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课”建设:意义、原则与路径_孙宗美.pdf
下载文档

ID:195082

大小:1.09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金课 建设 意义 原则 路径 孙宗美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金课”建设:意义、原则与路径孙宗美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孙宗美,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广州)本文系 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暨华南农业大学 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基于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三位一体 的 金课 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为例”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摘 要:“金课”建设的实质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加快一流本科建设。“金课”建设意见为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行动指南,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针对性决策,也是推动教师自我更新和超越的时代契机。“金课”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科特性,以实现学科能力与素质为课程目标。“金课”建设的三大路径在于:重构思想观念与持续实践有机结合,实现教师发展;重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整学生评教与教师教学考核之间的硬性联结;通过创造性工作明确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关键词:金课;意义;原则;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未来,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接班人,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开启了一场高等教育“质量革命”,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实现“四个回归”。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先后出台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 号,简称“新时代高教 条”)、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 号)、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 号)。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重视本科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淘汰 水课、打造 金课”,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金课”也即一流本科课程,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金课”建设和本科课程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金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厘清“金课”建设的实质并将其基本原则转化为具体实施原则,探索“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必要回应的重要命题。一、“金课”建设意义:行动指南、针对性决策、时代契机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集中探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问题,具有推进、深化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就宏观而言,“金课”建设是以课程促进人才培养,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 教育强国的必要举措。从具体层面上看,“金课”建设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金课”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行动指南“金课”建设是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迫切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深入的必然结果,也为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行动指南。当今全球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课程与专业“金课”建设:意义、原则与路径整阶段,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发掘与提升创造力,创造与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与此同时,中国正加快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体目标开始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人们开始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已经不能停留在传递文化、知识、技能上,要“把学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他们能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远志向,才是当代中国教育特有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价值”。“金课”建设意见的出台,从中观制度和微观机制上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操作指引。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覆盖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和组织管理四个方面。其中“基本原则”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本科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和考试评价都有明确的要求。期望通过“金课”建设和教学实践的落实,实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些内容总体上都指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即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和卓越拔尖人才。(二)“金课”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针对性决策“金课”建设的实质是要提高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促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金课”建设意见的提出本身具有现实针对性,充分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直面问题的勇气。“金课”相对于“水课”而言,“水课”的存在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的主要问题之一。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指出:“课程是中国大学普遍存在的短板、瓶颈、软肋,是一个关键问题,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包括 工程 工程 和双一流 建设高校,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差别只是问题的轻重、问题的呈现方式不同而已。”“水课”之“水”,表现有多方面。比如一些课程(尤其是选修课)开设较随意,缺乏科学认真的研究论证;课程目标对学科关涉的核心素养注意不足,忽视学生能力培养和拓展;课程内容停留在低阶或陈旧的知识层面,重知识轻实践;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缺乏互动性 或是“填鸭”或是“满堂灌”等等。有学者对高校的“水课”做了大致分类,主要包括五种:“低阶课堂、灌输课堂、封闭课堂、重知轻行、重学轻思”。“水课”出现或存在的原因很多,如高校领导对本科教育的聚焦不足,教师对本科教学的精力投入不高、教学观念保守和固化,教师职称评定、业绩考核重科研轻教学以及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缺陷等。只有直面问题,才能提升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教育改革是当今世界之潮,也是中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尽管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 培养人。“金课”建设着眼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核心环节,通过深化与本科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图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因此,这一决策既有现实针对性,也是在高等教育本科领域坚持教育改革、积极践行、尝试中国教育之路的创举。(三)“金课”建设是推动教师自我更新和超越的时代契机“金课”建设是呼唤“创造”的时代强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也为教师的自我更新和超越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教师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构成,是教育价值的创造者,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性因素。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去面对学生、开展工作。只有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金课”的建设目标对教师培养学生创造性以及与此相应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提出七个方面的“金课”建设内容,其中有五个方面都需要由教师来实现,具体包括:“转变观念,理念新起来”,“目标导向,课程优起来”,“提升能力,教师强起来”,“改革方法,课堂活起来”,“科学评价,学生忙起来”。要转变教育观念、落实教育目标、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过程评价,都需要教师自觉、积极地参与。可以说,“金课”的高标准让高校本科课程教学充满了智慧与能力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几乎都是对教师的创造力提出的挑战。尽管“创造”本就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但并非所有作为教育专业课程与专业“金课”建设:意义、原则与路径人员的教师都自觉地或者较为强烈地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金课”建设作为一种政策性外部动力,无疑可以激发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推动教师的自我改变和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说:“金课 是描述性概念,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教学形态和教学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动力、牵引、导向作用。”二、“金课”建设原则: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科特性,注重能力素质“金课”建设既有政策性原则,还有具体实施原则。政策性原则即依据教育部 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当中包括五项“金课”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分类建设、坚持扶强扶持、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和增加挑战度。前两者属于中观建设原则,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参考;后三者属于针对课程本身的微观具体原则,为高校教师和教学研究者提供参考。上述原则作为政策性要求,对各类“金课”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具体实施层面,还需要注意以下原则。(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人的发展和完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同时也被写进了“新时代高教 条”,成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课程是体现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理念的 最后一公里。”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指出,要“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理念,也明确了“金课”建设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将教育教学的重心转向以学生(人)的发展为本位,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主要涉及两方面内涵:其一,人是教育的对象和目标指向,“学生发展”是“人”的发展,是“全面的人”“丰富的人”以及“理想的人”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论述共产主义时所说,是“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换言之,就是要使人走向全面化、完整化和丰富化,让人成为人。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 教育 造成健全的公民。每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 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 教育 的 轴 上,才成为推进国家民族的整个轮子。”其二,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学生主动、健康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掘和培育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成为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质上是回归教育和教学的本位,揭示教育的伟大使命,“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强调这一点并非否定或忽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不可替代,而教师作为教的主体也同样不可替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生命关怀”的教育价值取向。如果能将其落实到“金课”建设,那就是“回归常识”,“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尊重学科特性课程教学属于学科教育的范畴,学科教育必须尊重学科特性。大学的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对应的学科分科进行,不同的课程归属不同学科,其课程教学应该厘清学科归属,尊重学科知识,体现各自所属学科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学科特性是学科的内在规定性特征,是某一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学科特性是由学科研究对象(或内容)、概念与范畴、方法与思想、文化与精神共同体现的独特性质。这些独特性质的差异决定了课程教学不可能千篇一律,必须遵循学科教育的内部规律、尊重其学科特性。不同学科,其课程设计、课堂组织、学业评价、课程标准等必然因学科特性的差异而呈现不同。不同学科体现着独特的人类生命能量,其教育实现必然能发挥不同的育人功能。恰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三)以实现学科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学科能力、素质与学科特性是学科教育的双翼。学科教育既要尊重学科特性,又要对标学科相应的人才能力与素质。人的发展,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落实到学科教育或具体的课程上,应该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学科活动的训练,实现其所对应的学科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科能力与素质是指学生通过某学科的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无论什么学课程与专业“金课”建设:意义、原则与路径科的教学,其终极目的都是让学生具备学科的能力和素养。如前所述,当前大学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也即“水课”的表现之一是:课程目标“知识化”,忽视或弱化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尽管几乎所有的课程教学大纲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