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清明上河图
全景
视角
清明
上河图
杨晓红
文艺观察892022 年第 6 期“全景视角”下的 清明上河图杨晓红(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广西 北海 536000)清明上河图 有三本,有张择端本、仇英本、清院本,本文只研究张择端本的清明上河图。近些年来美术界中对张择端本的清明上河图 研究很多,绝大多数都是从构图、文化精神、艺术特色、时代背景等角度出发研究,以“全景视角”、俯瞰式的构图方式和从 清明上河图 的空间转换原理等方面研究的甚少,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不系统,更多的只是在某些书本或文章的某些地方提及。一、清明上河图 的概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全长 528.7 厘米,宽24.8 厘米,绢本设色,描绘了北宋清明时节的都市街景生活,作品以卷轴的打开方式呈现,打开画卷其屋舍、树木、人物、车马、街道、汴河、船舶都以俯视的视角展现,犹如从高空中阅览汴梁一般,镜头由郊外的农村向城市的海港仓库码头区和内城的市井百态延展,镜头由近至远或由远及近,前后交错循环往复,视点与视点之间衔接巧妙、灵活多变可从四面窥之,各个形象遥相呼应、动静相宜、疏密有致,展现了喧闹繁华的具有生命精神的汴京胜景。二、高超的空间转换手法传统中国画与传统西方绘画的文化理念、表现手法都有很大区别,传统中国画对透视没有明确的定位,而采取的是多个视点的融合,形成了节奏化的空间观和宇宙观,正所谓“目所绸缪”;视点来回往复,画面中的自然规律和绘画规律周而复始,无边无际,在有限中见无限,在无限中找有限,所谓“目既往还”,如诗中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中国人对诗对画的追求。【摘要】用酷狗搜索全景二字出现全景相机、全景影像、全景拍摄等内容,都是独具科技感和现代化的高新技术词汇,这样的影像资料都是用一个视点拍摄全景或者移动视点拍摄全景与北宋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的构图方式和视点的移动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采用了视点与视点之间的空间转换规律,但是这样的构思横跨了几个时空。本文从中国画的角度论述以“全景视角”为导引从航拍的俯瞰视角观察研究中国传统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的空间转换手法和跨时空的设计构思及浓厚的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用全景视角的观察方式细细品味北宋的巨幅绘画的制作。【关键词】全景视角;航拍;俯瞰;空间转换;生命精神【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6-0089-03这种多个视点的融合就是中国画中独特的透视关系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一词在最开始没有这样的定位是德国人在中国风景画 中提出来的,在创作之初只是选择合适的位置和视角移步换景,山形步步移,山形步步看,融合多个视点,犹如把不同场景的照片拼凑成一张完整的动态画一般,赋予了画面的叙事性和交互式的视觉体验。说到这点会不自觉地让人产生疑问,虽说是结合山形步步移、山形步步看的构图原理和节奏化的空间观及宇宙观,那么,如此巨大的长幅巨作具体是通过什么样的观察方式把这些和谐地安置在画面上的,这就有了下面的答案。清明上河图 的创作方法和观察方式运用了俯视的视角观察同时结合散点透视的空间变化规律和视觉转化规律创作而成,把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建筑群体、人群、船舶、街道等视觉元素规律地和谐地摆放在长卷上赋予了清明上河图真实感和趣味性,历史感文化感充实的艺术创作给清明上河图 注入了满满的生命精神,这些富有生命特征的视觉元素被俯瞰视角的空间转换手法紧紧包裹着维持着各个物象的和谐发展。(一)俯瞰视角的动态延展中国人对“俯”字有特殊的定位,一般和“仰”字一起运用,把“俯仰”和宇宙观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俯仰观照,素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的诗句,俯视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楚宋玉的高唐赋 中,意为从高处往下看,俯瞰也DOI:10.20024/42-1911/i.2022.06.02990今古文创有俯视之意,有王羲之的“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元稹松鹤 诗中提到“俯瞰九江水,旁瞻万里壑”等。用这两个词来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空间意识,选用“俯瞰”一词更为贴切,它的视野更开阔意境更深远和全景视角的观察方式更为接近。