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汉语言文学专业.doc
下载文档

ID:1942931

大小:39.50KB

页数:16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4-24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安娜卡列尼娜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汉语言文学专业 安娜 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女性 汉语言 文学 专业
从《安娜·卡列尼娜》看托尔斯泰的女性观 摘 要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史诗家庭伦理著作。这部小说创作于十九世纪的中后期,那时的俄国社会风雨飘摇、巨大的变化正在发生。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俄国沙皇的旧制度正在被改写,新的秩序缓慢的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一不受冲击,在国家和人民迷茫和徘徊时,托尔斯泰同样也苦苦思索这场变动的实质以消除人民和社会的苦难。身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作者身份敏锐的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一个个家庭中,尤其是底层妇女的命运,因此作者不惜笔墨的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这一时代的女性。本文以书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为依据,阐述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女性观。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爱情;贤妻良母;女性观   Abstract Key words: 目 录 TOC \o "1-3" \h \z \u HYPERLINK \l "_Toc479763742" 摘 要 I HYPERLINK \l "_Toc479763743" Abstract II HYPERLINK \l "_Toc479763744" 目 录 III HYPERLINK \l "_Toc479763745" 引 言 1 HYPERLINK \l "_Toc479763747" 一、《安娜·卡列尼娜》主要的三个人物 2 HYPERLINK \l "_Toc479763748" (一)追求爱与自由的安娜 2 HYPERLINK \l "_Toc479763753" (三)时代悲剧下的女性——陶丽 5 0 引言 本书创作于十九世纪中后期,整个俄国社会正处于从奴隶主贵族社会向西方先进的资本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首先,世界上冉冉升起了许多新兴的资本主义国际,这些国家改革后发展迅猛,无疑是对还处在封建社会的俄国一个重击,使得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开始发生变化。与此同时,人们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变化,自身诉求进一步提高,呼唤自由、民主,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女性更是要求要求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而然,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广大富裕的奴隶主的切身利益诉求是社会变革的羁绊。回顾俄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变革是由统治者开始的,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那么在改革完成后,无可避免的会有所残留。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秩序仍然存在于人们脑中。   一、《安娜·卡列尼娜》主要的三个人物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卡》这部作品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新旧交替的时期,而从她们身上所体现出特点的也正是一个时代的特点。尽管这些女性人物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婚姻爱情和家庭等,但这些也正是从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表现出了列夫·托尔斯泰在那个时期的女性观念。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女主人公安娜(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吉娣(卡吉琳娜·阿历山德罗芙娜·谢尔巴茨基)以及吉娣的亲姐姐同时也是安娜的嫂子的陶丽(达利娅·阿历山德罗芙娜)。 (一)追求爱情与自由的安娜 安娜和卡列宁的家庭是全书的主线,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前,安娜安分守己,既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也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对儿子谢辽查的爱体现出了一位善良的母亲对孩子的无微不至和细心呵护。