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北方
文化
对外汉语
课堂
应用
哈尔滨
冰雕
姜岐姗
大学语文建设105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提 要】目前对外汉语课堂上总是充斥着重复的文化内容,这就导致有些中华文化,学习者看了又看,而以哈尔滨冰雕为代表的带有地域特色的“小众”北方文化,学习者却听都没听说过。以哈尔滨冰雕为例,通过分析哈尔滨冰雕的特色、文化教学现状、教学的必要性以及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探讨独具特色的北方文化作为对外汉语课堂上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去策划与实施,以此促进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激发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关键词】冰雕 北方文化 汉语课堂 地域特色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加之汉语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这使我们需要站在新的高度来看待国际中文教育。中外人文交流是国际中文教育的宗旨和初心,是构筑国际中文教育新时代格局的本源。文化作为中外交流的窗口与桥梁,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完善和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文化是贯彻教学的一个总体背景,可以说,汉语学习者的学习离不开文化,一切都是在文化中进行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中华文化更是浩瀚无涯,这片土地走过五千年的历程,孕育出了极其丰富的地方文化。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中的艳丽瑰宝,也是我们愿意“被彰显的文化”,其中北方文化凭借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汉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面对沉稳大气的北方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利用、彰显丰富的北方文化资源来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呢?本文以哈尔滨“冰雕”为例,对北方文化进汉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分析。一、文化特色我国冰雪艺术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东北,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哈尔滨。哈尔滨的冰雕已经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哈尔滨开创了我国独有的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以冰雕为载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冰雕文化。哈尔滨冰雕历史悠久,早在 300 多年前,因天寒地冻,经常冰天雪地,门外积雪盈尺,生活在松花江流域两岸的渔民已将河水结成的冰块雕成碗、盆形状以盛物,雕成简单的动物供孩子们游乐。当时的农民或渔夫,为了在严冬夜间照明或诱鱼,偶尔用水桶盛水冻成冰罩,将油灯或蜡烛放入其内,以防被风吹灭。新中国成立前冰雕多出现于祭祀活动。雕制成耶稣像、白色和平鸽、十字架,这一习俗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之后,原始冰灯一直在哈尔滨市的民间流传持续到现在。可以说冰雕发展已经日益成熟,并且成为了哈尔滨一个最突出的文化特色。(一)强烈的观赏性冰雕的大小不一、形状多样、题材丰富,有写实的,即对实在意义的临摹雕刻,如刻有十二生肖形象的冰雕;也有写意的,即对抽象想象的落实,如中国古代崇尚的吉祥意象等等。可以说是风格多样,不落俗套。而且,冰雕一般体积比较大,为了方便雕刻上面的细节使其更加生动,有的占地面积较大,十分引人注目。白天,冰体折射太阳光形成波光粼粼之感,更显得其栩栩如生;晚上,有的冰雕会在内部放上五彩斑斓的灯管,以便灯光可以透过冰体渲染整个黑夜,夜晚的冰雕更加具有美观性,别有一番风味。(二)地域性特点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常选用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事象,多为南方地区的特色文化,南方文化多具有含蓄、精致的特点。而冰雕虽然不是哈尔滨独有的,但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部的最北边,与俄罗斯接壤,其所蕴含的冰雕文化也是比较具有地域特色的存在,多具有北方文化大气、热烈的特点,是与众不同的。另外,哈尔滨的纬度是中国最高的,冬季气温也是最低的,所以冰雪资源丰富,为冰雕的制作、保存、展示提供了客观条件,冰雕也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应运而生。(三)固化为哈尔滨的一种符号哈尔滨素有“冰城”之称,了解哈尔滨的人对北 方 文 化 在 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应用以哈尔滨冰雕为例姜岐姗DOI:10.14014/11-2597/g2.2023.02.035大学语文建设1062023 年第 2 期(总第 326 期)于哈尔滨的第一印象就是冷和大雪,所以当提到“冰雕”时,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可能也是“哈尔滨”。