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孔乙己
2023
鲁迅
小说
译本
翻译
风格
研究
修改
鲁迅小说孔乙己英译本翻译风格研究
【】鲁迅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评论家、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小说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但是每一篇小说都是经典之作。他的短篇小说更以精炼、深刻而著称,孔乙己是他著名短篇小说之一,这篇作品内涵丰富、性格鲜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深入了解这篇小说,对鲁迅的艺术成就进行探究,将会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与非凡的感受。本文将对孔乙己英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英译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无产阶级思想家,他的著名短篇小说孔乙己发表70余年以来,收到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关于这篇小说的评论文章可谓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但是大多数的论著都是汗牛充栋,没有实质可言。很多论者都是沿用狂人日记中的思想进行论述,主要盯在“吃人〞二字上,只是“吃〞法不同而已。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深刻的揭示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从概括角度上看,狂人日记比孔乙己更为宏观和形象具体,而孔乙己那么是从微观出发,描写了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民遭受欺凌压迫而失去做人的尊严,只能在被黑暗的社会所埋没的历史悲剧。另外评论界还有很多的说法,比方说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为了批判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而作的。也有的人认为是为了批判和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而发出的感慨。著名评论家林志浩那么认为,这篇小说不仅仅是为了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更为了揭示出在黑暗的旧社会,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人在精神思想上的迫害,使得读书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被无情地吃掉的社会现实。其实仔细分析,这些看法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他们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了这篇小说所揭示的内涵,仍然没有新意,显得过于平庸。当我们打破思维的束缚,就能挖掘孔乙己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那就是在人吃人的黑暗社会背景下,没落文人的人格失落过程以及救赎的历程,然而悲剧的是救赎的过程也是伴随着陷落。
一、 孔乙己的多角度赏析
1、 喜剧效果下的悲剧情怀
鲁迅先生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挖苦效果,经常以喜剧的手法来表现悲剧的情怀,孔乙己就是典型的悲剧内涵的喜剧。鲁迅以一个没落的普通读书人的悲剧人生来揭示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通过孔乙己这个喜剧的形象衬托出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剧命运以及劳苦群众饱受摧残的社会现实。纵观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中国的文学大多以悲剧为主题。也许伤感更能触动文人的灵感。鲁迅先生就经常在悲剧的内涵中融入喜剧的表现方式。以喜剧来衬托悲剧显得更为悲惨、凄凉。例如“笑声〞在孔乙己中从始至终都表现出挖苦的效果。本来“笑声〞是喜剧中必须具备的条件。但是这里的“笑声〞却是悲凉的,是在那个人情冷淡、世态炎凉的社会中文人的悲剧。“笑声〞在孔乙己中是用喜剧的形式对悲剧的强化,是对这个没落文人的穷困潦倒和迂腐愚钝的衬托,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入木三分。在现实生活中,笑声是快乐,是开心,是喜悦,但是在孔乙己中,笑声是悲凉,是凄惨,是无奈。孔乙己成为人们取笑的对象。孔乙己的不幸成为人们取乐的谈资,越能表达出社会的世态炎凉。越能表达出人们的麻木不仁和人性的丑恶。孔乙己也在人们的笑声中显得更为悲凉。这就是鲁迅先生将喜剧形式融入悲剧情怀的具体表现。在人们冷漠和猥琐的笑声中,悲剧的意味更浓。读者在欣赏孔乙己时,感受到的不是喜剧的欢乐,而是无尽的悲凉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是没落文人的辛酸和人情的冷漠。读此文章,笑声中泛出的阵阵寒意,如芒在背。
2、 独具匠心的人物形象塑造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可谓是剥皮露骨,独具匠心,让人读来如芙蓉出水,感慨万分。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露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要特点。鲁迅在孔乙己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形神兼备,而且形似神更似。通过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千万个没落的文人,千万个被社会制度和封建文化制度毒害的文人中提炼出来的孔乙己,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悲剧的精神内涵,是鲁迅先生高超文学艺术的表达。作者在孔乙己中对人物的刻画,主要是以神为主,但是并没有忽略对人物语言、肖像和动作的刻画,从而使人物形象的塑造形神兼备。在描写孔乙己时,首先要表现出来的就是孔乙己迂腐愚钝、穷困潦倒的形象。为了实现这一艺术效果,鲁迅先生采用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方式和角度。将一个封建社会晚期的穷困潦倒、迂腐愚钝的没落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像孔乙己这样的封建社会晚期的没落文人,自恃清高,死读四书五经却五谷不分,没有生活能力却又四体不勤,虽然已经走向没落,但是还放不下文人的臭架子。例如文章开始的时候交待,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简单凝练的一句话就将社会背景和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封建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即将崩溃,但是孔乙己仍然不愿放下架子,不愿换掉那副代表腐朽的装束,四体不勤却又不会生计,最后沦落到将要讨饭了还是装模作样。在孔乙己的思想中,认为自己是个读书人,处处高人一等,抽书生架子十足,还非常喜欢卖弄,读的都是腐朽的封建礼教,却张口闭口“之乎者也〞,鄙视体力劳动者,却又没有生活的能力,最后只能穷困潦倒,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及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戕害表露无遗。