可是当伏伦斯基出现以后,安娜经过痛苦和挣扎之后还是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家庭甚至最心爱的儿子,选择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托尔斯泰在作品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了对安娜这样的女性的无限热爱。托尔斯泰描写安娜时抛开了自己平时朴实的语言,竭力使用最绚烂的辞藻。作者非常巧妙,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让读者从书中其他人物来了解安娜这一人物形象。当我们读完小说,脑海中就会出现出一个如此真实而美丽的安娜。所以,伏伦斯基第一次在火车站遇见安娜,就感到安娜是一个很温柔很亲切的人,而且能感到她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身上散发着青春活力。吉娣也被安娜惹人喜爱的性格深深吸引,一点儿也没觉得安娜已经有一个八岁大的孩子,安娜是一个非常淳朴自然的人,她的眼神让人觉得既严肃又忧郁,但是,在安娜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那里充满了诗意。然而,在陶丽的眼里,安娜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性格,她和伏伦斯基热恋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情,甜甜的酒窝荡漾在充满笑意的脸颊,她说话像刚谈恋爱的小女孩娇羞,又有着成熟女人的媚态,让人为之神魂颠倒。安娜的画像看起来仿佛是安娜本人,就连列文看到安娜的画像也为此而着迷,画像里的安娜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肩膀和胳膊微微裸露,脸上露出若有若无的笑意,用着勾人摄魂的眼神望着列文。列文没有想到,当她真正见到安娜本人时,更是被她的美丽折服。 小说也对安娜的与伏伦斯基的爱情悲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哦,从而使我们能通过这些描写更直观更清楚的看清安娜的个性与特点。安娜早已经对卡列宁那种使人压抑的生活方式感到不满,这一切都压抑着她,使她窒息。但是在遇到伏伦斯基之后,她体内的生命之火终于开始熊熊燃烧。安娜有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我需要爱情,可是没有爱情,因此一切全完了”,可见,安娜视爱情如生命一般。当安娜和伏伦斯基吵架而离家出走之后徘徊在街头,她已经开始精神恍惚,胡思乱想,“如今她应该到哪里去:到把她抚养成人的姑妈家去呢,还是到陶丽家去,或者独自出国?伏伦斯基这时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什么?这场争吵是会让我们彻底决裂呢,还是又会和以前一样重归于好?她的熟人会怎样谈论她呢?卡列宁对这事会有什么看法?形形色色的想法涌上安娜心头,但她依然还未彻底沉浸在这些想法中。这时她心里有一种模糊的意识,她对这个意识很感兴趣,但究竟是什么她自己也还不明确。但又想到卡列宁以及她产后生的那场大病,以及当时盘踞在脑子里的那个念头。‘为什么没有死掉!’。她大彻大悟,她心里原来一直藏着这个念头。没错,这是解决一切烦恼的唯一办法’”从这一部分对安娜状态的描写当中可以看出来,安娜离家出走后,她顶着舆论的压力和世俗的目光,精神压抑,她十分爱自己的儿子,可是儿子不在身边,这唯一的能支撑她走下去的信念没有了,这一切使她的内心一片空虚,最后终于无可奈何地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之路。安娜最终自杀了,临死前她说,一切都是虚假、谎言、欺骗和罪恶。整个社会的黑暗让安娜失望透顶,同时,她对自己也责备万分。可以看出,托尔斯泰借安娜批判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也给予安娜无限同情。 所以,就拿安娜来说,她虽是一个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勇敢女性,为了争取爱情和自由敢于身处险恶的环境。但是,她也有软弱的一面,伦理道德和宗教观念将她紧紧捆住,使她在想要打破婚姻关系时内心纠结万分。这种郁闷的心情,让她再生完孩子后生了一场大病,还把平时憎恨万分的卡列宁说成好人甚至圣人,这种行为其实也反映出了安娜潜意识中的思想矛盾,无法克服恐惧和内疚。 天使吉娣 在本书中还描写了一个很重要的家庭,即吉娣和列文。虽然在这条主线之中主要描写的是列文,但是吉娣天真可爱又善良的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吉娣是谢尔巴茨基家的小女儿,也是列文深爱的女人;婚前和婚后吉娣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呵护。 在我们普通读者的心中,吉娣的出现给了我们如沐春风的感觉。她善良单纯,美丽坚强,既是丈夫的贤内助,又是儿子的好母亲。用安娜的话来说,吉娣就像朵安静绽放着的清新温暖的小花朵。在吉娣情窦初开的年纪,也因为对伏伦斯基的爱慕拒绝过向列文的求婚。吉娣也为此受到的打击而颓废痛苦一蹶不振,后来去国外疗养,慢慢的再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当她回国后再次见到列文后,既脸红又羞涩。而此时的列文也发现,只有吉娣能给予自己生活的希望。