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 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现汴京郊外、汴河码头及市区街道场景,打开长卷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农村风光,表现了农村的“静”,后两段表现的是城中的“动”。第一部分描绘了小桥、树木、茅舍、商队等,从这些的视角来看近处的树木以平视为主,有近大远小之变化,但是所表现的物象不是从一个视点出发不存在焦点透视一说,而是通过不同高度的视点俯瞰全景,树木的视点低于茅舍、商队和小桥,可见,从前往后画家的视点有缓慢抬升的趋势,画面将由“静”进入“动”,同时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又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空间结构层次,幽静的郊外出现的几支商队发出的叮当声体现了动静相宜的艺术意境。第二部分主要绘制汴河两岸的风光和交易场所,动势加强,有著名的虹桥,极具北宋特色的船舶、树木、城市建筑及商铺,各类人物车马的汇集,表现了纷繁喧闹的北宋都市街景。从俯瞰视角的视点观察视觉上稍微有一点区别,画家在表现汴河上游时镜头有所抬高俯视的效果更为明显,在表现虹桥时镜头缓慢拉近,场景慢慢缩小,可以看出张择端的观察视点处于不断运动状态,由最初的平视到中段和后段的俯视,由俯瞰视角的加强和镜头的拉近预示画面高潮部分的到来,这种处理方式好比飞机的起飞降落过程。在此段相应的人物、部分树木的视点也高于前段,物象的设置同样有近大远小的变化。随着视点的移动第三部分到了收尾阶段,画家被繁华的城市感动想进一步接近他们,表现完汴河两岸的风光后再次拉近镜头,描绘了内城桥市、商业街、城楼、酒家、高级旅馆、官宦宅院、小商贩、官井等景象,画面更加细节化、具体化,高潮仍在继续,喧闹还未停止,俯瞰视点离物象更近场景更小表现的形象更加具体,近距离真实地观看北宋开封都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百态。这一部分人物的角度选择和第二部分似乎没有太大变化,表现手法仍运用了俯瞰式的空间转换原理,只是观察视点和物象的距离更近了,增强了俯视的角度。最后,作品延展到外城城楼,画意也意犹未尽,俯瞰的视点还在继续,全景的构图还未延展完,虽然张择端在此收笔,但是从画家的设计意图上看俯瞰式的延展方式更多的是首尾呼应,也可能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对清明上河图 三个部分研究分析可知张择端的观察视点是动态的,通过镜头的拉近推远和俯瞰空间的合理转换,表现汴梁街景,突出主次虚实,达到传统中国画至静至深的境界。传统中国画中对于俯瞰视角的运用除了清明上河图 外还有很多作品,大多选择长卷式构图,如千里江山图 富春山居图 等,似乎这样的空间表现手法更能体现长卷式的构图特点和中国人的宇宙精神。(二)俯瞰视角的合理衔接中西绘画的空间表现意识不尽相同,西方绘画用焦点透视总览全局,如果用焦点透视的观察原理和表现方法分析清明上河图 就会存在很多矛盾的地方,比如近小远大的矛盾、一幅作品存在很多不同的视点、俯瞰视点的不断抬高与降低等矛盾因素。作为中国画家张择端则用动态的散点透视的构图原理经营位置和空间,这种空间表现方法是在二维的平面上进行的,不是对三维立体空间的直接复制,没有消失点、没有光影、没有明暗交界线,在物象与物象之间、场景与场景之间、视点与视点之间、每一段与每一段之间衔接的地方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视点总览全局,用相同比例大小的人物贯穿全画,只是某些片段视点与物象的距离有些许差别,使得长卷在展开的过程中非常整体,他的这种视觉空间转换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还原而是画面上的真实物象及画面逻辑空间的真实表现,是哲学上美学上的真实,符合了中国人的空间转换意识。同时,清明上河图中散点透视的运用符合美的审美规律和视觉规律,既有节奏又不失韵律,是诗、是舞蹈、是音乐,让北宋的市井百态自然地、纯粹地、富有生命地展现在观者眼前,所以不论用任何打开方式或者从任何角度观察物象其衔接都是合理的。三、跨时空的设计构思从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看航拍技术已经不再是专业的影视制作、媒体设置及专业人士所用的技术手段了,我国的民用航拍无人机科技也在不断发展并走在了世界前列,越来越多普通的摄影爱好者能够使用高清的无人机设备进行拍摄,特别是现在的自媒体、流媒体的发展也运用了航拍技术制作各种作品,作为艺术创作手段,有更多的青年、中年、老年艺术家不再局限于平视的视角观察,而选用了这种新的角度观察和创作,在全国美展、各个青年美展、绘画团体中都可以看见俯瞰式的全景式的绘画作品,拓宽了艺术的观察方式和表现形式,为中国画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国传统绘画清明上河图 所采用的俯瞰式构图的设计理念与使用现代技术下产生的视觉效果之间横跨了几个时空,这样的设计构思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划时代意义。