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较研究——基于社会资本视角_蔡弘.pdf
下载文档

ID:194546

大小:1.22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07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流动人口 意愿 研究 基于 社会 资本 视角 蔡弘
城市化【文章编号】1006-3862(2022)12-0028-0728 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乡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代际比较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蔡 弘1、2 陈雨蒙3 马 芒4,(1.安徽建筑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022;2.安徽建筑大学 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230022;3.上海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上海,200235;4.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摘要】利用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与安徽省青年人口社会发展调查数据比较了 1980 年前后两代“乡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80 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相对最高,00 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最低。80 前流动人口对于社会交往变量更加敏感,80 后流动人口则更加关心城市归属感,对于所居住城市关注程度会深刻影响 00 后流动人口的居留决策。增强城市包容性,降低安家成本,是吸纳年轻流动人口就地居留的重要策略。【关键词】流动人口;代际差异;社会资本;城市归属【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第一代农民工去向与生存状况研究(18BRK016)”通讯作者:马 芒(1957-),男,硕士,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流动与城镇化。Email:ahmamang 。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列为重点任务。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水平是衡量一座城市生命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 年中国大陆流动人口为 3.76 亿人,其中有 2.26 亿属于“1980 后”流动人口,他们的留城意愿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人口流动态势以及城镇化质量。从流动人口代际差异来看,由于生活经历与成长环境的不同,“1980 前”与“1980 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融入水平亦不同。“1980 后”流动人口内部也出现新的分化,90 后、00 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与 80 后也有差异。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来看,社会因素对不同年代出生的流动人口的牵引力也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从社会资本视角关注不同年代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1 问题提出 流动人口及其城市融入问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受到学界的关注,进入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理念发生转变,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市民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一是关于融入维度的研究。国内学者借鉴戈登、杨格-塔斯、恩泽格尔等国外的移民融入理论,提出了农民工不同层次的融入维度。张文宏利用上海城市新移民调查数据,通过因子分析认为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合包含着文化融合、心理融合、身份融合和经济融合四个维度1。杨菊华对于四个维度的划分更加清晰,并进一步讨论了四个维度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农民工城市融入包含四个维度,经济融入、社会适应、文化习得和心理认同2。二是关于融入因素的研究。现有研究以定量为主,例如,钱泽森采用CRHPS 数据通过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的研究3;张卫国利用 CGSS 微观数据对新老农民工城市融入异质性研究4。三是关于融入对策的研究。结合我国城乡二元发展的事实,学者们在宏观制度完善、中观社会治理层面和微观个体调试层面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近年来,年龄变量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中受到关注。王春光最早注意到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化及其对城市融入的影响,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城市融合问题5。何军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明显高于老一代农民工,社会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发挥了重要作用6。王静利则指出发展机会不公平是降低新生代农民蔡弘等:“乡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代际比较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城市化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29 工城市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7。李飞也认为青年农民工的意愿高于中年农民工,其留居意愿同时受阶层地位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8。但也有学者认为两代人城市融入意愿实际上差异并不明显9。孙文中就认为两代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具有相似的生命轨迹,即便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拥有更多城 市 性 特 征,但 他 们 的 融 入 依 然 是 区 隔 性融入10。需要看到,新一代农村人口的流动不再是以往意义上的“非农流动”。“农”的职业属性被弱化,生活属性、地域属性、户籍属性被放大。除了传统的经济因素外,社会资本对于留城意愿的影响已经开始引起学界的重视,城市社会归属感对外来人口的行为塑造和行为模式选择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以上讨论,本研究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随着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更替,留城意愿是否存在代际差异;二是哪些因素会影响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社会交往与城市归属两个变量对于 1980 年前后出生的流动人口的作用机制是否一致,在 1980 后内部不同年龄层流动人口的留城决策又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 数据、变量与研究假设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使用 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抽取在样本点城市中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地户籍的流动人口。