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变的是思考,不变的是乐观_张程.pdf
下载文档

ID:195446

大小:1.14MB

页数:1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思考 不变 乐观
回望过去的一年,新冠疫情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自2019年12月份开始,这场疫情已经持续了三年。一场与病毒之间持续三年的战斗,可以说是旷日持久了。然而又不得不进行。身处上海可以说过去一年是处在了“震中”。从3月份开始静默管理,居家办公,一直到7月份才重新回到办公室上班。在这期间,各项生活上的困难和工作上的阻碍交叠,“兵荒马乱”的日子对信心的冲击不言而喻。在静默管理之前,谁能想到在这样一个年代,还有“断粮”的危险。当然一切都非常不容易,所有人都在努力。就个人而言,疫情之下的生活让我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产生了一些改变。有个笑话说,“人在饥饿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可一旦吃饱了,就会有无数个烦恼,所以人的很多烦恼都是吃饱了撑的”。这话虽然戏谑的成分很大,但是确实颇有些道理。经历过饥饿的威胁,人就会发现要活下去其实并不难,吃饱饭就行。但是“吃饱饭”又真的不难吗?一个2500万人的城市,保证每个人吃饱饭需要多少物资呢?每人每天一斤米,半斤肉,一斤蔬菜,一天就需要3万多吨的物资。这么庞大的物资,调配、运输、分发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说要“吃饱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人是挨过饿的。我小时候爷爷从来不允许我浪费一点点粮食,一粒米都不行,当我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米变的是思考,不变的是乐观文/张程粒掉在桌子上,如果自己不立马捡起来,他就会用手拈起来吃掉,然后目光严厉的盯着我。因此我小时候吃饭,几乎不会掉一粒米,吃过的饭碗总是像洗过一样干净,不会留下一点食物的残渣。我爷爷之所以见不得别人浪费粮食,是因为他真的挨过饿,那种会饿死人的饿。他见过自己的亲人饿死前想吃一块锅巴而不得的悲哀。这种经历让他视浪费粮食为一种严重的犯罪。在我爷爷去世之前我也恪守着这种严格的不浪费粮食的习惯。但是后来渐渐变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生活日渐富足起来,大家不仅要吃饱而且讲究要吃好,倒掉粮食的情况司空见惯了。像我们“90后”这一代人,很少有人面对过因饥饿带来的死亡威胁,即使是在疫情静默管理的时候,也没有真的饿过一顿。这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但是中国人挨饿的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是不可能再出现。吃饱饭很重要,在今天而言,要吃饱饭就要发展好经济。在今天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的情况下,9亿多人生活在城市里,这一点就更为重要。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同于农村,失业几乎等于吃饭出问题。农村人没有失业的概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是天灾绝收,总不会真的饿肚子。更为重要的是农村生活成本低、负债率低,没有房贷、车贷和信用卡。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而言,失业就严重得多。经过这一次疫情,中国人可能第一次较大范围地感受到了,在城市文明之下失业的可怕,感受到了吃不饱饭的威胁。我个人觉得这也不完全是坏事情,起码它有利于大家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吃饱饭不是理所应当的,成果来之不易,不能瞎折腾;要想吃饱饭,每个人都应该出力来维护能吃饱饭的环境。我相信这种共识正在凝聚。走一些弯路,经历一些挫折,有时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向前看。三年的疫情正在画上句号,面向未来,我依然保持乐观,相信我们仍能在曲折中找到前进的道路。14关注本刊策划特 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