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会计准则
学习心得
体会
新会计准那么学习心得体会
下面是办公室推荐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供您参考:
一、整体印象
读完根本准那么,我有以下三点整体印象:
(一)向国际会计准那么靠拢。准那么共11章,第一章总那么明确根本准那么的法律地位,以及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记帐方法。在该局部,权责发生制位列会计假设之中,显然是受国际会计准那么编报框架的影响(当然原根本准那么也有)。在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中,权责发生制并不在会计假设之列(究竟处于什么地位比拟模糊)。该局部关于“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的观点也是取材于国际会计准那么编报框架。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大局部也与国际会计准那么一致,将“实质重于形式〞明确列为原那么之一,即显然受国际会计准那么影响。第三章资产、第四章负债和第九章会计计量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受国际会计准那么影响较大。比方,将资产定义为资源,资产确实认的可计量标准将“本钱〞可计量和“价值〞可计量列为可选标准,都明显借鉴了国际会计准那么。国际会计准那么是折中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比方前述可计量标准的选择),这是借鉴它的好处。但与fasb等制定的概念框架相比,国家会计准那么的会计理论水平就稍显缺乏,前瞻性相对差一些,这是借鉴它的害处。
(二)根据现代会计环境进行调整。一是原准那么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准那么完全抹去了这种“方案经济时代的遗迹〞,政府成了与其他市场主体平等的“信息使用者〞,排序还靠后。二是结合了会计开展的大趋势,引入了公允价值。
(三)增强根本准那么的“根底性〞,并尝试增强其可操作性。这是新根本准那么留给我最强烈的印象。前者表现为三、四、五、六、七、八关于会计要素的标准,剔除了原准那么对“具体要素工程〞的内容,只描述根本要素本身。第十章对会计计量进行了一般性标准。后者突出表现在准那么制定者尝试对一些概念进行了定义,包括:对资产定义中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拥有〞、“控制〞、“预期带来的经济利益〞等概念的解释;对负债定义中的“现时义务〞的解释;立足会计主体角度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对利得与损失的定义;在费用局部对本钱、费用、支出的区分等。不过,之所以称后者为“尝试〞,在于依我之见,其结果很不成功,留待下面评述。
二、具体章节评述
(一)关于第一章总那么
1.关于持续经营假设。我认为第六条关于会计主体存续状态(持续经营)的假设是不完整的。企业会计准那么标准一切会计活动,根本准那么标准一切具体准那么。除了持续经营会计,还有清算会计、中止经营会计,这些会计也应是会计准那么标准的范畴。所以,我认为根本准那么将会计假设直接限定为“持续经营〞这一种情况是不完整的。该条款应补充这类内容:企业处在非持续经营状态,应变更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前提。相应地,根据该条款,应修改第九章会计计量等章节的内容,增加清算价值等计量属性。将来的具体准那么那么相应应将企业终止经营会计纳入标准。
2.关于会计要素。第十条提出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其中“经济特征〞是模糊的。我个人的观点是会计要素是会计对交易或事项的构成要素的抽象,而非其经济特征的抽象。其中资产是交易或事项中的价值物或权利,而负债或所有者权益那么是义务(企业本身就是股东之间的一项长期交易安排)。
(二)关于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十六条关于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描述存在概念不清的问题。首先,“经济实质“的对应概念是〞“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的对应概念是“法律实质〞,将〞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并列,容易造成混乱(法律形式反映法律实质,会计应该反映法律实质);其次,我个人认为这一条款近似于哲学,而且该条款的主旨已表达在第十二条“如实反映〞的意蕴中(后者实际上也是哲学式的标准,属于难以检验的、形而上的终极理念)。
(三)关于第三章资产
1.关于资产的概念。第二十条的资产定义包含了一些缺陷。首先,定义一般不宜循环定义,但该条款关于“拥有或控制〞的定义是循环定义。“拥有〞可能是指所有权,大家容易理解。对容易引起歧义的是“控制〞概念,准那么制定者却只给出了循环式解说。在关联交易、投资等准那么中会大量使用控制概念,我觉得准那么制定者在根本准那么中,应该给控制一个严肃的定义(我对该概念有过专题研究,相关文章可参看我的个人空间)。其次,拥有或控制不是并列概念,而是包容概念,即控制包括拥有。所以我觉得“拥有〞显得多余。第三,该条款关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说明是不成功的,我觉得更好的方式应该是有反向的、对“未来交易或事项〞的排除。比方,关于购置,我认为其包括订立合同、交换财物等一系列活动;而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另有许多会计学者所谓的交易就是指交换财物的活动,而将订立合同的情形视同为未来交易;该条款究竟持何种认识,传导得不清楚。
2.关于资产确实认。第二十二条资产确实认也有一些瑕疵。其中第一个确认标准是“概率标准〞。在资产的定义中有“预期〞这种表述,其实也是说有一定“概率〞,但概率值不确定。“很可能〞条件是确认门槛,琐定了概率值,我觉得应该对“很可能〞进行明确诠释(何种概率值算是很可能)。第二个标准是“可计量标准〞。会计中普遍使用这几个术语:经济利益、价值、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但价值与其他两个术语的关系,却很少描述。如果价值就是经济利益,这一条款为什么不将价值用“经济利益〞概念替换,而要引入一个新术语呢(即象负债确实认条件那样)!
