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重构智能传媒教育转型下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docx
下载文档

ID:1958385

大小:21.91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年重构 智能 传媒 教育 转型 人文 素养 价值
重构智能传媒教育转型下的人文素养教育价值 秦瑜明 今天,卓越人才培养、“质量革命〞全覆盖、“四新〞学科构建的提出就是教育改革落地的新举措。 我们相信:新文科建设将迎来新的辉煌; 我们期待:新文科建设为新闻传播学科变革注入新的动能。 借由大数据、虚拟现实、5G、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科技突飞猛进式的研发应用,高速移动互联网造就了群众传播的新图景,传媒业步入大变革、大转型、大融合时代,而传媒教育也面临着多重机遇与挑战。2023年4月30日,教育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方案2.0,大力建设含“新文科〞在内的“四新〞学科,新闻传播学成为“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局部,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强调“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深挖“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 彰显人文教育之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价值,首先要明确人文教育的内涵定位。易经中“人文〞便寓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修养教化之意,从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教学目标,到孔孟的“四书五经〞及“六艺〞之教学内容,到朱熹“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之教学理想,再到近代蔡元培“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之教育理念,比起技法教授,我国的人文教育更多地被视为“教育之本〞,其内涵一脉相承,强调以养成健全人格为宗旨,以规训人伦道德为中心,以实现修齐治平为理想。在西方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样备受重视。从古希腊所倡导的培养“自由人〞,到文艺复兴提出的“思想开明〞“自由和谐〞,虽然中西方人文精神内涵不同,但都暗含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教育理想,并通过多元化、综合性的教学课程设置进行实践。 纵观中西方人文教育的演变历程,社会历史差异造就差异化的人文精神。但不管是传统儒家强调的“修为〞,抑或西方教育倡导的“自在〞,在对人文教育的价值认定中,中西根本一致,即“以人为本〞,通过陶冶情操和训练心智,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和理性思维,强调专业知识外的博闻强识,丰富人文素养,实质是人格开展,核心是人文精神。就新闻传播人才来说,在术业专攻的同时,更要以伦理信念把握专业走向,实现人文素养的自觉内化,打好人文素养加专业技能的“组合拳〞,最终达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时代目标。 相较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立竿见影〞,“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文培育那么是“意蕴深长〞的。有学者认为其包含三个价值维度:提升统摄知识之“智识〞,培养创新能力之“美识〞,构筑自我存在之“意识〞。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虽然能够通过繁复的训练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法操作,却未必能够习得“智慧〞,即知识间的、知识与环境间的、知识与人等元素间的嵌套、勾连和整合,获得“格物〞后的“致知〞。尤其是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知识向常态化、碎片化、快餐化转变,工具理性过度膨胀导致人的异化,人的精神情感遭到漠视。本质上,所有悲剧都是始于性格悲剧的教育悲剧。高等教育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跳出知识单纯灌输的陷阱,培养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联姻,用人文素养统摄知识体系和思维结构,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构建新型思维模式,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凡此种种,人文素养对于高等教育具有多维价值,意在指引学生在追问人的存在意义、价值和尊严中到达理性与感性、本我与自我的平衡,形成正确认知、理性精神、良好品行和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最终统一。尤其是当下,正在到来的高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正在通过改变传媒生态来重塑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和方式,媒介形态从融合走向智能,媒介关系从有限走向无限,媒介伦理从清晰走向模糊,面对传媒业界的大变革、大转型、大融合,传媒教育急需革新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以作为对此趋势的回应。如何应对日新月异且纷繁杂芜的传媒新形态、新关系、新伦理,相较于“术〞的传授,“道〞的教导更应被放置于首位。这就要求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遵循人性在学理建构上的根基性,以重塑人文价值为引领,注重人文精神的再造。 