欲横流、享乐主义横行。
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这个时代了。是时候追求内心的“仁〞了,是时候认识到儒家学说所崇尚的“德〞了。如今,利欲的追求应该让位于道德的追求,而不是再让拜金主义占据时代的主流。道德的追求是人最崇高的追求,它揭示了人真正的生存意义。在追求道德的过程中,人们找到生活的方向、实践生命的意义、使生命得到充实,犹如阳光遍洒大地,没有一丝的阴影——“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因此而使心灵平静、灵魂坦荡,一如对上帝的信仰使基督徒获得了心灵的皈依和灵魂的救赎。追求道德,让人获得心灵的满足,让人学会牺牲、懂得责任,让人活得充实坦荡、活得无悔。对道德的追求应该成为一种信仰,即使辛苦也应坚持。
在当今时代再度反思孔子关于仁与礼的学说,在如今这个缺乏道德感的时代更显出其重要。而作为教师的我们,或许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唤起学生关于道德感的思考与践行。
【篇二】
第一次认真阅读论语,还是在9年之前百家讲坛最火的时候,从于丹老师的口中,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里面包含着的智慧。今年寒假,根据学校的安排,再次重读论语,又有了不一样的感悟和触动。
正如论语中所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怠〞这向我们指出了学习的方法,学习就是边学、边思考,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穿,化为己有,并应用到工作中。
这本厚重的图书之中,包含了太多内涵,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字一言都细细的诠释着中国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朴素的言语中处处蕴含着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论语教育我们用一种简朴、温和的角度看待问题。书中讲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用“忠恕〞二字教会我们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让我们用宽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和谐相处,到达“仁者不忧〞的最高境界。
孔子教导世人用“君子〞作为自己的人格标准,正所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内心,以个人内心的强大去化解生命中诸多疑虑。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这部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后人推崇为经典的著作,从太多方面给予世人以启迪,让我们在纷乱的思绪中找回自己内心真正的力量和渴望已久的平静。
还记得上师范的时候,学校教学楼命名为“弘毅楼〞,当时老师是这样向我们解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再一次阅读论语,从中让我感受到了男子汉的担当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寻找到了更多的正能量。
【篇三】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那么等。在我们中学的语文学习中,都存在对论语的学习。在高中时甚至有一本单独的书让我们学习论语。由此可见,尽管论语历经了如此长的岁月,但却依然被世人所借鉴与推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论语进行了剖析,把论语的内涵与现时代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论语新解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一。论语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此书写于1963年,作者钱穆曾被评价为在史学领域高举现代新儒学旗帜,维护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钱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许多都是关于论语的解读,更表达了他对论语的独特见解。
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卷,一字一言都细细的诠释着中国流传千年的儒家哲学。朴素的言语中处处蕴含着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在我对这本书的理解中,“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怠〞,学习就是边学习、边思考,要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穿,化为己有,联系生活,并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所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提醒自己不断地思考,学习学的就是一种兴趣,为满足自己而感到满足。。“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根据钱穆先生的解释,弟子在家那么讲孝道,出门那么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这更适合运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状况下的学习,我们都注重书本上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道德仁爱修养的提高。因此,多看书是永远适用于现在的我们的。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钱穆先生解释为——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担忧呀。孔子担忧他以及他的学生做不到这些,不仅仅是在当时,现在我们也存在着这些问题,历史传统文化正在流失,人们的道德水平也跟着时代开展而被消磨。新闻报道的那些老人该不该扶,外国景点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一句话。培养坚强的意志,树
立远大的目标,并要以坚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奋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奋斗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现在的我们不需要说一定要为国家做出多大奉献,我们需要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继承和弘扬中华名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这都说明我们要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