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教育
融入
纲要
教学
价值
意蕴
实践
路径
刘倩倩
第 卷第期 年 月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刘倩倩,(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摘要:“五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需要。作为“五史”教育重要阵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厘清有效融入的三重逻辑前提,增进大历史观、唯物史观、历史自信三个自觉,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种创新,在充分挖掘“五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价值意蕴的基础上,形成其有效融入进路。关键词:“五史”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价值意蕴;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资助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年度课题()作者简介:刘倩倩,女,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 级法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五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史”是在“四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年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把社会主义 核 心 价值 观贯 穿于高 校 办 学 育 人 全 过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随后,学界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统称为“四史”。年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同年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学界由此提出“五史”的概念。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五史”教育有效融入教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切实举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和结构性的意义。在学科归属上,“五史”特别是中共党史是政治性很强的历史学科,亦可说是带有政治学特点的历史学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中唯一的、专门的、历史性质的公共必修课,是开展思政课“五史”教育的天然主阵地。这就更需要厘清“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的逻辑、价值和进路,才能有效回答“为什么融、融什么、怎样融”三个递进问题。一、厘清“三重逻辑”是“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前提“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不能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必须建立在清晰逻辑和可靠事实的基础之上。系统、全面、辩证地厘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者本身的内在逻辑、“五史”教育的理论逻辑、“五史”教育的历史逻辑,是“五史”教育有效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必要前提。(一)“五史”本身的内在逻辑厘清“五史”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五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前提,也是融入思政课的难点。笔者旨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在“大历史观”范畴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提起“大历史观”一词,学界往往会联系到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或者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布洛赫等人。但我们所言的大历史观,在原则、指向、立场等方面与他们有本质的不同,更强调在历史全过程、社会大场域中考察历史、审视现在、引领未来。其“核心议题是党和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政党和国家这一最重 要 的 政 治 范 畴,首 要 的 指 向 恰 恰 是 政 治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较早时期聚焦“四史”教育宣传工作等的讲话中,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历史观”,特别是在 年月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这不仅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学史知史用史的科学态度,也为我们扎实推进“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大历史观”出发,“五史”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平行关系。在具体内容上,“五史”各有主题和主线,但相互之间又存在一定的交错重合,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时代背景和世界视野,后三者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前四史又都需放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加以考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成就、社会主义五百多年的科学探索、我们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生动实践凝结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时间跨度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五者分别为 多年、多年、多年、多年、多年,且不是依照演变顺序,从前到后依次衔接,而是小时间段与大时间段包含交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贯穿其中的两条最重要的红线。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及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但截至目前,这“五史”在每次讲话中都是按照党史在前,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次之,社会主义发展史随后,中华民族发展史置于最后这一固定顺序出现的。这一顺序实则蕴含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大历史观”,正如他在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中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持续奋斗,创造了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生动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壮丽篇章,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立了不朽功业,为促进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即立足“两个大局”,将“五史”放在中华文明、人类文明发展史这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宏阔视野下加以纵深审视,才能“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二)“五史”教育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五史”立德树人的理论根源。马克思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将历史置于现实生活之中,使颠倒了的历史观得以扶正,创立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分析了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实践等历史主体层面的基本内容,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进而指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阐释了社会形态的演变和更替,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的创造者,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由此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其一,“五史”本身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真理的生动诠释。“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康梁百日维新、再到孙中山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上一次又一次铩羽而归,陷入 了“无 可如 何 的山 穷 水 尽 诸 路 皆 走 不 通了”的绝望、迷茫和彷徨,直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极大地启发、唤醒和鼓舞了中国的志士仁人,成为他们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并在马克思第期刘倩倩:“五史”教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主义与工人运动的深入结合中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得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自此,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因此,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穿于中华民族从落后挨打到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从不同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代所取得的丰功伟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史、为民服务史、伟大斗争史和自身建设史,这些历史又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绚丽篇章。同时,“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意地创造,而是基于既定已有的条件创造历史”。“五史”彼此的内在逻辑、蕴含的价值共识、镌刻的民族记忆、根植的光荣传统等,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有力回答,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科学真理和方法原则的生动诠释。其二,“五史”教育是历史主体确证自身本质的重要方式。历史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生活的过程。“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由此,“五史”教育是党、国家、人民,特别是当代青年作为历史主体认识自身的重要方式,促进确证其自身本质,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从而实现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将自身作为历史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本质力量有效对象化。而找准“五史”与“纲要”课的内在契合则是实现有效融入的金钥匙:学习党史重在领会“四个选择”,使学生体会到中国红色政权的来之不易;学习新中国史重在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弥足珍贵;学习改革开放史重在坚定“四个自信”,使学生认识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意义;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重在把握“三大规律”,使学生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砥柱贡献;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重在理解“三件大事”,使学生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从而使“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信念在青年人中油然而生,使“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行动在青年人中自觉而为。(三)“五史”教育的历史逻辑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曾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古代史学家就有研究和运用历史“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的认知。一方面,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身的必修课。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强调,“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党的历史,并通过这种学习努力掌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胡锦涛同志则指出,“要通过开展各种纪念教育活动,促进广大中青年干部进一步学习党的知识和党的历史,深入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的事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为重视历史学习,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针对“四史”学习教育,继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年 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进一步提出“上海是我们党的诞生地上海要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勇担在肩”;年月,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