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救命
新语
用功
动因
探究
媒体
语料
赵悦悦
122今古文创“救命”的新语用功能及动因探究以新媒体语料为例赵悦悦(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023)一、引言汉语中“救命”一词由“救”和“命”组合而成,是动宾型复合词,即“救”的支配对象是“命”。通过考察了几部不同版本的词典,它们是这样解释“救命”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9:413)对“救命”解释为一个动词,意为“援救有生命危险的人”,例如“救命恩人”;汉语大字典(彩图版)(2018:699)中“救命”解释为“援助、抢救有生命危险的人”,例“救命之恩永世不忘”;当代汉语通用辞典 对“救命”解释为“拯救某人的生命”或是名词意为“常用于表示处于危难之中的人的叫唤”。通过各版词典对“救命”一词的解释,发现词典中对“救命”一词多当作动词看待,此外其还有名词属性,但各词典对“救命”的解释还未涵盖其作为类叹词表达感叹这一语义特征,因此,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及微博中选取部分新媒体例句作为语料,从语用学视角来探讨其被赋予叹词语义的新兴语用功能及形成动因,以期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救命”在一定程度上虽具有叹词用法,但还未完全叹词化。“叹词化是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等实词或相关短语失去组合能力用作次生叹词的机制”“我们把由非叹词转化为叹词的过程成为叹词化。”(刘丹青,2012),刘丹青先生最早对叹词化这一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并详细阐释。刘丹青(2012)指出叹词和非叹词之间的流转机制,提出了叹词化的句法表征,即“在特定场合单独承担叹词的代句功能,而且在功能上失去原有的组合能力和扩展能力。”他以此为标准论述了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叹词化问题,明确了非叹词转化为叹词的判定标准,开启了叹词化研究的重要篇章。【摘要】“救命”一词新兴赋予的叹词含义在日常言语交际中使用次数日益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叹词化倾向。现代汉语中叹词化是一种由非叹词转化为叹词的过程,“救命”的叹词化用法是一种表达效果独特的新兴语言现象。本文在前人对叹词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尝试从语用学视角对“救命”的语用功能及其产生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救命”具有情态功能、反预期功能、缓和语气、言语行为功能等,同时揭示了其产生动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对“救命”一词的认识。【关键词】救命;叹词化;语用功能;动因【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6-0122-03【DOI】10.20024/ki.CN42-1911/I.2023.06.038“救命”的叹词用法是近两年来在当代青年人交际中一种流行的新兴用法,这种新用法的出现同当代人追求新潮的心理因素有关。在日常会话中,交际者会经常运用到叹词,它们对交际双方会话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二、句法分布“救命”一词位置分布比较灵活,在分布上并没有强制性要求。例:(1)救命!家里的东西好多,我要如何才可以弄得整整齐。(2)令尊太帅!太帅了救命!爸爸超帅!(3)这张图片太美了救命。以上几例中“救命”分别位于句首、句中和句尾,除此之外“救命”有时还可单独成句,“救命”大部分分布在感叹句和肯定句中当中,主要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和态度,以上 3 例分别表达说话人对“家里东西之多”“他人爸爸颜值高”“照片的美感”的惊叹。三、语用功能(一)情态功能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现实性状态表现的主观态度。说话者有时候用“救命”表示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可以分为正面情感、负面情感两大类,正面情感包括高兴、感动、惊讶等,负面情感包括惊讶、痛苦、讽刺、失落、生气、无奈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语用中,惊讶这一情态在语境中既可表达说话人的积极情感态度也可表达说话人消极的情感态度。1.正面情感(4)居然被蒙蔽了二十多年!我不能接受这个事文化综合1232023 年第 6 期实!救命QvQ!(5)新京都篇美到爆了!虽然人设完全变了样但还是好美!我不行了救命 2333!(6)救命!好可爱!集满樱他就是个纯情男主从以上的例子中发现,“救命”可以表达说话人对事物的赞美或惊讶等主观积极情感,通常情况下,不同语境下的“救命”,相应地表示不同的情感和态度。例(4)(5)中表达了说话者对所言事物的惊讶,例(6)使用“救命”一词则表达对说话者激动高兴的心理情态,看出发话人对“集满樱”的喜爱之情。2.负面情感(7)肚子好痛啊,救命啊救命(8)救命猛然觉得做综合也真是头大(9)只是不懂为毛保存下来的图那么小救命!以上例句皆体现说话人消极情感。如例句(7)所示说话者使用“救命”极言自己肚子之痛,体现其自身痛苦。由此可见“救命”具有情感表达多样性,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如果仅仅说“救命”,听话者也许对其只存于基本意义的理解,要明确表态,往往需要我们在必要时再追加一些其他话语,使其情感表态功能在言语交际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我们应该将“救命”一词放到动态的具体语境中去考查其表达的含义及感情态度。(二)反预期功能“救命”具有表达说话人“惊讶和意外”的语用意义,有时是说话人对意料之外事情的出现而发出感叹,也即产生了反预期(counter-expectation)。“意外”(mirativity)范畴最先由Delancey(1997:34)作为语言学的一个语法范畴系统提出来,用来表达对于说话者而言新的或是意料之外的突发信息。(谭方方,2021),郑曼娟(2018)认为,如果某一事件或行为的真实情况与说话人的预期一致,那么所表达的信息合预期,如果是对预期的偏离则是反预期。具体例子如下:(10)女:谁送过来这么多青菜?男:我不知道啊!女:救命!你不是一直呆在家里吗?(11)救命我也不知道一觉醒来就这样了,家里一片乱糟糟。通过上述例句,我们发现“救命”使所在语句增加了“按道理说不应该、不可能”的语义,“救命”无一例外地表达了说话人的强烈意外感。例(10)中因为女方具有心理预期,认为男性肯定知道“青菜”是如何而来。男方的回答与女性的心理预期产生了背离,导致女方觉得不可思议。此时,对话没有以男方的回应而自然终结,又抛出后续句对男性进行质问。