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填谷”山的延伸——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_丁天齐.pdf
下载文档

ID:196035

大小:5.38MB

页数:1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延伸 重庆 协同 创新 融合 中心 丁天齐
88填谷山地顺势营造valley fillingmountainous regionconstruction follows the terrain关键词:Keywords:建筑鸟瞰 PrismImageAT 作品AT work89摘要:融合创新中心是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首开项目之一,承担开区发办公会议、行政商务、旅居及商业配套等功能。项目所处山地复杂多变,因此设计从断面入手梳理空间形态特征,将建筑顺势沿山谷进行规划,通过“填谷”将建筑作为山的延伸,继而营造特有的山地体验场所,打造出新的“山谷”建筑。Abstract:Joint Innovation Center is one of the first projects of Chongqing Liang-jiang Coordinative Zone,which under-takes the functions of office meeting,administrative business,living and com-mercial supporting in the development zone.The mountainous area is complex and changeable,so in terms of design strategy,we start from the cross section to sort out the spat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plan the buildings along the valley,and take the buildings as the extension of the mountain by valley fill-ing,and then create a unique mountain experience site,so as to create a new valley building.“填谷”山的延伸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Valley filling extension of the mountain:Joint Innovation Center中图分类号:TU247.4 文献标识码:A丁天齐 Ding Tianqi1 山地与建筑山地是一种具有特殊场所感的环境,山势、自然肌理等极大影响了建筑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空间。应对不同的山地特征,建筑也呈现出丰富多姿的形态和空间,如顺着等高线布局可以获得开阔连续的视野,骑等高线布局可以使空间和视野的变化更丰富。在路易斯康设计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中,结合山地高差的平台处理,将大海引入中央广场,营造了神秘又神圣的体验;在墨西哥Miguel Angel Aragons酒店中,通过多平台的水景与大海建立联系,营造了旷然出世的场所感。在两江融合中心项目中,如何将山地的场所能量赋予建筑空间,是设计思考的核心。2 项目概况融合中心是两江协同创新区首开项目之一,承担开区发办公会议、行政商务、旅居及商业配套等功能。其中包括科创办公及服务中心1.2万m2、精品酒店1万m2、商业服务配套功能1 000m2及车库5 000m2。业主希望这个项目能体现重庆特色和独特性,成为代表两江开发区的门户形象。基于此,我们从山地断面入手梳理空间形态特征,沿山谷顺势进行规划布局,通过“填谷”将建筑作为山的延伸,营造特有的场所体验。经过两年时间,项目从方案、扩初、立面控制深化以及施工配合,都设团队全过程参与把控,并协同建筑、结构、机电、幕墙、景观、照明等团队一体化设计,最终使得项目顺利呈现。3 设计策略“填谷”山的延伸基地位于智汇湖沿岸,两侧被山体拥护形成天然谷地。整体山势从场地西北向东南逐级跌落,形成了“山谷坡水”的空间景观结构。设计顺应山谷走势布局建筑,通过“填谷”重塑山谷空间。(1)场地梳理通过分析智汇湖蓄水位和洪水位置,确定建筑室外地坪高程。山谷呈现内窄外宽的喇叭口形态,面向湖面逐级跌落,靠山谷内侧场地坡度陡,可建设范围较小;靠湖一侧场地地势开阔,但大部分原始高程低于洪水位。综合以上问题,需要合理调整场地,同时兼顾土方平衡。(2)“填谷”分台在山谷内侧,利用车库和部分填方形成较高的台地,扩大建设用地,也获得了更好的景观视野。在外侧沿湖场地低洼处,引入湖水作为水景,以此减少填方,营造良好的景观环境。(3)“填谷”建筑围合通过建筑重塑“山谷水坡”的景观空间结构。办公和酒店体量的布置顺应山地走势,强化山谷的围合感。靠内侧布置酒店,通过水景和山景营造自然氛围;靠外侧沿路设置办公部分,沿湖布置商业功能,成为场地的活力锚点。(4)激活“山谷”空间通过扭转变形办公体量,顺山势面向湖景形成发散状结构,多层次的屋顶花园极大丰富了空间层次,也为酒店客房提供了更自由的景观视野。(5)“山谷围合”营造遁隐感酒店公区面向湖景布置,大堂位于顶层,营造景观纵深感。公区北侧围合出私享山谷,与城市环境隔离,氛围静谧。酒店入口通过架空廊桥和山谷进行空间转换,从喧嚣到静谧,营造出难忘的酒店到达体验。根据不同的山地特征,保留山势变化陡峭的位置,通过建筑围合和填谷营造酒店入口空间;在中部舒缓的坡地,结合覆土车库,以填台形成内部围合空间,成为酒店和办公共享的山谷花园;对于洼地,则通过蓄水营造湖水景观,以此形成层次丰富、空间变化多样的“山谷”空间形态。4 城市中的“山谷”酒店基地比邻繁华的城市道路,如何利用山谷的自然环境,在喧嚣的城市中打造稀缺的山野度假感,是酒店空间营造的核心。设计利用竖向空间的变化,沿着山谷山势逐级跌落布置功能,使体量低于城市道路,避开外部环境的干扰。酒店入口区、公区、客房区逐渐向山谷湖景展开,营造跌落的山地体验。(1)入口遁隐避市在基地入口与酒店入口之间设计了一段曲径通幽的路径,逐渐过滤城市的喧闹,在低于城市道路4m多的位置设置入口广场,并通过植物的围合,营造出安静、私密的酒店前场环境。