所指是一种心理概念。我们看到哈尔滨的冰雕,会在心里想象哈尔滨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样子。冰雕可以说是人们用来代表哈尔滨的一种符号,它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明白哈尔滨的独特文化。而且在 2009年,冰雕制作技艺已经被列为黑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所以用它来和哈尔滨挂钩是比较合适的,不难看出它也拥有作为哈尔滨一种符号的资格了。二、冰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例如春节、剪纸、京剧等,同时文化教学有时只是一带而过,不具有系统性。而目前对外汉语课堂上总是充斥着重复的内容,这就导致有些中华文化汉语学习者看了又看。但是以哈尔滨冰雕为代表的带有地域特色的“小众”北方文化,他们却听都没听说过,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类似的文化题材也很难见到。普遍现象表明了国际汉语课堂对于部分地域文化不够重视,教材、教师思维也不够开阔,这样不利于汉语学习者对于中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其传播受阻的现状呈现出下面几种特点。(一)传播范围小由于冰雕的基本材料是冰,所以对于保存条件要求十分严格,要保证成品和雕刻完成后一模一样,对于温度标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而且冰雕十分庞大,且不好运输,所以一般都是在哈尔滨本地才能看到冰雕。因此,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虽然听说过冰雕,却也仅仅是看过一些图片,并没有见过冰雕的实物。这就限制了其传播范围,没办法将实物传播出去,即使能够传播冰雕技术,也很少有机会能够满足应用条件,使其无用武之地,只能局限在东北地区,无法进行推广。(二)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很多教师文化知识的储备还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像“冰雕”这种有着很强的操作性的技艺。术业有专攻,即使专攻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比如,如果问一些对外汉语教师什么是冰雕?他们可能会知道,简单说出几句他们印象中的冰雕,但是如果你要问他冰雕的历史和由来,他也许就一知半解或者闭口不言了。这其实也反映了,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不够深入,既然我们希望留学生能够了解我们,并且接受我们国家的文化,那么我们自己就需要做足功课。(三)教学实践条件不充足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的冰雕应该分成两部分,一是汉语基础知识和初级审美层面上有关冰雕的语言知识的了解与冰雕欣赏;二是实践层面上的冰雕初体验与实际操作。但是,由于冰的特殊性,不易保存,以及出于对所用工具危险性的考虑,所以冰雕实践是不容易推进和实施的。三、冰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必要性对外教学属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需要教育者更多地施展交流技巧,把握分寸,来突破文化的隔膜与障碍,“沟通”的艺术在跨文化教学环境中尤为重要。在沟通心灵的交流中,没有什么比民间艺术的手段来得更加直接、更加有效。首先,冰雕技艺是具有北方文化特色的代表之一,其以外形精美、取材简便彰显着北方文化的随性与大气,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安排冰雕文化课,可以促进汉语学习者对于北方文化的探索欲,通过这些文化内容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体会与理解,体会中国文化的磅礴与浩瀚。其次,冰雕作为对外汉语课程内容是十分合适的,其包含了基本的汉语知识,也包含了学生可以理解的文化知识,不是很难,但是很新颖,伴随其中穿插着对冰雕图片的欣赏等文化体验。课堂形式多样,张弛有度,寓教于乐。最后,不同的冰雕体现的其实是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揭露的本质,也是我们珍视的原因和它们自身体现的价值所在,此外也是这也是对外汉语课堂文化教学秉持的理想,即让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感受五彩缤纷的中国文化。不同地域众多的文化汇聚成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其中的力量以及夺目的光彩由此而来,这是我们要展示给留学生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四、冰雕应用于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策略(一)减少历史感笔者认为对于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带有文化特色的事项作为教学内容,可以减少对历史知识的普及,由来和历史进程用几句话带过即可。以冰雕为例,早在中国东北,因天寒地冻,经常冰天雪地,门外积雪盈尺,那时已有人将河水结成的冰块雕成简单形状以盛物,故为冰雕。