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docx
下载文档

ID:1948148

大小:21.57KB

页数:9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寄宿制 小学教育 人性化
论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人性化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性化是教育的核心因素。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关心,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心人。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着过度管理、生活指导滞后、学习负担过重等一些非人性化的表现,但人性化才是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 关键词: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人性化 在学校教育中,最有效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因为人性化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教育。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教育靠的是精神的培育和灵魂的感召,仅靠生硬的制度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一、人性化教育的理据 古希腊智者派创始人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确立了人在认识中的中心地位。席勒在人本主义研究中说:“人本主义要求,人的整个本性应该被用来作为哲学必须全心全意以其为论证起点的整个前提,人的全面满足应该是哲学必须以其为目标的结论,哲学不应该借助一开始便抽象……来脱离真实的生活问题。〞[1](p13)席勒的论述说明,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人在其中的两个根本的规定性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人的本性作为出发点以及人的需要之满足作为归宿。自此,西方人性化教育思想便开始开展,并一度兴旺。裴斯泰洛齐、卢梭、杜威乃至雅斯贝尔斯等教育思想家们对此也作出过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议。而早在春秋时代,我国著名思想家孔子就指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把人的本性提升为第一,表达了中国儒家最高人生理想是“尽性〞,即“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参天地之化育〞。近代,马克思也对人性进行了科学的阐释:“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实体。因而,人必然有各种物质需求,以满足人的生存的需要。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类的存在物;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2]。可见,人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就是使人“尽性〞,“发挥性之所固有〞。由此观之,人性化思想古已有之,而且逐步完善。 所谓人性化就是对人性的尊重、关心,它充满了人情味,提倡了高尚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温馨、和谐、舒适的环境,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开展。人性化教育是一种理念,是针对教育者而言的一种理念和这种理念指导下的原那么、方法、方式、策略。人性化教育就是要按照人性发生开展的规律,以人为本,以人的自由幸福为最高目标,开展符合人性的教育,它所针对的是非人性的教育。[3]它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以需要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条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从而在受教育者需要满足的根底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4]学校教育人性化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其一,学生的各级各类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需要;其二,开展心理学中所总结出的人的身心开展的根本规律,对于学校而言,主要指的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开展的年龄特征。[5]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的非人性化表现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伴随农村地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出现的,其在化解农村教育难题、解决开展困境的过程中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细观之,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非人性化的倾向。 1.过度管理 寄宿生离开父母独立在学校学习生活,在校的时间比普通小学生长得多,因此,寄宿制学校的最大压力就是学生平安问题,为了保证学生的平安,很多学校采取了全封闭的管理,白天锁住大门,夜晚有专人查夜,不让学生走出校园,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单调的学习生活公式上。这种过度管制,使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时机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 2.生活条件简陋,生活指导滞后 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食宿设施和食宿供给,从数量、质量以及满足寄宿生的正常生理需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乏。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食宿等生活条件存在着诸多卫生、平安隐患。学生宿舍建筑陈旧,许多是过去的教室、办公室等其他用途的房屋改建而成,缺乏洗漱和厕所等设施。一个房间要住几十个学生,以“大通铺〞为主,许多还是两个学生挤一张床。[6]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 3.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为了减少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加大了上课量和作业量,让学生整天泡在书本和作业里头,局部学校甚至还上晚自修。学生全天学习时间超过了2023个小时,甚至低年级的住宿生也是如此。[6]这样虽然大大减少了学生发生意外的可能,但让学生每天维持这种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和学习规律。 4.心理状况普遍不良 农村寄宿小学生与父母长期不在一起,很可能使孩子产生情感问题、性格缺陷。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他们都还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需要父母的家庭照顾,因此其身心健康状况更加堪忧。心理状况不良还表现在寄宿生超负荷的学习、严格的管制、生活住宿条件不好等因素使他们精神状态长期保持紧张,而且由于寄宿学校一般学生数量多,班级规模大,住宿条件拥挤,也造成了同学之间剧烈的竞争和人际关系紧张,加重了寄宿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三、人性化———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应然走向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离开了人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所以说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早在古希腊时期人类教育就有了人性化的丰富土壤。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和管理中所存在的一些非人性化只是暂时的现象,人性化才是教育的应然走向和最终选择。那么,怎么才能重现教育的人性化呢。 1.实行人性化的寄宿管理 人性化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因为其是以人为本、以尊重为底线、以关爱为核心的管理。学校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人,人只能用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用心灵来感召。因此要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非人性化的寄宿生管理方式,彻底摒弃冰冷、死板的看管方式,认识到对小学生的体贴、关爱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和影响。让关爱与教化贯穿始终,使小学生在得到家庭般温暖的同时,也从中受到教益。针对目前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生活教师素质较低的现状,要切实地提高对生活教师的素质要求,生活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还应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真正从“效劳育人〞的宗旨出发,注重自身品质修养,给孩子一个好的行为典范,从而使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更富有成效。 2.加强寄宿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教师要利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采取多种形式,调节小学生心理,使远离父母的孩子能够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逐步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应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和谐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帮助其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完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要让每位教师认识到,在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健康的心理教育才能为学生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校园活动 儿童心理开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说明,儿童的天性是玩中乐,要在各种各样愉快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并且按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寓教于乐,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支配的时间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时机,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不感到寂寞,而且能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锻炼能力,保持活泼、快乐、健康的心态。同时,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如开展读书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各种兴趣小组等。同时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留守学生,真正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开展。 4.建设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其对学生有着导向、标准、约束、鼓励、潜移默化的功能。对于远离家庭、远离父母的小学寄宿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在上学期间生活、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环境,是他们的第二个家,对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灵的陶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学生满意于所处的校园环境时,他们无形中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会自觉地将学校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自觉行动。因此,农村寄宿学校要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引导小学生遵守小学生守那么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并细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准那么,建立团结、合作、友爱的同学关系;依据农村学校自身条件,逐步增加一定量的图书、卡通画等,引导学生自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地方娱乐;要有适当的体育、音乐、美术设备,供小学生使用。还要注重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用环境来熏陶人,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由此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5.家校及时沟通 为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寄宿小学可以定期邀请家长到学校实地体验,如举办家长接待日活动,家长到学校可以体验和感知寄宿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对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学校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开展以及寄宿学校的长远开展群策群力,取得良好互动效果。学校定期要把小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地反响给家长,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便随时了解其思想动态,迅速处理他们在生活、思想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让他们在愉悦的学校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受教育中获得平安感、尊严感、开展感和成就感、。 总之,人性化是把人作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的开展,即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开展,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健康成长。虽然目前农村寄宿制小学由于自身条件所限,短期内一些与现代教育不相和谐的现象可能会继续存在,但笔者坚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开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人性化必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应然走向。 参考文献: [1]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麻乔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张海钟.人性心理学与人性化教育[j].甘肃理论学刊,2023,(5).[4]谈红.从人的本质属性谈教育管理的人性化[j].江西社会科学,2022,(2).[5]张海钟,马红霞.学校教育的人性化及其实现[j].教育评论,2022,(2). [6]王远伟.农村寄宿制中小学问题的探索和反思———以XX省三个旗县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3,(9). 第9页 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