虽然当下中国已普遍吸收以科学性、实用性为特征的西式科学主义学校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解题能力和操作技艺,但人文精神的培育并非西式人文教育的中式移植,而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厚植人文素养,继承修齐治平的文化传统,以适应民族和时代的需求,实现“中体西用〞,增强文化自信,彰显中国智慧。台湾传媒教育开路人郑贞铭教授认为,仁爱与兼爱互补的爱人观、兼济天下的责任观、无止学境的问道观、悲天悯人的待人观、君子不唯器的学养观等元素虽非中华传统文化所独有,但着实塑养了数千年的中国人集体性格与社会文化心理,是中华文明数千年不间断通达至今的重要因素。②然而,由于当代文化的时代断裂、与西方现代文明的空间隔离,修齐治平的传统人文教育正面临着颇具挑战的现代性困境: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之间、民族传统人文教育与西方现代人文教育之间的双重冲突。从中国传媒大学的人文素养提升方案以及已有实践入手,探求智能传媒教育范式下实现以“弘道崇德、经世致用〞为培养核心的新时代卓越传媒人才的现实路径,或许能给智能媒体环境下人文素养提升如何跨越困境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思路。 传媒专业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生多具备一定文史哲根底而缺乏自然科学根底和技能,常出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自为政、无视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根底知识匮乏掣肘自身开展的情况。尤其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媒学科已跳出“狭窄于专业〞的陷阱而与信息科学、生物学等紧密结合,无动于衷、墨守成规的传媒人必将迅速被边缘化;以文史哲应试考试为人文素养积累之源,造成人文精神不深入,很难实现人文教育的自觉内化。中国传媒大学顺应时代需要和智能媒体开展,利用与专业教育同为高等教育一局部的通识课程,以及与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脑科学、网络信息平安等“新工科〞和“新理科〞连接,交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社会学科课程,推动传媒学科专业从纯文科和艺术学习走向文工交叉、艺工兼修,文艺工打通,进而走多学科融合的新文科、新工科和新艺科的开展道路。③如果说西式科学主义学校教学模式与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完全融合的理念并不能立即实现,那么重构现代书院以复兴人文教育,可以视为传媒教育革新的新思路。任何人文教育都根植于一定历史传统性的、民族性的文化环境,传统意义上的书院形式及其人文教育便是这种历史传统性和民族性的集中体現。④结合当代学生已有传统文化认知根底,以阳明书院为抓手,弥合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疏离,搭建起现代书院教育开放包容、多元融合的人文符号空间,文化符号之间传承吸收、裂变创新,满足基于人性的生命需求。 人文素养的培育不啻是单向的输入和熏陶,更是在双向实践中到达人本、人格、人文的精神内化。传媒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显性表现形式,其中的艺术创作环节不但是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切身感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更被视作创作者人文精神的输出。本着多维度提升人文素养、丰富人文教育实践的初心,中国传媒大学组织专业学生深度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根据自身感悟创作完成了北京公交文化地图北京地铁文化地图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等多个短视频集,受到北京卫视、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等各大媒体的关注。传媒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鼓励以多种艺术创作为动力,在生活实践和艺术创作中丰富人文素养,再将作品注入人文关心,彰显人文精神,最终完成人文素养从输入到输出的循环过程,使人文精神真正内化于心,融为一体。 今天,以高速移动互联网和智能媒体的兴起为标志,“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进入了“智能范式〞新阶段。智媒时代,更应以人文精神为本,警惕技术奴役,塑造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科技创新流淌着人文血液的社会生态。结束人文教育的“鸡肋〞境地,构建智能传媒教育范式,实践人文精神和现实需求共同引领下的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教育理念,不仅有益于人文教育本体创新、彰显文化自信,更是“新文科〞建设中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才,培养党和国家所需要的能够应对未来媒体挑战、驰骋于国际舞台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迫切需要。 注释: ①苏宏元,黃晓曦.“新工科〞背景下人文教育的价值、困境与重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②刘俊.文化·传媒·青年:台湾传媒教育开路人郑贞铭的教育观[J].现代传播,2023(6). ③廖祥忠.未来传媒:我们的思考与教育的责任[J].现代传播,2023(3). ④尹建锋,吴叶林.重构传统文化的符号空间:书院人文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与突围路径[J].高教探索,2023(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