这是冰雕最早的历史,但是这段文字不适合出现在课堂的大屏幕上,因为对于北方人来说,现在大家印象中的冰雕与盛物的冰雕相差甚远,如果在留学生的课堂上过于强调这个功能的话,会给汉语学习者留下一个先入为主且晦大学语文建设1072023年第2期(总第326期)涩难懂的错误印象。所以,在讲冰雕的时候最好不要由历史发展这种时间顺序引入,最好用留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入手,这样由学生已有的知识讲起,能够更加自然地引入冰雕,也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冰雕。比如“冰”“冰城哈尔滨”等等。(二)加强学生参与感在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需要与留学生产生共鸣,而不是自说自话,否则学生没有办法参与进去,没有办法发挥主体作用,那么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所以笔者认为在讲课的时候要善用文化对比,文化对比可以作为宏观的大框架贯穿整堂课,但是这里更推荐的是在提问中体现出来文化对比的意识。比如,在欣赏完冰雕的图片之后,老师可以向留学生提问:“你们的家乡有冰雕吗?”见过自己国家冰雕的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文化对比,从而在潜意识里思考两者的区别在哪。但是考虑到冰雕的特殊性和留学生的复杂性,并不是所有地区都有冰雕,这时要注意汉语教师要善于转换思路,预设回答的多样化,以此转变问问题的思路。不一定所有学生家乡都有冰雕的,如果没有,这时可以将问题转换成:“你的家乡没有冰雕啊,没有关系。老师想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能做冰雕,你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呢?”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放飞想象,让留学生自己设计脑中的冰雕样式,并且描述出来。这也可以锻炼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文字的把控力,同时为课堂增添了趣味。最终落实到主旨上,即不同国家的冰雕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三)课内课外相结合对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定性,笔者倾向定位为文化体验课。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果,其中蕴含的浓厚底蕴不是简简单单看几页图片、听几个故事就能体会到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不仅仅是了解中国,更重要的是触碰中国,感悟中国。文化体验课也并不等于在课堂上回避一切汉语基础知识,而是只讲解必要的知识,不做多余的扩展。在体验之前,先要讲解生词,如“水”“冰”“冰雕”“哈尔滨”等等,当然,这还需要区分课堂所处位置,如果是在哈尔滨的话,就可以不讲“哈尔滨”了,一切以实际为准,灵活选择。在课堂上,结束了必要的知识普及,剩下的部分应该让位于动手体验,比如在课堂中教师发给每位留学生一个玻璃制品作为模板、一个稍大一点的正方体冰块,以及必要的雕刻工具,让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雕刻的成品不重要,关键是让留学生体会雕刻的乐趣,真真正正地把文化烙印在他们的心底。在课下,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留学生亲眼看一看冰雕,让同学伸手去感受冰雕,一边欣赏一边回顾上课讲过的内容,很多疑惑也就迎刃而解了。另外,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课下自己查阅资料,或者成立一个兴趣小组,以此调动大家探究文化内涵的积极性。(四)提高教师自身水平目前,大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在授课时通常以语言知识课为主、文化交际课为辅,而且很多教师对于部分文化知识只是了解,并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认为上好一堂文化课,对国际汉语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教师要提高知识文化水平。教师应深入思考:在文化体验课中如何将基础汉语知识与文化知识相融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对自己所讲的文化对象十分了解,以冰雕为例,虽然不要求教师会雕刻冰雕,但是冰雕的历史、冰雕的制作方法以及工具的使用还是要有所涉猎的,要不然留学生在操作或者是提问的时候,老师没有办法给予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组织水平。既然上文中我们将这类课程定位为文化体验课,那么实际操作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规划,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尽可能地体会、发掘中国文化之美。不仅如此,在课下如果有集体活动的话,也需要老师制定一个比较合理完备的方案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注释吴伟克 2010 体演文化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闫 雯 2007 从文化视角解析冰雕为什么是哈尔滨的代名词,戏剧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