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多模卫星.docx
下载文档

ID:1944489

大小:22.25KB

页数: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成功 发射 高分 卫星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多模卫星 我国成功发射高分多模卫星 2023年7月3日11时10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辨率多模综合成像卫星。该卫星是具备亚米级分辨率的民用光学遥感卫星,可实现多种成像模式切换,其在轨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遥感卫星技术水平,满足相关行业用户部门对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的需求。任务搭载发射了“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 高分多模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根底设施中长期开展规划〔2023—2025年〕中分辨率最高的光学遥感卫星,于2023年立项,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PPP〕建设实施。卫星采用了国家航天局组织研发的中型敏捷遥感卫星公用平台,运行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配置了高分辨率相机、大气同步校正仪等业务载荷以及激光通信终端试验载荷。在轨运行期间,高分多模卫星将验证敏捷机动控制、敏捷成像、图像处理等多项技术,并实现图像在轨云判、特定区域目标提取等功能。后续,高分多模卫星将广泛应用于测绘、农业、环保、林业等多个行业的几十种业务,进一步满足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开发利用、地质勘查以及应急减灾、农业调查、住建监测、林业保护等领域的高精度数据需求。 此外,任务还搭载发射了“西柏坡号〞青少年科普卫星,主要用于青少年航天科普教育推广。该卫星主要配置了可编程教育载荷、遥感相机载荷和天地比照实验载荷,可实现回传地面影像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物理实验数据比对等功能。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7次发射。 山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生物地理模式研究获进展 微生物在大尺度上的多样性格局,对预测全球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气候变化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淡水生态系统是受气候变化威胁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但是目前对于其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的生物地理模式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通过研究亚欧山地溪流生物膜中的細菌、古菌以及真菌等微生物,发现气候对微生物功能基因多样性的大陆尺度格局具有调控作用。具体表现为:功能基因多样性在气候因子的调控作用下随着海拔升高而单调下降,而功能基因群落组成随着海拔增加而单调增加,这一模式在挪威、西班牙和中国等多个研究区域得到验证。 在此根底上,通过模型预测,科研团队发现在未来的气候模式下,亚欧大陆河流水体微生物的功能基因多样性变化将主要发生在中高纬地区;与现状相比,这些地区在2060—2080年期间功能基因多样性将最高增加30%,功能基因群落组成变化将高达35%。相关研究从功能基因角度揭示了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在大陆尺度的生物地理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并且通过模型预测了未来气候情景下亚欧大陆河网中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上。 此外,围绕山地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等方面,团队新近相继发现了地质过程对山地植物和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揭示了山地水体生物群落特异性的分布规律等。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ISME杂志和全球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上。 研究揭示水稻高光效新机制 培育高光效的水稻材料是遗传学家和育种家追求的目标。通过改变植株形态可以增加整体受光面积、改善通风状况,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但一直以来,对其中的精细分子的调控机制一直未能解析。 近日,中国科研团队通过改变叶片形态建成揭示了提高水稻光合作用效率的一种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主流植物学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 研究中,科研人员综合利用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揭示了转录因子Roc8调控植株形态建成而影响光合作用的新机制。进一步发现,Roc8基因3端非翻译区50个碱基具有转录后调节的功能,在翻译水平抑制Roc8蛋白的积累,该50个碱基可形成独特的茎环结构,具有类似ploy〔A〕终止子的功能。 此前,该课题组曾报道Roc5负调控泡状细胞数目和大小,进而影响叶片形态建成和光合作用。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两个基因敲除系,可明显提高植株的光合效率和生物量,有望利用水稻HDZIP Ⅳ家族基因创制高光效的生物材料,该研究结果对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高光效材料创制均有借鉴意义。 曲靖鱼化石为中国志留纪生物地层研究提供新证据 近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在云南曲靖地区的志留系关底组中发现了大量鱼化石,相关研究为中国志留纪生物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成果主要基于研究团队近年来完成的两条连续的关底组剖面〔上铁路-东坡剖面、刘家冲剖面〕的实测资料,并在前人古生物学研究与地层学划分比照工作的根底上,依据岩性变化及古生物化石特征,对曲靖地区含丰富志留纪鱼化石的关底组重新进行了厘定与划分,并在结合关底组中鱼类微体化石新发现的根底上对其地质时代开展了深入讨论。〞研究人员介绍。 曲靖素有“鱼的故土〞之称,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早期鱼类栖息和繁衍的天堂,当今世界上已发现的绝大多数古生代鱼类,几乎都能在曲靖找到踪迹。不仅如此,在曲靖还发现许多独有属种,不乏各自门类中最早、最原始的代表。这些来自曲靖地区志留系-泥盆系中的鱼化石材料不仅为探讨颌的起源、有颌类冠群的起源与早期分化、硬骨鱼类的起源、肉鳍鱼类的早期分化等演化生物学课题提供了关键资料,而且为中国志留纪-泥盆纪含鱼地层的划分与比照、一些重要地质界线确实定等地层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研究人员指出,具有重要地层学意义的鱼类微体化石在曲靖地区志留系关底组Ⅱ段崇家湾段中的新发现为解决长期存有争议的关底组地质时代归属问题提供了可靠新证据,相关进展对于全面认知潇湘脊椎动物群的时空分布格局、深入探讨脊椎动物的早期演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世纪前十年青藏高原上空沙尘含量增多 7月1日,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大气刊发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等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头十年〔2000—2023年〕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高层的沙尘气溶胶含量增加,这可能与中东地区不断增加的沙尘释放有关。 该项研究成果基于MERRA-2气溶胶数据集,报告了21世纪头十年春季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高层的沙尘气溶胶含量比20世纪90年代增加了34%。冰芯数据、TOMS气溶胶指数,CESM模式模拟结果以及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拟方案〔CMIP6〕模式模拟结果均支持这一结论。 论文第一作者指出,21世纪头十年春季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高层沙尘气溶胶增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1世纪头十年中东地区的沙尘释放明显增加,这主要与中东地区降水减少导致地面枯燥有关,并且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2023年中东地区气旋频次增加了25.8%,气旋频次增加使得更多的沙尘被上升气流由地面传输到中亚地区的对流层中高层。 另一方面,中纬度西风急流的增强将对流层中高层更多的沙尘气溶胶从中亚输送到中国西北地区,随后,中国西北地区偏强的偏北风将沙尘向南输送到青藏高原上空。 沙尘气溶胶是青藏高原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局部,通过对大气辐射和地表积雪反照率的影响,在局地和区域尺度上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中东和中亚地区是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高层沙尘气溶胶的重要来源,其奉献率约为36%。因此该成果有助于加深认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遥相关〞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