在落客区,我们设计了一个C形廊桥架空进入酒店,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山谷原貌,也让人在行进中可以充分体验别有洞天之感,悄然置身于山野世界。(2)公区错落的水平挑板酒店公区部分的设计难点,一是功能比较复杂,二是景观视野的要求高,三是建筑与山地的结合要巧妙。通过水平切分形成三个横向体量,错落穿插于山地形态中。大堂层平接入口,并占据建筑最高位置,面向湖景给人震撼的第一印象;大堂公区面向湖景平行展开,获得最大化的景观面;向下一层是餐厅及厨房,餐饮比地面高一层,营造宜人的就餐休闲环境;最底层为BOH及机房,体量局部嵌入山地。客房比公区入口低一层,自然形成了露台空间,使得公区与室内酒吧功能联动。(3)客房区亲水的旅居体验客房区氛围的营造是设计的核心,为了让人在隐入山林的同时又可饱览开阔的湖景,我们压低了建筑的高度,沿着山势跌落线性展开体量,创造了良好的近地环境,面向湖景打开的姿态以及跌水近景的设计,形成了层次丰富的景观视野。5 办公服务中心山谷中的溪石办公部分主要包括公共服务组团、办公组团丁天齐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设计二部副总监。DOI:10.19953/j.at.2022.11.00790以及地下车库。设计借助车库“填台”以及办公体量围合,有效解决场地高差,错动的体量也丰富了空间层次。办公部分发散状的屋顶花园退台及内部庭院,丰富了“绿谷”的空间层次,与湖景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通过填充山谷与车库顶部覆土,使车库消隐于环境中,也形成了一个屋顶花园空间,成为办公区内的共享山谷。借助山势分别独立设置入口,公共服务组团入口位于首层,与车库平接,办公入口则位于上一层。6 一体化建造实践面对当代山地建筑营造,我们以现代幕墙技术的高度工业化与精细化施工,实现了更强的建筑可塑性和更高的建造可控性。(1)C形廊桥结构、造型、空间的一体化作为深化酒店入口体验最重要的环节,这个长达25m的架空廊桥成为设计的难点。通过比选钢结构、拉索等方法,最终采用了弧形混凝土梁的方案,一方面考虑混凝土结构更适合山地施工环境,另一方面也考虑混凝土质地与山野环境更匹配。通过与结构师协同研究,我们利用造型墙体高度作为弧形梁的结构高度,同时考虑走廊空间需要景观视野,在梁腹部局部开洞,实现了25m跨度的横条洞口,展开一幅连续的山野画卷。廊桥本身也成为结构、造型、空间高度融合的整体。细节上,雨篷及栏杆采用幕墙手法,与厚重的混凝土结构形成对比;雨篷底面采用仿木色金属板,檐口的型材特意收口,玻璃栏板喷涂渐变彩釉,遮挡土建结构,赋予一种轻盈感。(2)入口主立面仿石混凝土挂板墙面系统酒店主立面墙体兼顾了造型、灯光与机电的一体化设计,墙体空腔中内藏排烟及油烟管道,从背侧屋顶面设百叶通风,保证了屋面的整洁。立面采用白灰色仿石混凝土挂板,竖向错缝的肌理设计富有韵律变化。灯光设计上,通过前后错位暗藏灯带,强化了竖向肌理。(3)酒店幕墙系统酒店公区叠落交错、出挑深远的厚板与大面积玻璃幕墙形成强烈对比,使得整个建筑在朴拙的同时又极富灵动之感。层间采用白灰色仿石混凝土板,板块采用密拼开缝处理,强调了整体性和体量感。竖隐横明的玻璃幕墙,顶部为开启扇(平开),下部为通高玻璃,实现简洁的立面效果。(4)办公幕墙系统办公部分立面借鉴山谷水涧和“溪石”意象,采用玻璃与石材的结合来表达水石相间的趣味性。考虑重庆的地方气候,石材选择了相对廉价而比较明亮的白麻,表面处理为相对粗糙的荔枝面,采用密拼方式强调竖向的条状感,整体性也更强。玻璃幕墙主要强化横向线条感,在层间设计凹槽线条将其分成四段,也具有更大容错度。底部收口采用镂空设计,端部局部飞出,尽显玻璃幕墙的轻盈感与张力感。7 结语项目从方案到落地历经两年多时间,在这个建筑与山地磨合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山地的强大赋能,有惊喜也有挑战。从山地出发植入建筑,并通过设计进行重塑,激发场地潜在的空间和能量,从而真正实现空间的升华。图片来源PrismImage 拍摄PrismImage 拍摄都设营造提供都设营造提供1,681113,151925,9,1014,20,2112车库5 000m2办公 1.2 万 m2办公 1.2 万 m2酒店 1 万 m2酒店 1 万 m2酒店公区后勤商业 1 000m2商业 1 000m2山谷填方办公酒店客房酒店客房酒店公区视野景观视野商业商业车库水景水岸线 206洪水位 207.6酒店公区后勤91项目信息项目名称: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业主: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地点:重庆市两江协同创新区建筑设计: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凌克戈设计团队:丁天齐、雍有龙、孔君涛、谢欣准、杨旺辉等合作设计: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30 991.47m2设计时间:2019.01建成时间:2021.12摄影:PrismImage392首层平面围绕内湖展开布置,车库通过填台融入地形,办公服务中心体量面向湖面发散,与湖景形成互动;酒店客房线性延伸,与叠水景观及湖景形成良好的空间氛围。在二层平面,酒店公区围合山谷形成私密空间,并布置餐饮等功能;办公入口设置在二层,方便独立使用,办公体量朝向内湖发散,成为露天休闲场所。车库顶部形成内院空间,联系办公与酒店,塑造内享空间。The first floor is arranged around the inner lake,the garage is integrated into the terrain by filling the plaorm,and the volume of the office service center is distributed towards the lake,forming an interaction with the lake view;the linear extension of the hotel rooms and the overlapping water landscape and lake view form a go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