包含 169989 个样本,剔除缺 失 值,保 留“乡城 流 动 人 口”有 效 个 案109372 个。2.2 变量选择 因变量选择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将“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赋值为 1,“不打算在城市长期居住”和“没想好是否长期居住”赋值为 0。自变量分为“社会交往”与“城市归属”两个维度,将个体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表 1)。表 1变量赋值与变量基本情况变量类别变量名称变量说明均值控制变量是否主动参加本地工会否=0,是=10.08社会交往是否主动参加老乡会活动否=0,是=10.24是否主动参与公益活动(捐款、无偿献血、志愿者等)否=0,是=10.06我关注居住城市的变化完全不同意=1,不同意=2,基本同意=3,完全同意=43.33城市归属我愿意融入本地人当中完全不同意=1,不同意=2,基本同意=3,完全同意=43.29我觉得我已经是本地人了完全不同意=1,不同意=2,基本同意=3,完全同意=43.92性别男=1,女=00.57个体特征受教育程度未上学=0,小学=1,初中=2,高中=3,大学专科=4,大学本科=5,研究生=62.27就业单位性质党政、企事业单位=5,港澳、外独资/中外合资=4,私营企业=3,个体工商户=2,社团/民办组织=1,无单位=02.25经济维度月收入03000 元=1,30016000 元=2,60019000 元=3,9001 元及以上=41.69住房支出0499 元=1,500999 元=2,10001999 元=3,2000 元及以上=42.25家庭维度家庭同住人数婚姻状况1 人=1,2 人=2,3 人=3,4 人=4,5 人及以上=5在婚=1,不在婚=03.130.812.3 研究假设 布迪厄最早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其是指当一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社会关系网络时,这种社会关系便成为他实际或潜在拥有资源。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网络和社会结构中的身份而获取资源的能力。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影响着个体在社会行动中的自由度,社会资本越多所能进行的社会行动也就越多,生活自由度就更高。因此,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流动人口其生活自由空间往往更大,生活舒适度往往更高,留城意愿也就可城市化蔡弘等:“乡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代际比较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30 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能越强烈。由此提出研究假设 1:研究假设 1:流动人口社会资本越高越愿意留在城市。社会关系是社会资本最核心的要素。社会关系的形成往往依赖于社会交往。在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中,周莹通过微观调查数据分析指出,由于社会交往带来的社会层面融入差异是影响新老两代农民工留城决策的重要因素11。王桂新也认为社会交往与其他融入维度联系密切,对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12。从社会交换理论来看,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部行为都会受交换活动的支配和影响,社会交换在获得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的同时,通过交换结成了各种社会关系。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2:研究假设 2:流动人口社会活动参与率越高越有可能做出留城决策。杨菊华认为文化接纳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环节,即流动者对流入地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了解和认可程度13。在流动人口做出留城决策的过程中,文化接纳仅仅只是对其外在社会网络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如果流动人口倾向于在私人空间仍保持原有的文化习俗与语言习惯,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对本地文化的对抗。流动人口在做出留城决策时,对所在城市的认同远比对当地人或当地文化认同更重要。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对于流入城市的主观归属感会影响他们的留城决策。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3:研究假设 3:流动人口对于所在城市归属感越强越有可能做出留城决策。3 实证结果3.1 描述性分析 流动人口留城意愿整体呈现“波峰式”。表 2显示,1940 年代及以前出生的流动人口以及 1980年代出生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居留意愿的两个波峰,80 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要比 60 后、70 后、90后、00 后都要高。在“1980 后”内部,流动意愿也呈现与年龄反向变动的趋势。90 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低于 80 后 5.4 个百分点,00 后留城意愿仅为71.4%,较他们的父辈 70 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降低了 10.7 个百分点。从区域性微观调查数据来看,2022 年安徽省青年人口社会发展调查数据显示,80后、90 后、00 后在城市发展意愿分别是 77.8%、50.3%、40.2%,与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所呈现的趋势一致。表 2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代际比较(%)年龄段愿意40 年代及以前86.650 后81.41980 前60 后79.082.370 后82.180 后85.71980 后90 后80.379.900 后71.4资料来源:根据调查数据整理3.2 基准回归 表 3 显示,与不进行社会交往的流动人口相比,参加工会、志愿者协会、老乡会的流动人口在留城意愿上分别提升 1.161 倍、1.104 倍、1.114 倍。社会交往能够有效积累社会资本,并通过社会资本辐射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增强其留城意愿。从分样本来看,1980 前的流动人口与总体正向显著保持一致,而 1980 后的流动人口在志愿者活动变量上并不显著。1980 前流动人口对于工会活动和老乡会活动更加热衷。年龄大的流动人口更倾向于线下面对面交流,老乡情节更加浓厚,而年轻流动人口则对新媒体社交更加熟悉,线上交流的方式也降低了社交空间依存度。整体来看,社会交往变量对于“1980 前”流动人口留城决策的影响程度更深,多维度的社交活动能够提升其留城意愿。城市归属变量均显著正向影响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P0.001),与那些城市归属感较弱的流动人口相比,完全同意关注城市变化、愿意融入本地人、认同本地人身份的流动人口,其留城意愿分别提升了 1.560 倍、2.553 倍、1.721 倍。主观层面上对于所在城市越关注其居留意愿越强烈,对于本地人的自我认同感越强其居留意愿也越高。分样本来看,1980 前的流动人口在融入意愿、本地人认同上更强烈,1980 后的流动人口更关注城市变化。1980 前流动人口城市归属感多依赖于熟人网络建立起的交往体验式等情感刺激,1980 后流动人口归属感则更关注客观层面城市发展。蔡弘等:“乡城流动人口”留城意愿代际比较研究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城市化城市发展研究 29 卷 2022 年 12 期 Urban Development Studies Vol.29 No.12 202231 表 3基准回归变量类别变量全部1980 前1980 后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