3、 简练而深刻的语言
鲁迅先生以短篇小说著称,他的短篇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内涵深刻,字字玑珠,句句经典。孔乙己便是明证,一篇仅仅两千八百多姿的小说,却将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得入木三分,展现出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场面,准确而鲜明地塑造了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尤为精当,虽然字数不多,但是却非常准确到位,精炼绝伦。如孔乙己的“君子固穷〞等语言表现出人物的鲜明特点,还有在他教“我〞识字的时候的神态和语言:“我教给你,记着……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更是表现出孔乙己的人物特点。整篇小说描写孔乙己的对话也不过寥寥十几句,然而句句凝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从这些语言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出孔乙己的辛酸生活、淳朴善良以及他穷困潦倒和卑微的社会地位。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孔乙己悲惨的命运和辛酸的人生。又如描写酒店掌柜的语言更是少得可怜,但是有一句话酒店掌柜却重复了四次:“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描写到孔乙己因为偷东西而被打断腿后更是出现了三次,将社会的事态炎凉和人情冷漠充分表现出来,小市民的势力和趋炎附势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 孔乙己的英译本翻译风格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自发表以来,引起了国际文坛的强烈轰动。鲁迅的这篇经典之作,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被翻译成很多种版本,流传到世界各地,受到世界各国的读者喜爱。这篇小说用极为凝练的语言,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一个在没落的封建制度毒害下,一个没落文人丧失人格尊严,最后只能凄凉地离开人世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短短两千八百多字,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诚恳、善良又穷困、迂腐的形象——孔乙己。读者不禁为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而震撼,从而引发深深的思考。这篇经典的短篇名著更是有许多独特之处需要我们学习。小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语言简单凝练,生动而传神,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命运的衬托更是深刻。因此,这部小说的翻译价值极高。1918年冬,鲁迅先生创作这篇小说,并于1919年春天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后收入其短篇小说集呐喊。1922年,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首次在国外发表,1956年,由翻译大师戴乃迭、杨宪益翻译的英译本也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后在1980年再次修订,我们将从中国特色文化和句式、语言等方面对新修订的版本与旧版之间的改良进行分析。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移植的过程,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出现对原文的语言、句式和内容的改变,但是只要保持原文的精神内涵,我们评估翻译质量的时候,也就不用太在意译文是否将原文的小句型完整地翻译了出来。如译文中用“Luckily he was a good calligrapher〞来翻译“幸而写的一笔好字〞,原文的句式是行为过程,而译文的句式的关系过程,这种改变不能算翻译不当。如果单从句式结构本身分析那肯定是有所偏离的,但是如果将句子放在整个文章中去分析,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都是为了表达孔乙己“写得一笔好字〞才能平时帮别人抄书而混口饭吃,都是在说孔乙己的字写得好。译文与原文对照,在涵义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因而不是翻译不当。综上所述,我们采用刚刚的分析方法对语言行为框架下的语句的情景表达、功能及形式,包括语场、语式、语旨对人际、概念和语篇的直接作用,然后从语气、物性和主位等角度对译文进行分析,发现概念偏离的地方有处,我们从中选出两例详细分析。
如翻译原文中的“我〞心理活动和语言时有这么一句话“我暗想,我和掌柜还差的远呢。〞译文中译为“It seemed to me〞带了明显的主观性,对原文中“暗想〞的意义偏离比拟严重,而且还缺乏了原文中的情态表达。如孔乙己“摸出四文大钱〞,译文用“He produced four coppers〞来翻译,动作表达过于潇洒了,没有表达出“摸出〞这个词所表达的孔乙己已经走到人生的最后关头,在贫困交加中他最后一次买酒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颓废,以及悲剧的情怀。因而此处对原文的翻译偏离较大。
结论: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物产阶级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无数的文学作品,其杂文与短篇小说尤为著名。先生经常在一个非常简单而清晰的形象中凝练出深刻的思想,一个小小的插曲都能挖掘出深奥的涵义,一个小小的人物往往刻画的却是整个社会。就如他笔下的“阿Q〞和这里的“孔乙己〞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喜剧性的描写来衬托更为悲剧的情感。从他们可笑的言行和思想中,透视出悲惨的命运,进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本质。孔乙己是清朝晚期伴随着这个封建王朝一起走向崩溃和灭亡的没落读书人,但是他始终没有“进学〞连半个秀才都算不上。那个年代,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封建制度即将消亡,封建科举制度也即将一起消灭。在这个严重畸形的人吃人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牺牲品。他的迂腐和腐朽也必将被历史所遗弃。孔乙己在全社会的人格虐杀和精神围剿中进行着自我的救赎,但是这种救赎必将是失败的,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黄志浩. 浅谈孔乙己的主题[J].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79,(03).
[2] 冯文炳. 孔乙己讲析[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82,(06).
[3] 于万和. 愿鲁迅永和我们同在——读鲁迅赞[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1).
[4] 李 明. 看取有价值的人生——孔乙己散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