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农村
剩余劳动力
转移
中值
注意
问题
范文
大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范文大全
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
: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值得注意的四个问题,如重新审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防范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防范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防范"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经营模式的复归;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中图分类号:c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08〔2023〕0910145-02
一、前言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在此方面不仅达成了理论上的共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但相比拟而言,对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可能诱发的一些新问题还认识缺乏。因此,为了有效做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作,尽可能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社会本钱,很有必要对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高度重视。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1.重新审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是首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农民工人数去年接近两亿,已成为工业和效劳业真正的主力军。这些农民工面对的根本上都是私营企业,由于是典型的劳资关系,造成了一些企业随意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有的企业任意加大劳动强度,体罚农民工,甚至拘禁农民工;还有些企业强制农民工加班加点工作,而且不付或少付加班报酬。再加上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对农民工没有在方方面面一视同仁,以及一些地区站在狭隘的地域观念上不能公正处理农民工遭受的不法侵害,使得农民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农民工劳资纠纷不断,而且维权、讨薪之路异常艰辛,一些农民工便不愿再外出打工了。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逐步升级造成了农民工供求结构不对称,这就使得民工潮演变成了局部地区的民工荒。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供求进入年轻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为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环境带来机遇。短缺与剩余并存,农村仍有1亿多充裕劳动力,进城农民工转移尚在中途。
影响中国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开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效劳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充裕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2.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防范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人口中业已存在的知识结构。从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口的实际来看,这种知识结构又与他们的年龄结构存在着一种较为特殊的对应关系,即拥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农业劳动力人口往往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而除此之外的都属于文化科学知识相对贫乏的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在这种供给结构中,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状况,取决于其中的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人口的变动状况。
西方经济学在提出剩余劳动力概念时暗含了一个重要假设,即所有劳动力都不存在诸如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原那么性差异。在此条件下,转移其中的剩余劳动力不会影响留守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从而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产绩效。然而,这一假设并不符合我国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实际,所以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有可能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并非通常意义的边际过剩人口,而是农村经济开展不可缺少的青壮年劳动力。一旦这样的劳动力人口转移到达某种规模,就会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进而降低农业总产出,损害农业作为国民经济根底的支撑作用。不仅如此,我国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还存在“跳出农门〞的强烈冲动,而且这种冲动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经进入一浪高过一浪的释放期。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何举措,都有可能鼓励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以更大的规模和速度流出农业领域,导致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严重失衡。因此,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防范农业劳动力供给结构失衡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更加有效。
3.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防范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的产业结构状况虽有比拟大的改善,但由于受到仍然脆弱的农村经济开展水平的制约,产业结构协调开展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第一产业即种植业根本上是粗放经营,增长乏力;第二产业即乡镇企业开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即各种效劳业的开展尚不完善,存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效劳体系残缺不全,法律、科技等咨询效劳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开展的需要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协调开展固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但更为重要的因素仍取决于农村内部第一产业的开展水平。而要使农村内部第一产业的开展水平在已有的根底上迈上一个新台阶,调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人口的务农积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在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如果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同时调动起一局部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人口从事第一产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即使第一产业开展在一定时期内会表现出某种效率〔例如人均产出增加〕,也会很快消失。其原因在于:〔1〕青壮年农业劳动力人口的大规模转移,会恶化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供给结构,使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不利于第一产业产出水平的继续提高和结构调整。〔2〕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空间的扩大,第一产业的现有制度水平难以经受住社会化大市场的冲击,难以抓住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具有挑战性的机遇。〔3〕第一产业的人均收入水平不可能随时间推移而可持续增长。在此情况下,农村内部第一产业很快就会进入边际生产力的递减阶段。更重要的是,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的第一产业的某种开展,并非真正意义的开展,因而也就不可能为农村内部第
二、第三产业的开展提供给有的产业根底,最终会导致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失衡。因此,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防范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加有效。
4.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防范“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经营模式的复归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是以塑造“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的经营模式为开端的。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拉开序幕,政府严格控制农资销售价格,同时又上调农产品收购价格,使这种经营模式在推行之初表现出良好的绩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和价格体系有序放开,这种经营模式原有的绩效根底逐渐失去,客观上提出了转换农业经营模式的迫切要求,“农户+公司〞和“职工+公司〞等经营模式就是适应这种时代要求而先后产生的。
就“农户+公司〞经营模式而言,它成功地解决了单个农户缺乏以进入社会化大市场的难题,合理地避开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会碰到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空白,农业经营的社会化程度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农户与公司并非纵向一体化单位,而是两个分别独立的经济主体。农户是独立的生产主体,公司是农户产品的购置和销售主体。“农户+公司〞的实质是“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公司〞,并没有实现经营模式的真正转换。就“职工+公司〞经营模式而言,农民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而成为公司的内部职工,职工与公司纵向一体化了,成功地摆脱了“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的经营模式。然而,“职工+公司〞的经营模式的形成需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要有具有战略眼光的经营农业的投资家;二是经营的农产品要有较高的市场回报率。从我国的现实情况而言,该模式没有可能在我国农村中全面铺开。于是,转换“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经营模式的重任还得依靠农村中的那局部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的创造力,因为他们最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要求,他们最具有转换经营模式的偏好与能力。只要政策得当,善于引导,热情支持,假以时日,他们完全有可能创造出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实际的新的经营模式。而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如果无视农业经营模式转换的人才储藏与培养,就有可能导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经营模式的复归。因此,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与防范“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经营模式的复归有机结合起来,才可能更加有效。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劳动力供求的阶段性变化,对经济和社会开展提出新的问题,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问题也要放在新的背景下来认识。年轻劳动力出现短缺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大的变化,而农村中年以上的充裕劳动力难以就业,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以及整个经济和社会开展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1.劳动力供求的阶段性变化为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提供了机遇,社会各方面要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新一代农民工对进城就业的根本要求和追求。
2.不仅要重视牟轻劳动力,而且要开发中年以上劳动力资源,农民工稳定就业和市民化成为社会课题。
3.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有限供给阶段,他们顺利转移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的变革和技术进步,否那么,转移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
4.为中西部地区农民创业以及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开展创造更好的环境,逐步让农村大量中年以上充裕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农民的农业剩余劳动时间在兼业中得到充分利用。
5.过分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要改变。应当看到,从目前到2032年,中国仍处于人口总抚养比率低的人口黄金期和开展的战略机遇期,需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但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已发生微妙变化,经济开展不能仅靠廉价劳动力,而要越来越倚重技术进步、营销管理的改善,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参考文献
[1]刘含柱.中国人力资源的状况与开发战略[j].群众科学,2023〔22〕:89.
[2]陈淮.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中国经济信息,2022,〔6〕:52-53.
[3]赵海东,王治国.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3,〔7〕.86-87.
[4]梁海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03-104.
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开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开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开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回流;城乡协调
作者简介。赵翠红〔1963-〕,女,河南襄城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23〕03-0062-04
收稿日期:2023-02-16
一、引言
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颇多,形成的各种不同观点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种是被广泛接受的传统定义,即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局部农村劳