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马训班
记忆
献给
北大荒
创业者
作品
王峰
美术学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马训班”记忆:献给北大荒创业者的作品 信王 峰 祝 捷 摘 要“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开启了新中国油画人才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先河。其毕业作品展更是体现出新中国油画创作的重要历史价值,至今,其中的部分作品仍对今天的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产生着一定影响。信,即是油画家汪诚一在“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学习期间的结业创作,他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塑造了新中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赴“北大荒”的艰苦创业故事。文章通过对 信 的创作背景、创作缘由、创作历程、时代性表征等分析,研究这一情景感人、影响深远的新中国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关键词信 垦荒 创业 时代“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以下简称“马训班”)是 年在文化部的邀请下,由苏联著名油画家,斯大林文艺奖金获得者,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央美术学院主持教学的油画训练班。在为期两年半的学习过程中学员们刻苦努力,毕业创作期间他们深入到人民生活和新中国建设的实地,亲身体会建设者劳动的热情和艰辛,在劳动中写生,在写生中创作。其中汪诚一的作品 信,以表现新中国第一支北大荒志愿垦荒队拓荒创业为素材,以令人深思的情境、温和的色调,在结业作品展中受到美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影响至今的历史名作。今天,我们深入研究和分析 信 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及审美教育意义,不仅是对新中国经典美术个案研究的补充,更是对当代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信 创作背景 年 月,汪诚一考入“马训班”学习已近一年,按照学习计划开始步入结业创作阶段。这一时期正值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关键阶段,计划规定:五年内,将扩大耕地面积 万亩,到 年达到 万亩。“国家将尽可能地从缩减非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和行政机关的经费等方面,节约资金,适当地增加农业的投资,开垦更多的荒地”。为实现党中央垦荒计划,年 月,团中央向青年团各省市委下发了 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共青团北京市委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开始宣传与动员青年参与边疆建设,月 日,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兼团总支书记杨华及东郊区的张生、门头沟区的庞淑英、南苑区的李连成、李炳恒 位青年作为赴黑龙江垦荒的发起人在团中央向相关领导汇报了决定按照团中央的指示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诉求。月 日,位青年正式向北京团市委递交了赴边疆志愿垦荒的申请书。申请书里体现了他们义无反顾、勇赴荒原为国家垦荒创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的祖先已给我们耕出了 亿多亩的耕地,他们经历了多少艰苦?耗尽了多少心血?我们是毛泽东时代的青年战士,我们不是那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老守着热炕头的人,我们有志气做一名志愿垦荒的先锋队员。亲爱的团组织,请允许我们行动起来吧!”年 月 日,北京日报 中国青年报 第一版全文刊载了 让我们高举起垦荒的旗帜前进!北京 名青年发起组织志愿垦荒队的申请书,申请书见报后几天之内,就有 多人报名,最终根据垦荒队员的具体要求选出 人作为第一批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赴黑龙江萝北县垦荒驻地。月 日,团中央为首批即将远赴黑龙江萝北县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队员举办盛大的欢送大会。自此,他们开始竖立起中国DOI:10.16230/ki.yyxb.2022.04.019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志愿垦荒事业的第一面旗帜,在茫茫荒原上建功立业。二、素材收集与 信 的创作汪诚一在 北京日报 上看到有关北京青年垦荒队赴黑龙江萝北县志愿垦荒的连载报道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青年垦荒队员响应祖国号召,立志报国的英雄事迹让他为之感动,激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他想要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下新中国创业史中这一伟大的事件。