例(11)也是以第一人称“我”为出发点,说话者主观认为“一觉醒来家里乱糟糟”超出了说话者的预期,不在其意料之中,背离了说话人的正常情形,是说者没有预想到。此时“救命”更多地表达一种含有意外的感叹之情。通过分析,发现以上两例中“救命”表“出乎意料”的核心语义皆是以说话者为主体表达了言者的反预期心理。“救命”在此的使用皆是由于事情超出一般常理、常情或人们的某种预期。(三)缓和语气在交际过程中,许多言语行为都可能威胁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在言语交际中对话双方为了维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选择一定的手段或说话方式去避免冲突,此时,选择合适的词会起到缓和语气的作用,即缓和功能。在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时,说话人都希望取得一定的满足说话人的期待效果,比如提高令人感到不开心事情的可接受性。“救命”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说话者的语气,从而让听话者更容易接受,从而使双方的交际顺利进行。(12)穿上外套以及你的围巾了救命!(13)不要再哭下去了,救命!这时,“救命”后置表示请求、要求、征求意见、交代事情,如果不用“救命”则变成了一般的祈使句、命令句、态度较为强硬,“救命”在这种语境下显然起着缓和语气的作用,这里的“救命”是叹词用法,同“啊、哇塞”等新兴叹词一类。如例(12)说话人通过劝诫和委婉的语气暗示给听话人“如果不穿上外套不行”。“救命”在这里放在句末和叹词“啊”起着类似的缓和效果。(四)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是 20 世纪中期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提出,其认为语言并不仅仅用来“描述”“说明”,还可以用来实施某一种行为即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对于解释言语行为意图具有重要意义。当说话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听话人使用“救命”给予说话人应答反馈,此时“救命”充当言语行为同说话人进行言语互动。语言交际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说话人在表达观点的时候,其他对听话人也会处于一种接收说话信息的状态,说话人通常会根据听话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反应来判断对方是否在听。交际者一方使用“救命”一词对说话人做出回应,以“救命”一词作为互动的标志。1.询问信息(14)怎么办?!一看书就犯困救命!2.劝慰说服(15)以及头发也太长了赶快去剪掉救命!3.责备抱怨(16)现在别再去外面了,救命!4.赞赏夸耀(17)一开始就被木琴萌到了,好治愈的清新感!救命救命!以上各例皆体现“救命”作为言语行为的功能,语例(15)中“救命”的使用目的是发话人希望受话人在行动上有所改变,之所以出现“救命”是说话人通过语言上的斥责受话人“头发太长了”让听话人有所改变,在这里“救124今古文创命”的使用试图寻求听者言语上的回应同时期待对方行为上的变化。言和行的回应都是交互主观性的体现,交际行为正常进行都需有言语或行为上的回应。“救命”更多地是实施一种行为,例(14)涉及说话人的疑问,例(15)表达了说话对听话人的一种命令,例(16)涉及说话人的抱怨和责备,(17)表达说话人对木琴的赞美,都涉及了说话人的意图,都是实施言内行为,这种言内行为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交际者之间的互动性。四、“救命”的产生动因(一)主观化受到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推动“救命”这一新兴叹词用法产生。“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fication)则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监控交际内容以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要表达自己的态度时会引导受话人理解自己的话语内容。“救命”新兴叹词用法与主观化过程是相伴随的,人们由于自我主观情感表达的需求而选择救命作为表达感叹的语言手段。(18)救命,刚拿出手机才发现错过了直播!(哭表情)(源自微博)(19)救命,我真的太喜欢他了,演技台词绝绝子!(源自微博)上例中说话人使用救命完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主观化程度很强。例(18)说话人是在表述自己错过直播的难过,例(19)则是说话人表达对演员的喜爱之情,“救命”在这里都为说话人服务,体现说话人的个人主观认识。(二)经济原则从人们习惯使用语言的经济简便原则来看网络会话,这一原则使得网友在输入会话语料时更倾向于选择数量少却可以表达清楚自己观点态度的词语,“救命”的使用既简便又可以传达使用者积极参与和认可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由于“救命”传统的是做动词,说话者使用“救命”表达感叹会感觉到新颖,其经济且新颖的特点受到年轻人无意识推崇进而频繁使用。(三)语用顺应“救命”的叹词用法同“救命”一词词义在表义演变过程中的顺应性有着密切关联。顺应(adaption,又译为适应),原本是生物进化论的概念。Verschueren(1999)将其引入语言学,首次提出了交际的顺应理论。维索尔伦(2003)认为: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是语言交际者为了达到交际意图,根据交际语境的需要不断调整语言手段的过程。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救命”一词的叹词用法顺应了新兴语言的选择,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态度进行交际的语言手段。(四)网络传播在网络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一些被赋予了新含义的词、短语或是句子经部分受众群体传播,经由网络平台发酵最终被大众所接受从而扩大这些被赋予新内涵的词、短语、句子的使用受众群体。“救命”的叹词用法也由网络推动,在抖音、微博等平台被广泛使用,主要被年轻人用以表达言者内心的感叹和惊讶。五、结语综上所述,以“救命”为例,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微博中选取部分网络新媒体语料,在刘丹青等对叹词化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它在语言交际中起到的新兴语用功能情态功能、反预期功能、缓和语气、言语行为功能,并结合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其在语言交际中的互动性特点,“救命”在实际会话中承担着“互动”的功能。从产生动因看,“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