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docx
下载文档

ID:1943618

大小:21.44KB

页数:3页

格式:DOCX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新中国 成立 70 年来 组织关系 演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 翻开文本图片集 :人与组织关系是组织管理学中的根底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方案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组织生存与开展的制度逻辑逐步从社会逻辑向市场逻辑转变,本文基于这一转变探讨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随着人与组织之间管理模式、自由程度、开放程度、创新意识、社会责任、雇佣形态、决策模式等要素的变迁,人与组织之间关系从单位制下的“捆绑体〞逐步转变为工具理性下的“经济契约体〞、价值理性下的合作共赢,最终向共生共赢式关系转变。这一演变历程背后是制度逻辑、组织形态、组织中的人性假设以及企业家精神的演变:制度逻辑由单一社会逻辑向多元混合逻辑转变;组织形态由单一社会组织向经济组织、混合组织转变;人性假设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经济人与共享人转变;企业家精神由社会企业家精神、创业企业家精神向共益型企业家精神迈进。展望未来,新社会责任认知、新技术范式、新经济形态、新组织实践将驱动人与组织的和谐共生与共赢。 关键词:新中国;人与组织;制度逻辑;组织形态;技术经济范式;共益企业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22(05)-0024-14 一、引言 组织是经过社会化建构的互动人群的集合体,能够将分散化的个体基于一定的制度安排实现个人无法完全实现的目标①。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组织诞生以来,前古典主义理论包括科学管理下的机械组织与科层官僚组织,以及后现代管理丛林中的学习型组织、知识组织、网络组织、小微组织、无边界组织等在现代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学界围绕着组织的根本属性、组织中人的根本属性以及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理论层面展开广泛研究,其中对于组织中人性的根本假设与组织属性的根本观点存在较大的理论争议,且围绕着组织形态与组织对人的管理体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从未停息。在微观层面,对于人的根本假设与组织属性的不同观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组织内部的制度设计、结构安排与行为标准,进而影响着人与组织之间的交互方式与组织价值创造的具体实现过程[1]。一定程度上,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管理学中的根底性问题,也是管理哲学的逻辑起点[2]。在宏观层面,人与组织之间所形成的交互关系深刻影响企业链接市场与社会的根本方式,以及整个经济以何种形态运行。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开展脉络来看,围绕着企业组织根本属性的学术话题从未停止,对组织中人性假设的根本观点也不断迭代,其理论大厦的一个根本假设是在微观组织层面企业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即都是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微观个体,在市场逻辑的支配下企业终究沦为利润的附庸。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对于人性的假设也是基于“经济人〞假设[3-4],意味着企业組织内的成员也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个体。个体之间的行为在组织内是同质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假设与人性的“经济人〞假设形成自洽式相互契合,人与组织高度统一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目标。尽管凯恩斯学派肯定了政府在微观企业所构成的市场中的干预与调控功能,但其改变的仅仅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并不涉及微观市场组织内部的行为,包括组织间行为、组织内成员个体行为的异质性,仍然成认企业是一种同质化的市场逐利组织[5]。由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根本脉络体系中,其主要关注的焦点是市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边界问题,并不关注微观组织内部运行过程与目标演化所带来的组织异质性结果。而管理学、社会学与经济社会学那么看到了这一根本的理论缺陷,试图主动对微观企业组织进行内部解构,关注企业内部的团队、个体、部门等细分模块,克服传统西方经济学所倡导的人与组织本质上是同质的“经济目标追逐个体〞这一根本认知缺陷,进一步对人、组织、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多重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开启了管理学理论的丛林时代。 从制度视角来看,人与组织关系的演变必然与组织外部的制度变迁深刻关联。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的外部制度情景中一个显著变化是伴随着完全方案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微观组织场域中组织生存与开展的制度逻辑发生相应变更,即逐步由单一社会逻辑转向社会逻辑主导、市场逻辑为辅,再由社会逻辑主导逐步过渡到市场逻辑主导,最后演变为组织双元混合逻辑相互融合的外部制度情景。由此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组织制度逻辑的变革也必然会引致组织场域中组织类型的更迭。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处于完全方案经济主导下的单一公有制经济体系,所承载的组织那么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单位成为国家政府管控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附属物。基于单位集聚、整合、管理与分配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各类资源(包括政治性资源、经济性资源、社会性资源),进而形成单位依赖性的社会结构 单位制社会下单位通过资源的垄断性与绝对控制性使得“单位—人〞之间的完全附属关系,人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单位,在单位制体制下人的自主性完全丧失,必须服从单位以换取单位资源。,整个社会被压缩进入国营单位之中,由此形成了“单位制〞社会下的单位体制、单位结构、单位组织、单位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市场机制被逐步引入到完全方案经济体系下的“单位〞之中,单位组织的自主性与活泼度逐步提高,并引发单位的逐步消解,表现为单位制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多重功能的合一体的逐步消解与别离。具体实现方式那么是通过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放权让利试点〞“经济责任制〞“利改税〞“两权别离〞等具体制度变革重塑单位制下国有企业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经济人〞角色[6]。与此同时,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起步与开展,民营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体系中最具活力的商业组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微观组织载体[7],进一步推动组织生存与开展过程中多种制度逻辑的混合。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与微观组织管理实践开展视角剖析了人与组织关系的根本演变;然后聚焦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情境与变迁脉络,围绕着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开展这两条微观组织主线,基于企业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探究了组织形态、组织中人性假设、人与组织相互关系等方面的动态演化,进一步剖析了其背后的深刻理论逻辑,为解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人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变化提供根本的思考视角;最后从企业社会责任认知层面、技术范式层面、经济纽带层面以及组织社会责任实践层面对未来如何推进人与组织的共生与共赢提出了建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