打开长卷没有镜头的切换而是衔接非常自然一镜到底,没有任何断开式构图的痕迹,也不像簪花仕女图 般用动物形象区分每组人物之间的关系,更不像韩熙载夜宴图 用屏风的断开与连接完成视觉空间转换使作品达到视觉上和逻辑空间上的整体与均衡。清明上河图 在继承中国画长卷的构图原理的同时创新了中国画文艺观察912022 年第 6 期的绘画理念,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以“全景视角”诉说北宋汴梁街景、人们的生活情景和经济的发展,使风俗画融入了长卷式山水画的俯瞰视角观察方式及空间衔接理念,很好地体现了风俗画简洁明了的特点,拥有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所没有的特质,构图设计更加新颖、更加深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绘画境界达到了天人合一。同时还能从这里看到传统中国画长卷式构图的发展轨迹,又能看到风俗画和人物画、山水画在设计构思上的区别,清明上河图 既延续了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其设计构思又与当代高空拍摄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理念碰撞,不得不说这种跨时空的设计构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划时代意义。四、活泼泼的生命精神中国画注重对生命精神的追求,更注重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这里的“活”不是客观世界的“活”,而是作品本身的“活”,画面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的“活”,是对作品生命精神的一种诠释,用南宋朱熹的话来说就是“活泼泼”的,自古以来中国绘画要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以表现生意为基本目标,把画画活,而不是没有一点生气。古有谢赫对中国绘画艺术境界的定位以气韵生动为最佳,今有郑板桥抒写胸中之竹,也有中国哲学中关于生命精神“天地之大德曰生”的重要观点,表现具有生命精神的艺术形象需要以气韵为先,有气韵者才有生意,有生意者才能生机自畅。清明上河图 笔下的市井百态本就是活的,有生命价值的,再加上张择端高超的艺术技巧把画面上的人物性格、建筑特征、树木特点等表现得活灵活现,更加衬托出画面中“活泼泼”的生命价值,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北宋皇帝统治下的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对于安居乐业有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从虹桥险境及汴京城中许多的无业游民中分析出当时北宋社会生活的混乱,但是,从作品本身来说不管表现的是汴京的繁荣景象也好还是描绘的北宋统治下的另外一番景象也好,他们的形象、精神都是活泼泼的,体现了浓浓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张择端没有那么多的隐含意思,只是想好好画一幅画。在中国绘画里,有的艺术家以静和寂衬活,比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倪瓒的绘画作品,像这样的特点的中国画作品还有很多;有的以闹取静,在闹中体现生命精神和艺术价值,或静闹相宜,如韩熙载夜宴图即在闹中起,又在闹中消,不论静与闹都是对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的诠释。清明上河图 富于对生命的塑造,由寂到闹展现了生命精神的真实,以达到画中世界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在清明上河图 中每一个元素不论是建筑、船夫、船舶还是商贩都具有北宋特色和个性化特点,张择端对每一个物象的塑造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从作品的构思到画面的整体布局,由形象的拟定再到每一根线条的起承转合,无不有气和韵的存在,由画面视角的抬高降低推远拉近带动画面情节的起伏变化和动人心弦的虹桥险境,这些安排都使画面“活”了起来,达到了气韵生动的效果,作品的题材虽是对北宋汴梁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是对现实的照搬,进行了大量的艺术处理和艺术加工,符合中国画的绘画规律和绘画观念,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完美复制和表象的直白诉说,而是灵魂的轻歌。本文以全景视角为导引研究的清明上河图 重在研究俯瞰视角和跨时空的空间转换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