两人婚后吉娣迅速的将自己的角色转化并且很适应自己农场女主人的角色,关心并照料着家里的琐事,列文爱吉娣爱到骨子里,偶尔也会生些没有道理的醋意,每当这时吉娣总会用温柔安慰列文,慢慢化解列文的心结。吉娣虽也曾因安娜,在列文面前哇哇大哭,但两人总是互相敞开心扉,夫妻俩深谈到深夜又自然重归于好。而这种生活才应该是幸福的模样,温馨而真实。生活就这样,偶有波澜,但只要有对方在,两人就心满意足。 (三)时代悲剧下的典型陶丽 在上面介绍了两位女主人公之后,还有一位不得不提到的,那就是安娜的嫂子兼吉娣的亲姐姐的陶丽。虽说她在本书中并不那么吸引人的目光,但作者也为陶丽这个人物的塑造煞费苦心。 在本书之中,陶丽是一个平凡的妇女,她身兼数职,她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也是一位平凡的妻子,所以她具有所有平凡女性该具备的特质,那就是心甘情愿为了丈夫和孩子做出牺牲,心甘情愿委屈自己而去照顾自己应该照顾的人。陶丽为了自己的家庭从一个天真美丽的少女慢慢耗成了一个不顾自己形象和斤斤计较的普通妇人,她为了家庭为了丈夫失去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但在这种情况之下,奥勃朗斯基却出轨,这使得陶丽陷入了极度的痛苦。她在得知丈夫出轨之后十分不知所措,她既憎恨丈夫,又害怕见到丈夫的嘴脸,她既想要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却又在安娜的劝说下潜意识开始慢慢将丈夫原谅。陶丽在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自己的愤恨而产生了一点反抗,却还是向现实妥协。由此可见,陶丽受到的是封建社会中的顽固思想的影响,在她的心目中把丈夫视为生命的全部和一切。但尽管如此,当她面对着这样一个出轨的丈夫,这样一个已经不再爱自己的男人,陶丽为了孩子、也为了这个家的完整,最后在安娜的劝说下还是选择原谅自己的丈夫奥勃朗斯基,并且继续心甘情愿为了丈夫孩子还有自己的家庭操劳。 三、托尔斯泰的人物观和女性观 说到作者本人的看法及其女性观,我们首先应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和他的思想观念所受到的影响。本书在创作的时候作者的思想已经开始受到了西方思想的一些影响,那些思想和俄国社会本来所具有的伦理道德比起来是具有进步性和先进性的,所以俄国社会也不可避免的追随先进思想,人们开始觉醒,意识到人性和自由的重要性,人们追求思想的解放、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所以托尔斯泰也不例外地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 安娜 先来说安娜:事实上,安娜这个人物的出现具有一个很典型的意义,她的出现承载着列夫·托尔斯泰的女性观念和思想转变。安娜身上体现出的矛盾其实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人物时的思想变化的矛盾。托尔斯泰自身其实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会产生一种矛盾,这其中要数爱情和婚姻最为突出。但既然是思想的转变,就存在守旧与创新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在看这部作品时不难发现作者对安娜的态度是既有同情、也有批判。 托尔斯泰对于安娜这个人物其实是十分喜爱的。他在书中用尽各种方法对安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细致的描写,描写也并不只是普通的描写,这其中绝大部分都包含着一种赞许和欣赏。安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可以说是非常完美了,无论是外貌还是这个人的内心和修养。安娜她美丽,所有人见到她,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被她吸引并为之倾倒。她还善良,为了调节兄嫂矛盾专程坐火车赶去哥哥家里为自己的嫂嫂宽心,同时又在火车站偶遇工人惨死车轨心生怜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的勇敢,这也是安娜与其他普通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如此完美而又与众不同的安娜最后的结局却是如此的悲惨和令人惋惜,如此的悲剧之中蕴含着多少作者的同情和对这个社会的憎恨。 话又说回来,自我矛盾的托尔斯泰虽然极力赞美这样一个人物,尽可能地表达对她的喜爱和惋惜,最后却给她安排了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托尔斯泰其实潜意识里是不认可安娜这样一个人物的,安娜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却偏偏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这虽是冰山一角,却是致命一击。托尔斯泰身处这样一个社会也难免不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去评价一个女性。但是托尔斯泰不忍心对安娜这样一个社会的牺牲品做出残忍的批判,说到底,他所批判的还是这样一个顽固的、杀人不见血的可怕的现实社会。 (二)吉娣 物作者对于安娜和吉娣这两个人物命运安排差别之所以这么大,这这正是因为他本人的女性观点。前面分析过安娜人见人爱,美丽智慧,但却与社会道德相饽,以致于最后的归宿是卧轨惨死;而说到吉娣,当她从一个懵懂少女变为列文的妻子之后,就全心全意的投入了这个角色。最开始列文向吉娣求婚时,吉娣还是一个不懂爱情的天真少女,听了自己母亲的话为了伏伦斯基而拒绝了列文,结果失去了列文,连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