(四)关于第五章所有者权益
在各要素的标准中,问题最多的就是关于所有者权益的标准。表现在:
1.关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第二十六条所有者权益的定义“那是相当的不成功〞。首先,大家可能未必注意到这样一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是立足于“交易或事项〞,而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是立足于“企业〞或“会计主体〞。也就是说前者是基于单项交易或事项,而后者是基于企业整体。其次,这个定义建立在一个计算公式的根底上,其是一个“量〞的描述,而非性质的描述。这两个方面导致的问题是:依据该定义是无法识别单项交易所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比方,投资者向企业投入现金100万元,在这项交易中,我们是可以依据资产的定义将现金确认为资产的,但我们没方法依据所有者权益的该定义将投入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另外,收入、费用本质上是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减少(即属于所有者权益),我们在确认它们时也无法依据该定义。我个人认为,所有者权益的定义根底应该与资产与负债保持一致,比方可以这样表述:所有者权益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归企业股东享有的经济利益。
2.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定义。第二十七条关于利得和损失的定义也是“相当不成功的〞。首先,会计要素都是交易或事项的结果,对要素及要素工程的定义应该立足于交易或事项,即应明确利得和损失是哪种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结果。“非日常活动所形成〞这类表述指向是不清楚的,比方资产价格变化(如企业持有的股票),是日常活动呢,还是非日常活动我看它既不是日常活动也不是“非日常活动〞,它根本就不是企业的“活动〞,而只是外部原因导致的〞事项〞(这种事项是经常发生的)。其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里涉及“所有者权益〞概念;诚如前述,依据第二十六条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在单项交易中无法识别所有者权益,相应地,也就难以在单项交易中识别利得和损失。
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八条关于利得与损失是计入损益,还是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区分纯粹是废话。在第二十七条定义“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时,其表述是“不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而在第三十八条定义“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时,其表述是“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依据这两个划分,我们实在无法区分清楚哪种利得应该直接计入损益,哪种利得应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利。关于损失的规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3.关于所有者权益的计量。第二十八条提出“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这个观点显然建立在第二十六关于所有者权益的定义的根底上。立足于创造所有者权益的单项交易来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会计实践活动告诉我们,所有者权益并不是在总资产、总负债都计量出来后才得出其计量值,而是在每项交易中得出其计量值,而且其计量并不由资产和负债计量共同决定。
比方,股东投入现金的交易活动,产生了“实收资本〞这项所有者权益,但其计量并不取决于任何负债。又比方,在债转股交易中,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计量也不取决于资产的计量。另外,哪些产生收入或费用的交易,收入与费用计量(即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的计量)也未必由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共同决定。
(五)关于第六章收入
1.关于收入的定义。第三十条对收入的定义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如上所述,“日常活动〞不宜作为定义根底,而应回到与资产与负债定义的相同根底上:哪种交易或事项的结果产生收入。第二,既然资产和负债的定义使用了“预期〞这种不确定性的表述,收入定义中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这种肯定表述就不适当,应该改为“预期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第三,收入被定义为“总流入〞是不适当的。“总流入〞定义的是“总收入〞,而非“收入〞。依据这种定义法,同样是无法识别单项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收入的。在这一点上,我国准那么制定者应该借鉴国际会计准那么的“收益〞定义,后者就是立足于单项交易或事项的。
2.关于收入的计量。第三十一条关于收入确实认存在的问题是:其可计量标准与第二十一条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标准协调性需增强。资产确认的可计量标准是资源的“本钱〞或“价值〞可计量,而收入确认的可计量标准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如前所述,“经济利益〞通常可等同于“价值〞概念,据此理解那么两条款有冲突嫌疑。后者宜改为:经济利益的流入额或取得资产的本钱能够可靠计量。
(六)关于第七章费用
费用的定义及确认存在与收入章节相似的问题。除此之外,第三十五条关于本钱、费用、支出的标准存在内在矛盾:
1.关于费用与本钱。第三十三条已明确将费用定义为计入损益的工程,但第三十五条又提出〞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本钱、劳务本钱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生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本钱等计入当期损益〞。这里引述内容中所使用的“费用〞,又是可不计入损益的(作为存货资产反映)。费用概念在这里显然是混乱的。引述内容中的“费用〞一词应该用“本钱〞一词替换才适宜。
2.关于支出与费用。第三十五条的第二款“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也存在一点瑕疵,主要问题存在于“或者〞之后的内容中。资产确认主要有两个条件(除符合资产定义之外):概率标准和可计量标准。一般地,如果一项支出“能够产生经济利益〞,那说明其符合资产确认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这个条件(概率标准);既然有支出,通常说明其符合资产确认的“本钱或价值可计量〞这个条件(可计量标准);既然如此,这里所谓的“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通常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3.关于费用与负债。第三十五条第三款“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当了一项负债而又不确认为一项资产,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存在不严谨的问题。在债务置换交易(一项债务换另一项债务)或在利润分配事项中,导致企业承当了一项负债,而且也不确认一项资产,但是否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呢显然不能。我觉得严谨的表述应是: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导致其承当了一项新增负债而又不减少原有负债、或不直接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增加经济利益,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七)关于第九章会计计量
根本准那么引入公允价值是适当的,但其不宜将其简单地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简单拼凑在一块。为什么呢因为公允价值实际上一个“价值体系〞,其有许多表现形式,其中现值计量就是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本准那么将公允价值与现值并列是不适当的。
上述一些问题,有些内容可能吹毛求疵了,有些可能是我的理解有错误,但有些确实是重大缺陷。这些缺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