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我国
城乡
结合部
地区
公共安全
治理
研究
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研究
[摘 要]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市化开展中一种特殊的地域结构,其过渡性、动态性、复杂性等特点决定其易导致诸多公共安全事故,如事故性灾难、交通安全事故、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以及社会治安和群体性事件等。城乡结合部的和谐稳定开展事关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建设,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就尤为迫切。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公共安全;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23〕06 — 0020 — 02
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城市化大背景下一种特殊的地域结构,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相互渗透十分活泼的地区。城乡结合部具有过渡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它是城市和农村管理体制的交错区和真空区,城乡结合部一度成为了“不管部〞。由于其人口、经济和社会构成的多元性,使得大量危险性因素滋生,严重的威胁着该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安全是人的根本需要,是人类开展的根本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研究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建设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城乡结合部的定义及其特征
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始于20世纪,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于1936年最早提出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随后普里奥把赫伯特的地理概念开展到社会概念,进一步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地的概念,这说明外国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独特地域开展情况。我国的学者讨论和研究这种地域差异现象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城市边缘带〞、“城乡结合部〞、“城乡交缘带〞、“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等概念。而“城乡结合部〞比拟准确的表达了这一地区的含义,即是指城市与乡村两个社会根本组织形式在空间分布上的过渡地域,是城市扩张过程中已经开始城市化但还未完全融入城市体系的农村地区。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在地域上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带,在经济和社会要素的组成上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其形成过程是渐变和过渡性的。二是动态性。随着城市的动态开展,城乡结合部也由城区向外围农村扩展,城乡结合部位置的动态变化,导致其人口和经济等诸多要素也呈现动态开展趋势。三是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其地理环境上,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地形地貌;其次是人口构成上,既有农民,也有居民,还有大量的流动性人口;再次是经济和社会环境构成上,多以效劳业和小手工业为主。
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所受威胁表现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共财产安全。当代中国正处在巨大的社会变迁和“风险社会〞阶段,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有的性质,在开展中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严重的制约着城市的开展和农村的建设,特别是在公共安全方面更是对我国的公共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受人为因素影响的事故性灾难日趋高发
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根底设施限制,不宜开展大型企业或高端效劳性产业,从而使大量中小型企业依靠城市经济圈的辐射效应快速开展,这些企业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导致事故性灾难发生的人为因子大量积聚;二是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之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地租相对城市较低廉,根底设施较农村地区较为完善,大量落后的产业迁移到此地区,诸如烟花爆竹厂、灰石长、垃圾废水处理厂等。这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容易无视根底安全设施建设,而员工由于自身的素质较低,安全意识也相应较低,于是,在突发的事故灾难中,企业和员工不能及时进行自救,这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开展和员工的生命带来威胁,更是威胁到周边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根底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事故频发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根底设施建设没有纳入国家规划建设当中,许多道路都是由当地居民自行建设,且多为单行道,路面没有用混凝土进行平整,路旁没有任何的交通安全标志。在道路上行使的大多是农用车辆、摩托车、三轮车等机动车辆,这些车辆的性能较弱,大多数没有牌照,驾驶人员的技术落后且安全意识缺失,在复杂的路况下交通安全事故多发,而事后的解决方法大多是私了,没有上报有关交通管理部门,因而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三〕公共卫生安全矛盾逐渐凸显
