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生态
含混
书写
生态含混与含混的生态书写
[摘 要]生态含混指的是人类与环境复杂、矛盾的相互作用的含混和难以确定,也指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待自然的态度、行为与结果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世界各国文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很多都表达了这种生态含混,而东亚文学的生态书写更以生态含混为主要特征之一。生态含混这一现象的揭示,对于生态批评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生态思想或反生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生态批评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
[关键词]生态含混;生态系统;东亚文学
[中图分类号]I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22)04-0112-17
[作者简介]卡伦·劳拉·索恩伯(Karen Laura Thornber,中文名“唐丽园〞)是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近些年致力于东亚文学生态书写的比较研究。
[译者简介]唐梅花(1981—),女,福建福清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生态批评和美国生态文学研究。(福建厦门 361005)
Title: Ecoambiguity and Ambiguous Ecowriting
Author: Karen Laura Thornber
Abstract: Ecoambiguity not only refers to the ambigu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complex, contradictory interac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environments, but also means the ambivalence and confusion in information,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consequences. Environmental ambiguity is a hallmark of writ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kind and the nature world, especially in East Asia. The reveal of ecoambigu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cocriticism, because it can help to understand and judge the ecological or anti-ecological thoughts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can assist it to avoid being oversimplified and one-sided.
Key words: Ecoambiguity; ecosystem; East Asian literatures
一、引言
“我们心里想着是为了自然砍伐树木。〞升仙峡旅游协会会长铃木武彦于2022年8月如此宣称。作为日本秩父多摩甲斐国立公园的一局部,升仙峡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日本“最美的峡谷〞。在1950年公园建立时,经年的森林砍伐使得旅游者与宏伟的岩层间很少遮挡,这也是峡谷最为著名的地方。但到了21世纪之交,旅游者却因为现在的树林挡住了很多风景而沮丧。公园的管理者让峡谷里的植物自由生长,这并没有威胁到它的生态系统——那里几乎没有外来入侵树种。不过,当时日本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地方依赖于一个稳定的旅客流,这些人想看峭壁,而不是树林,有些人甚至宣称树木损害了山谷的美丽。因此,铃木建议砍伐“树木〞(自然的局部)以使人们对“自然〞(峡谷)有个更好的视角。尽管有铃木的呼吁,大多数树木依然挺立,而且事实上公园的宣传材料也对它们着力渲染。升仙峡旅游协会的网站以长在雄伟的峭壁内外、色彩斑斓的树木图像为特色;在有些照片中,树木其实已经遮蔽了峭壁。靠近网页顶部有一条标语,把升仙峡誉为日本最美的峡谷,充满了(许多)自然的神奇。①
这一事件解释了我所谓的“生态含混〞,即人类与有着重要非人类存在的环境间复杂、矛盾的相互作用。②虽然许多公园在建立时,至少局部是出于防止人类滥用、保护生态系统的目的,最终却都依赖于人类的足迹而存在;那些无法吸引游客的地区面临着被开发的危险。③同样的,破坏生态系统其中一局部的呼吁常常源自于保护另一局部的愿望,例如,鹿的数量需要经常被剔除以使植被恢复。④但人类与升仙峡之间关系的含混尤其需要注意。最初砍伐树木的要求并非源于保护,相反的是,为了看到另一局部景观;旅游者希望把树木移开,不是为了保护峭壁,而是因为那样他们可以取景。他们的要求不太受到重视,树木依然是峡谷魅力的一局部,尤其在秋天,树叶是升仙峡的一大亮点。
日本的很多地方并没有如此幸运。作为区域生态意识提高的结果,东亚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明显改善,但有些却越来越严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东亚和世界上很多其他地方并无二致。极少地方推崇生态破坏,用以代替“绿化〞环境的口头承诺,但很多地方所提倡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却促使了灾难的来临。现在,实践与高调的环境保护间的背离几乎随处可见,这种背离是如此根深蒂固,因此也被视为理所当然的。
很多专家认同这种看法:生态系统一直发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行为与非人类进程模糊不清的结合所引发的,这些变化使世界生态系统变得不可持续。除非这些矢量被重新引导,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是不可防止的。⑤从最乐观的方面看,我们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也只是工具性的,不管我们是提倡对生态系统进行单纯保护还是肆意掠夺。正如朱莉娅·艾尔兰(Julia Ireland)所说:
这种工具性利用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正在造成最糟糕的环境退化的形式,比方露天采矿中,甚至还隐藏在致力于可持续开展的言辞背后。自然表现出来的方式说明它已受制于人类的活动,不管人类是彻底消灭它,还是不得不去管理它。因此,如果人类已经首先把树视为一种资源,而不是迪拉德(Dillard)所说的“里面有光的树〞,①那么,可持续的砍伐实践虽然可以让森林活着,人类却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他们思维方式的深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