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XX
就业
困难
人员
社会保险
补贴
实施办法
新编
XX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实施方法
XX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施方法
省劳动保障厅省财政厅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为进一步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及时、有效地帮助其实现就业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2223]5号)和XX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湘政发
[202223]20号)精神,制定本方法。
第一章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
第一条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困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问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且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可以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一)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人员;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
(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
(四)残疾人员;
(五)失地农民;
(六)军队退役人员;
(七)市州级以上劳动模范;
(八)烈士家属;
(九)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成员;
(十)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其他登记失业人员。
第二条已从事有劳动报酬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报酬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已有经营收入(包括房屋出租、门面出租、入股经营等)的人员不属于就业困难人员。
第二条就业困难人员的认定程序。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应遵循个人(家庭)申请、社区核查公示、街道初审、县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程序。
(一)提出申请。申请人应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本人有效身持证件和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居委会出具的目前尚未就业的证明,本人免冠两寸彩色照片两张及以下规定的资科。到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劳动保障效劳中心提出申请,并填写XX省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表(以下简称申请认定表,申请认定表由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统一印制):
l、符合第一条第二项、第九项的,还须提供户籍所在地社区劳动保障效劳中心出具的全家所有劳动力未实现就业再就业的证明;
2、符合第一条第三项的,还须提供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凭证;
3、符合第一条第四项的,还须提供民政部门或残联发放的残疾等级证明;
4、符合第一条第五项的,还须提供土地被征用的证明;
5、符合第一条第六项的,还须提供部队转业、复员、退伍证明;
6、符合第一条第七项的,还须提供劳动模范荣誉证;
7、符合第一条第八项的,还须提供民政部门发放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二)审核认定。社区劳动保障效劳中心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受理申请、入户调查、核实工作,并在社区醒目位置张榜公示7天,无异议后汇总报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效劳站。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效劳站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核、汇总等工作后报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汇总上报工作。对申报有疑问的进行回访;对审核合格的,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盖就业困难人员身份确认专用印章,同时录入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并汇总上报市州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第二章援助工程
第四条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援助。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要通过开辟就业困难人员政策咨询窗口(热线),组织各种形式咨询活动,免费发放政策宣传资料等形式。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全面了解熟悉各项就业优惠政策和办理程序。各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要努力疏通就业岗位供求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公告栏、电子显示屏、信息网、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发布求职招聘信息。
第五条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援助。全省公共就业效劳机构对就业困难人员要优先实施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要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特长和就业需求,帮助其确定适合各自实际的职业定位,尽快实现就业。要按年度制定专门的援助方案,组织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补贴,送效劳〞的专项援助行动,举办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活动。
第六条公益性岗位补贴援助。对在公益性岗位上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可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补贴标准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最长不超过3年。对距法定退休年龄缺乏五年的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公益性岗位补贴按XX省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方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各企业(单位)在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申请公益性岗位补贴的报告;
(二)已在公益性岗位实现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名单及其就业失业登记证和身份证(复印件);
(三)企业(单位)与新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
(四)企业(单位)工资发放表;
(五)为就业困难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缴费凭证;
(六)录有上述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人员名单及居民身份证号码和联系 、上季度实际发放工资等信息的电子文档;
(七)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根本账户;
(八)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材科。
第七条就业岗位援助。对新办贸易市场的经营摊位和街道社区新开办的店铺门面,安排给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可按照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各类用人单位吸纳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按实际安置人数按照公益性岗位补贴标准的50%给予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第八条社会保险补贴援助。对符合本方法规定的对象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的,按XX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实施方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九条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有培训意向和创业愿望的,可优先安排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符合小额担保贷款条件并提出申请的就业困难人员,按照XX省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方法优先办理。用人单位招收的就业困难人员,如从未享受过职业培训补贴或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可先行招收录用,再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进行培训和鉴定,按相关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规定享受补贴。
第十条劳动保障事务代理援助。对被单位吸纳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催促用人单位及时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接续好社会保险关系。对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委托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代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缴费申报工作。
第十一条根本生活保障援助。要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方法。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要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按规定提供失业保险待遇。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效劳机构要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家庭生活状况进行摸底,帮助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申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井提供政策指导。
第十二条各地可结合实际扩展完善就业援助政策措施。
第三章管理效劳
第十三条明确工作职责。就业援助工作按属地管理原那么,由所属县市区公共就业效劳机构负责。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效劳机构每年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和实施就业援助工作方案,随时掌握就业动态和工作进展情况。县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要指导和帮助街道(乡镇)、社区公共就业效劳机构开展好就业援助工作,建立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的援助制度。对于人户别离的就业困难人员,原那么上由其户口所在地县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负责,如就业困难人员提出就近享受就业援助的要求,其户口所在地县城公共就业效劳机构应向其居住地县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提出异地就业援助申请,经双方协商一致后,由居住地县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负责。
第十四条强化就业效劳。对就业困难人员需要了解就业扶持政策的,要认真仔细解答和帮助;对有就业和培训愿望的,要及时提供适合的就业岗位和技能培训;对有创业要求的,要给予“一条龙〞的创业扶持和保护。要进一步标准效劳流程和标准,建立健全自位责任制、效劳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失职追究制等规章制度,提高效劳质量和效率。
第十五条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实名制信息资源数据库。对新产生的就业困难人员要认真落实申报认定制度,进入正常援助程序。对己经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应及时在就业困难人员数据库中注明,不再对其实施就业援助。如果重新出现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应及时列入就业援助对象。对搬迁到其他街道、社区的就业困难人员要及时在数据库中更新,并办理相应移交手续。
第十六条抓好源头控制。要标准企业裁员行为,对企业规模裁员中含有就业困难人员的,要及时向当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备案。要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后的跟踪管理效劳,及时帮助解决困难,使其获得相对稳定的就业和相当水平的收入。要探索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实行生活援助和就业援助相结合。
第十七条建立通报制度。各级公共就业效劳机构应将就业援助工作进展情况和相关报表逐级上报,由各市州汇总后于每季终了后2023日之内,将本市州开展就业援助进展情况上报省就业效劳局。省劳动保障厅将会同省财政厅根据就业援助工作进展情况和需要,定期通报,并将各地政策援助落实情况、效劳援助质量与效率情况、培训技能援助情况、岗位援助到位情况等工作实绩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挂钩,对援助工作开展较好的地区给予资金倾斜。
第十八条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提供就业援助效劳。要充分发挥各级劳动保障、财政、经济、商贸、民政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为其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和创造宽松环境。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建立问责机制。各地应建立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和定期督查、随机抽查、热线 举报的问责机制。设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监督(热线) ,随时受理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咨询、意见反响以及投诉举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条强化目标管理。各地应将就业援助工作考核指标层层分解,细化和量化目标任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强化督查指导,加强工作调研,创新工作举措,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制定新对策。
附件。XX省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表。
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