一是城乡结合部的排污设施不到位,公共卫生条件差。城乡结合部居民区没有接通市政排污网络,排污管道多是由当地的地下沟渠改造且没有专门的疏通机构和人员,加之企业排污设施与居民排污设施混杂在一起,排污能力有限。二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医疗机构和设施缺乏,大量的外来人员就医只能依赖当地的卫生所和私人小诊所,这些医疗机构缺乏应有的医疗设施、人员以及技术,导致居民的病情不能得到及时控制,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也缺乏相应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成分复杂,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城乡结合部地区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农居混杂,外来人口居多,因此治安问题尤为严峻。一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乡结合部地区,使得原有的社区管理资源匮乏;二是外来流动人口成分比拟复杂,大多数人的知识水平低、法律意识差,受到犯罪分子的引诱后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本地居民有着强烈的排外心理,对外来人口具有某种不认同感,双方易引发口角,甚至是躯体和武力冲突,所以城乡结合部成为治安高危地带。
〔五〕群体性事件和极端行为成为新的威胁
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的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房租,许多居民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动态变化和区位条件的特殊性,不顾现行的土地法规政策规定,纷纷在已有的房屋上私搭乱建,扩大建筑面积,以获取更大利益。这些违章建筑没有经过专业的规划,大多是在年限教久远的老房上增建,施工准备缺乏,施工单位多为私人承包,不仅存在巨大安全隐患,而且在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整治时,有的逐利者会不惜以极端方式引发群体围观,阻碍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诸如自焚、跳楼等。
三、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安全治理思路
我国真正进行公共安全治理的时间并不长,公共安全治理建设还不够完善,对城乡结合部地区而言,城市管理不能延伸到此地区,而城郊农村村委会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城乡结合部的公共安全治理应该根据其特殊性,以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总方针为指导,吸收城市和农村公共安全治理建设的经验,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治理战略指导实践工作。
首先,要把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公共安全治理纳入和谐社会建设体系,强化相关机构的风险意识。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其和谐和稳定程度关系到城市的扩展和农村的建设。公共安全是和谐社会的一大特征,因此,政府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共安全的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教育,塑造风险观念,及时把握和认知公共安全漏洞,这是积极应对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安全问题的思想前提。
其次,城乡结合部地区要以城市安全治理模式为借鉴,以农村村民管理为依托,建立以城乡结合部本地居民为主的自治机构。一是吸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流动人员与本地居民组成统一的公共安全防控机构,由城乡结合部居民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二是要做好应急预警和演练机制。对本地区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要做好总结,在事故发生前要做好应急演练工作,在事故发生后,要及时做出应急处理机制;三是要做好信息引导机制。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居民成分较为复杂,人口流动性高,文化素质较低,法律观念较差,要对他们进行观念疏导与信息引导,防止有的人员在思想上走上极端,遇到危险事故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
复次,要从源头上杜绝公共安全的威胁性因子。一是要对进入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企业进行安全性和环保性评估,在引进外来企业时不能只着眼于经济利益,更要注重引进企业的开展与本地区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二是对在本地居住的流动性人口要严格做好登记手续,加强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的管理,加强有劣迹重点人员的调查、帮助和管控;三是对违章搭建、乱丢弃、乱排放现象进行重点整治,当地政府部门要标准土地的开发与管理,对违章搭建、私自扩建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卫生管理部门要标准垃圾倾倒点并及时清理。
最后,要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根底设施建设和公共安全产品的供应。城乡结合部地区管理资金来源没有纳入城市管理规划体系,农村管理资金又处在自身难保的阶段,因此,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管理机构应该合理规划财政资金,对局部公共产品可以实行私人供应,特别是对公共卫生设施,应该引入有能力的私人医疗机构,对零散的小诊所进行引导重组,对公共排污系统的收费可以由居民自行收支,相关管理部门做好监督工作,这样,才能在合理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情况下,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安全做好保障,也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和谐有序开展做好准备。
〔参 考 文 献〕
〔1〕薛谰,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2〕杨长明.中国城市郊区化与政府管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3.
〔3〕曹剑光.地方政府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01〕.
〔4〕陈道银.风险社会的公共安全治理〔j〕.学术论坛,2023,〔04〕.
〔5〕吴坚.加快城乡结合部改造的八条途径〔j〕.探求,2023,〔09〕.
〔6〕谢宝富.我国城乡结合部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中国软科学增刊〔上〕,2023,〔09〕.
〔7〕傅云新, 杨长明. 广州市城乡结合部及其管理模式比拟研究〔j〕. 探求, 2023,〔04〕.
〔责任编辑:侯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