汪诚一说:“自从 年共青团中央号召并组织了六十人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这里以后,北京日报上几乎天天都有这方面的报道,人们开始热切关注这块神秘的土地和它第一批主人的种种信息,我和詹建俊都被吸引住了。当时让我震惊的是,他们是第一个敢于揭开北大荒之谜的勇敢者。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艰苦卓绝,不可思议。我们决定要走近他们,去看看那里发生了什么。”年 月,充满激情的青年画家从北京出发,跟随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的足迹,前往黑龙江萝北县北京青年集体农庄驻地收集创作素材。经过 天 夜漫长的火车旅程先到达哈尔滨,又转火车到鹤岗,再乘汽车到萝北县城,最后雇用马车经过 多里地的一路颠簸,终于到达目的地。这里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除了亘古荒原上的遍地荒草就看不到任何生命的迹象。汪诚一这样描述了当时路途中的场景:“虽说已是 月底了,这里的残雪还没有化尽,枯黄的荒草覆盖着大片土地,一匹陷在草甸中的死马有一半还露在水面上,荒原一片寂静,一眼望去一棵树也没有。小兴安岭就在它旁边,但远处地平线上也找不到它的踪影。早就听说这里狼很多,我怀着一种异样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出现”。汪诚一终于到达了北京青年垦荒队驻地 北京庄,在这里见到了报纸上多次被报道的队长杨华,杨华队长为其提供了当时最好的生活条件,以供他们安心画画。依据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提供的相关文献,到 年 月垦荒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已快速达到 余亩。第一年的种植还未收获,居住地点还没有最终确定,仍是困难重重异常艰苦。对于初到荒原的两位青年画家来说,这里的环境不仅异常的陌生,甚至有一丝恐惧。汪诚一在 记忆的碎片 一文中描述了当时写生的状况:“我们打开画箱,开始画一些速写,但是不敢走远了,只在驻地附近转,我们被告知这一带常有狼光顾。垦荒队刚来时,晚上狼群常在帐篷外嗥叫。有一次,十几只狼在帐篷外不肯离开,后来还是开了枪才把它们赶走。为了安全,我们画画总是两个人背靠背,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北大荒独特的地貌风光、余人的不同面孔、队员们辛勤劳动的场面为汪诚一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在与队员们的交流相处之中,渐渐地融入了垦荒队员的大家庭,与他们共同体验着劳动的艰辛与喜悦,看到了新闻报道之外垦荒队员“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十足动力,感受到了他们“顾全大局、敢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垦荒创业精神。如何在充满战斗般激情的垦荒劳作中发现能够触动心灵的画面情节,展现垦荒队员伟大精神境界,是汪诚一在不断收集素材中常常思索的问题。马克西莫夫在创作中多次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不能留于表面,要通过对生活本质的观察,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他指出只注意对劳动场面和各种劳动姿态的观察无法抓住他们内心的情感,不可能打动观展者的内心,“画家深入地观察生活,揭发人物内心思想感情,这就要求画家本身在观察生活时不是无动于衷的”。汪诚一通过注重对垦荒队员生活情节的观察,多角度全面地表现出观察到的一切,他既从劳动场景中寻找创作需要的情节,又在队员的生活中发现细节。大到队员们集体垦荒的劳作场景,小到他们照镜子、洗头、唱歌、拉琴都在速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垦荒队员虽然在劳动和集体生活中可以暂时淡忘和消除对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需求,但是身处祖国边疆的艰苦条件之下,对父母和亲友的思念是每个垦荒队员难以忘却的心理痛楚。书信往来就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纽带,每次邮递员的到来都会成为荒原上最欢乐的时刻,汪诚一这样记录下了当年的情景:“荒原一望无际,垦荒队的驻地就像一座孤岛,邮递员成了队员们心中的期待。他隔几天来一次,有时骑马,有时骑自行车,车不好骑的地方就推着走。我看他晴天也穿着雨衣,那是因为这里天气变化无常,怕邮包被淋湿。”汪诚一在垦荒队员最朴实而简单的生活中,发现了邮递员送信这样一个在平常生活极为常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见,但却在荒原上极不普通的生活场景。垦荒队员们渴望与外界的联系,他们盼望邮递员的到来 与“家人、亲友”的见面。“邮递员一出现,许多人便会立刻拥上去,这是一个特别的时刻,那种渴望和期待的神情总是让我感动和不安,就在一瞬间,我看到了他们真正牵挂的那份情,那份爱。所有的豪言壮语、艰苦困难都被融化在那份牵挂里。是苦涩,是困惑,是思念,是忧伤,是激励还是企盼都将会顷刻揭晓,那每个人深藏着的无法窥知的心结,也只有在这一刻透过不易察觉的身体语言让我怦然心动。”来信饱含着父母的疼爱、亲友的关心,在取信与读信的生活场景之中,同样远离家乡的汪诚一刹那间与他们有了心灵的触动。他围绕与邮递员送信到垦荒基地的场景,画了邮递员取信,垦荒队员等信、读信的百余张速写及油画小稿。