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商业银行
操作
风险
控制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及控制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和类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操作风险的正式定义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的不完备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按照发生的频率和损失大小,巴塞尔委员会将操作风险分为七类:〔1〕内部欺诈。有机构内部人员参与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以及公司的规章制度的行为。〔2〕外部欺诈。第三方的诈骗、盗用资产、违犯法律的行为。〔3〕雇用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由于不履行合同,或者不符合劳动健康、平安法规所引起的赔偿要求。〔4〕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意或无意造成的无法满足某一顾客的特定需求,或者是由于产品的性质、设计问题造成的失误。〔5〕有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灾难性事件或其他事件引起的有形资产的损坏或损失。〔6〕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例如,软件或者硬件错误、问题以及设备老化。〔7〕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例如,交易失败、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失败、交易数据输入错误、不完备的法律文件、未经批准访问客户账户,以及卖方纠纷等。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和分类方法中我们不难发现,操作风险的来源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为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二是非操作性的操作风险。从我国各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目前各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尚不完善,在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管理框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即使局部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有所关注,也还只是停留在操作性的操作风险层面。
二、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关注较晚,真正意义上的标志性事件应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23年3月22日发布的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在这一通知中,银监会明确提出了操作风险概念。但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缺乏,对操作风险尚处于学习认识阶段,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尚未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操作风险事故在我国银行界从来没有间断过。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对操作风险的意识比拟薄弱,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未能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市场、市场开拓的关系银行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重业务开拓,轻队伍建设;重员工使用,轻员工管理,对员工思想动态掌握不够,加之举报机制不健全,使本来可以超前防范的操作风险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商业银行往往把加强风险管理与拓展业务、实现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忽略了对违规违章现象的防范。
〔二〕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方面也存在着不少操作风险在整个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自动预警系统是关键的环节,普遍缺少网络在线监控和风险自动预警系统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大软肋。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刚形成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雏形,还不是真正意义的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相当一局部基层营业机构已沉淀了多年的风险产品,由于没有可供转移的避险工具,不得不被动维持现状,承当相当大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建设缺乏标准性,局部内部控制制度僵化,制度传递不及时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名目繁多,发文管理欠标准。有些业务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缺少性较强的文件;有些业务制度既存在着重复控制,又存在着控制盲点。对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相对滞后,未及时进行调整,表现出业务与控制在时间上的脱节。在新兴业务方面,并没有落实“内控先行〞的原那么。还有一些制度管理部门在制订制度时,比拟注重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制度实施的可行性,使许多制度在基层营业网点难以完全执行,流于形式。
〔四〕商业银行内部的监督检查缺乏系统性,存在检查不到位,处分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有效的防范操作风险近些年,由于银行业金融案件不断发生,银监局和各商业银行内部都加大了对辖属网点的监督管理。因此,各种类型的检查工程比拟多,但并不是每一次检查都能切切实实到达效果。有些检查由于照顾情面,得过且过,检查质量、检查深度不尽人意,对被检查单位没有威慑力,起不到应有的警戒作用;有的检查由于时间紧,人员配备问题,匆忙上阵,检查深度和有效性不强;有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整改不落实。因此,检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各类检查的严肃性不够,处分力度不强,也影响了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事实上,有了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还需要有严格的“执法〞相匹配,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风险防范的作用。
〔五〕商业内部人员流动过大,局部员习自觉性不强,业务技能、知识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按章操作观念淡化,以至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随着业竞争的加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各商业银行内部人员的流动性加剧。因此,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内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新老员工的频繁替换造成违规操作在新员工中不断出现。另外。局部员工素质不高,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取得相关资格和认证,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违章操作,带来操作风险。
三、防范与化解操作风险的具体对策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无论是在风险意识、管理机制、管理手段等多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外银行,这是个无可争议的事实。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局面。
〔一〕商业银行全体干部员工必须更新风险防范理念,增强操作风险的紧迫感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加深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通过、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全员,特别是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深入理解风险和效益的关系,使操作风险意识贯彻整个系统,并具体落实每位员工。
〔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同时,要把握形势,紧贴业务,不断研究新的操作风险控制点,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有效地评估并控制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把各种平安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切实落实责任,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再造业务流程,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以防范的有效范围内商业银行内部各管理部门应该承当起业务流程再造的任务,深入研究本业务范围内的操作流程是否符合风险控制的要求。是否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效率,促进业务开展。操作环节按系统提示进行操作,将使业务处理流程简单化、程序化、标准化、大大降低操作风险。
〔四〕进一步完善检查目的,改良检查方法,严肃检查结果。提高整改落实的效果我们知道,检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查问题,而是通过对业务操作层的辅导,提高银行内部防范风险的能力,促进业务的不断开展。检查要善于抓住重点,对容易导致事故、案件和造成资产损失的薄弱环节、部门和岗位要进行重点监控。在检查过程中。标准应该严格,结果应分轻重,对于马上整改的问题应作为建议提出,提醒被检查部门提高重视,注意这一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不仅要检查出现存在的问题,还要出现问题的环节是否属于一个风险点,并对风险进行区分,分析原因,在检查报告中予以列示。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依赖于对问题的态度和对问题的整改落实度。各项检查不能仅仅停留在揭露问题这一层面,要帮助被检查对象提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制定整改措施,从加强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建议,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网点进行持续关注、持续检查,以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降低风险。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现有信息系统的管理,利用现有条件。完善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网络正逐步强大,应进一步推广和加强行内行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数据查询,及时掌握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了解其中的风险隐患,加快研制、完善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分析手段,让监督部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防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和防范存在诸多弊端,造成金融案件层出不断。通过对银行工作人员操作风险意识的强化教育,完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开发并相应跟进操作风险预警系统,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操作风险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商业银行结课论文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控制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参加wto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为此如何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已经成为不容无视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管理
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经营管理与决策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社会经济环境欠佳以及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道德、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等诸多个方面,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有多种形式。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根底、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开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
〔二〕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率
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局部组成的。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肩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即存贷比率,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平安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鼓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平安、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三〕支付结算中的风险
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日趋剧烈竞争的形势下,为了抓客户、稳存款,无视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为客户提取大额现金大开方便之门,形成了现金支付结算的高风险。存款是贷款的根底,而贷款又是现今我国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存款上不去,贷款就没有了根本的保障。银行为了扩大规模,就采取了虚增存款的方法,最后导致真实的存款没有增加,存贷比率失调,虚假存款引起真实贷款倒逼银行,造成银行风险不断累积。我国商业银行已进入到一个“微利时代〞。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我国企业欠息的情况比拟普遍,应收未收利息金额相当大,国有商业银行有盈利,但实际上是虚盈实亏。
二、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风险是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关键
风险首先是一种机遇。银行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营业风险、环境风险〔政策性风险〕和行为风险等。
-1-
对银行来说,风险不仅仅是损失,银行如能事先降低并且合理躲避风险,就能利用风险这一机遇,保全自身的资本,甚至赚取丰厚的回报。所以风险对银行是灾难还是时机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自身对未来变化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对国内银行来说在过去的经营中,有太多因风险而遭受损失的例子。风险往往变为损失的主要原因,银行缺乏全面正确的风险管理观念和企业风险文化,表现在方案体制下的完全漠视到强化风险管理和责任下的对风险采取过度躲避。
〔二〕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管理意识
商业银行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风险背后是利润的来源,清晰地分析风险就是明确地了解利润产生的本质。银行不要将风险看作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