年 月初,汪诚一告别了朝夕相处两个月的青年垦荒队员,返回北京。汪诚一信 布面油画 他向马克西莫夫老师汇报了深入生活的收获和初步创作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着手进行 信 的创作。这期间,汪诚一为了更加生动地画出 信 场景中的晚霞气氛,他专程到北京东郊姚家园,用时两个月开启了更进一步的有针对性创作的观察和刻画。汪诚一说:“我来到北京东郊姚家园,在农民家里住下,这回魏传义和于长拱与我一起。我们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模特儿,我专门画傍晚,以便掌握黄昏时色彩的变化,但要在太阳下山前一二十分钟把那被玫瑰色的夕阳渲染过的人物和环境画下来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前后一两个月是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日子。”这一年的秋天,北京青年垦荒队员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他们收获大豆 余万斤、萝卜 余万斤,还大大改善了生活条件,盖起了 间住房和一间可以容纳 余人用餐的大食堂,饲养了 余头牲畜,向国家上交粮食 斤,收入了 元。如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基地的丰收一样,汪诚一在 年 月也迎来他油画学习的丰收时刻。信 的创作在历时近一年时间之后完成,同时参加了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在中央美术学院礼堂举办的结业作品览。“马训班”的创作成果,是新中国油画家首次大规模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展览,“整个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影响也很大”。马克西莫夫高兴地说:“我的学生们的作品都达到了我满意的程度。”参展作品全新的面貌、生动的绘画情节、严谨准确的人物造型、完整的绘画关系,标志着这批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必将写进新中国油画美术发展历史之中。展览开幕式邀请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朱德参加。“朱总司令来参观我们油训班毕业作品展,展厅设在中央美院大礼堂。这天,阳光明媚,我们早早地就在校园里等候,马克西莫夫老师神情兴奋,由江丰同志和吴作人先生陪着,总司令对画展很有兴致,一张张仔细地观看。”朱德肯定了马克西莫夫油画教学工作的成果,极大地称赞了学员们的学习成绩,并和他们进行了热情交流,极大地鼓舞了油画班学员的绘画学习热情和为展现新中国成就而继续创作的积极性。结业作品展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极大关注,人民日报 也发文对展览进行了专门报道。展览期间汪诚一的 信 得到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温暖的色调而被大家所熟知,上海美术出版社为这幅画制作了大开本的精致印刷品,更加扩大了 信 影响力。靳尚谊在我的油画之路 中写道:“整个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在整个展览过程中,詹建俊的起家、侯一民的 青年地下工作者,还有汪诚一的 信,这三幅画是最突出的。”直到进入新世纪之后的今天,信 仍以他真实感人的故事被人们所关注。年 信 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参加各类展出 余次,年 信 被编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科书,教育和鼓励着一代学子不忘艰苦历程,树立为祖国建设而努力学习的奋斗精神。年参加在巴黎国际科教文组织大厅展出的“感知中国 中国当代油画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次以国家名义与国际组织合作的高规格中国油画展览。年 月,时隔 年,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又以“一幅画的展览:六十二年前的来信”为主题,围绕 信 的创作历程,展出了创作草图、创作素材和背景图片、各类文献讲述了新中国之初的青春奋斗故事,引导当代青年树立起刻苦学习,不负人民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信也作为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油画作品,多次被中国现代美术史出版物收录、出版。信 已在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三、信 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性表征今天看来,信 仍然极具感染力。画家以最真挚的情感表现了画面情节,刻画了人物思绪,画面中无论是对客观自然真实的写照还是对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的表现,无不沁入了汪诚一对垦荒队员发自肺腑的热爱与敬意。站在画前,观者的思绪仿佛可以随着画家的创作走进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劳动的艰辛和对亲人的思念。马克西莫夫指出:“在绘画表现中,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